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497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

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

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愤:

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

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

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

---------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

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藏:

修。

息:

游。

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

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

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

讽刺;

定义;

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

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

(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

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

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

(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重点)

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

定义

核心: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

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

定义,分类,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

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评价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3.决定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3.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与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界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3.学生文化的成因

4.学生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

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个人身心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两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

个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1、个人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个人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内在需要

外铄论:

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

顺序性

阶段性:

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

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意义:

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提供了可能与限制

成熟: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

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分类: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环境和小环境。

影响: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人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

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作用:

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人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人的价值:

指人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自身、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使人获得应有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2)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人的潜能:

是人的身体和大脑中尚未开发出来的能令。

教育通过创造机会与条件,可以比较充分的挖掘出人的潜能。

3)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

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的力量的总和。

人的精神力量主要依靠教育来培养。

教育可以使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协调发展。

4)对人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教育使个性特长得到培养,扬长避短。

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

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

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

成熟-------------------------理想与未来

两种误区:

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

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

第四章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

素质教育思想(简答)

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的期望;

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

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

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

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含义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

第一节:

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有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

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3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4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6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人身权

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规定。

第二节:

教师

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

(多样化)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业地位

一、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指所教学科之外的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

②对所教知识进行技术处理的能力

③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四、教师的人格特征:

①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②坚定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成功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六章:

课程

课程的分类;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的概念: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

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

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

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

它包括:

对社会、学生、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课程的构思与设计;

课程文件与教材的编制;

课程的审定。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教学计划:

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构成:

学科课程标准: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们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

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科书:

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排:

目录、课文、习题、图标、注释、附录、索引等,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的作用:

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2基础性和时代性结合

3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5要符合卫生学、生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第七章:

教学(上)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

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

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

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

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

教学: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

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体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一致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

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对于教学原则,人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时代的要求,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制定教学的原则,但是教学规律则不同领队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它,而不能人以制造、改变和废除它。

直观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原理。

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育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介乎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一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应,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巩固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

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3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是中外教育遗产的总结。

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

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处罚,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这是对中国优秀教育经验的总结。

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的教育目的中个性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根据认识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指定的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演示法、参观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包括三个环节:

1、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2、分析、比较并提出探究动机3、从事操作,验证假设

基本要求:

1、教师要设计适当,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学习条件

2、教师对学生的不断提问要在思路上给予引领,应耐心等待

3、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八章:

教学(下)

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二,上课

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任务:

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

课的结构:

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