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72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

也是本章所要讲解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的基本含义

文化一词的词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经典《易经》: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教化天下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直接使用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刘向: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而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意指,凡治天下者当先以文德治之,文不服才诉诸武力。

成都武侯祠有一对对联,是晚清时候的川蜀总督赵房所写,“能攻心反则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战,从来治蜀要深思”。

这说明文治和教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中,都是支撑社会结构、维系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有着更加丰富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甚至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一切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文化无处不在。

但我们今天在此讨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即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精神文化,而不包括物质文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这一文化概念做过精辟的概述,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主要有思想道德文化和科学教育文化构成的人类的精神文化,集中反映和作用于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

人类在历史活动中,创造了纷繁多样的历史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构成了不同的价值内涵。

从本质上说,先进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中,那些从根本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们根本利益的部分。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性质、能力和兴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有着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个性的、面向现在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当代特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文化结构上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文化,即体现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江泽民曾把它概括为四个一切:

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反映。

第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新科技革命的成果。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基础。

这三部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向十分重视文化建设。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在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毛主席的关于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都是纲领性文件。

毛泽东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强调以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等同志式关系等等。

这里邓小平实际已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86年我们党12接6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于1996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成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他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经济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建设面向现在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他还强调,要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等等,这些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提出了要牢牢把握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

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在当今条件下,建设和谐文化,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体现。

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共同发展的辩正统一。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力的方式,并且受到普遍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也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除了物质生产以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这就清楚的说明,人类社会总是一个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矛盾运动又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晚年著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马克思更加明确的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分成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两种生产力,这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决了那种机械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也否决了孤立的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两种生产力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但绝对不是把精神文明当做物质文明的附属,更不能简单的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的水平就会自动提高,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不着巨大的反作用。

精神文明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与物质文明有不着不平衡性、不同步性的关系。

当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以后,就可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可以通过教育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劳动技能,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创造能力,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形成一股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成果,促进经济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搞好,使他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建设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任何社会的生产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认同和凝聚的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历史的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

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也就是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并成为表现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中国一直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这当然不仅因为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不仅是因为中国曾经创造了四大发明和丰富的物质文明,更由于我们中国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化。

单从文学上说,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再次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兴起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令人满意,更多姿多彩,更有价值和更值得珍惜。

而文化对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制约便日益显现。

在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经堂而皇之的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如我们所说,从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来看,文化也是生产力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1998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个文化政策促进发展的政府间会议,他通过了一个题为“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

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的核心话题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社会主义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从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来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总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建立建设同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立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对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事业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因为人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从而为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理想从本质上说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促进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从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放。

所以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始终是关系我们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要求青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并且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标准,1957年毛泽东到苏联访问,他在接近中国驻苏联留学生的时候曾经非常生情的说过这样一段话: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第一次明确的把“四有”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是邓小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把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

但是文化大革命不仅是经济接近崩溃边缘而且严重影响了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邓小平指出: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问题很多,所以搞现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内容,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

1979年邓小平首先在中国文学艺术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我们要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接着,在1980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上,邓小平又提出:

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类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

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时隔不久,在1982年七月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又提出要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邓小平完整的提出了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思想。

小平的这一概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从本质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结合发展了的实际,江泽民指出:

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迫切要求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智力聪颖、心理稳定、体魄强健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健全的个性与人格,高度的主体性和创新的能力。

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一以贯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而我们的大学生也应当自觉的以“四有”作为成才的目标,我们相信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极大的提高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

促进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战线的指导地位。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始终把握准确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应了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营造生动活跃、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弘扬主旋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旗帜鲜明的分清是非,又要严格的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坚持双百方针,积极鼓励学术探索。

促进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指导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在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这各种矛盾,文化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文化上的研究创造有其独特的规律,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必须经过人们的自由探索,我们鼓励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能够在平等地位上自由充分的谈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文化建设上的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错误观点的出现,推动文化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和繁荣。

(三)坚持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工作,就是要寻求更加有效、更加为人民群众所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是文化生活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绝的源泉。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需要努力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人们、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反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以先进文化号召吸引各族人民。

(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些历史文化不断扬弃和发展。

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对历史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当以博大的胸怀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前进的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那么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就是既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同时我们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的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