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89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题安排一课时教学要点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

春天的西湖?

夏天的?

晴天雨天的?

(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

  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

(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

  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1、时间:

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

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

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

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

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5.交通安全教案6.小学语文《这儿真好》的教案7.小学语文《找春天》的教案8.《长歌行》语文教案9.爱莲说课文教案10.《看电视》的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

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

  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

(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分别讲了什么?

(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

(爬)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

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

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

  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

  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13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交流网上搜集的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读自悟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介绍、交流网上搜寻的资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资料。

  三、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字词。

  2、默读课文,说一说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把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找出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找出疑难问题,小组提出来。

  四、检查自学情况,个人汇报与小组汇报相结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自主、合作学习课文,探究写法,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揭示课题。

  2、出示课件:

圆明园平面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浏览课文,提出你不理解的问题。

  4、梳理问题。

  A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B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

D、教师相机板书:

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博物、艺术;化为灰烬;不可估量。

  二、展标这节课,我们采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园林与建筑的。

  三、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边读边动手划一划重点词句。

  

(二)指答。

  1、如果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引导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两个词语。

  A、相机出示课件:

圆明园结构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板书:

众星拱月2、相机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A指说理解。

  教师相机板书:

有也有。

  B教师小结:

景观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大家回读体会,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C指读、范读、赛读。

  3、相机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24句):

A指说理解。

  相机把描写的景物名称用不同的颜色着重显示。

  B园中景观多而优美,风格各异,大家回读课文,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C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有代表性的景观,教师相机介绍、激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观,抒发情感。

  D学生谈感想。

  教师板书:

爱E教师小结:

圆明园真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与才能的结晶。

  F自由读、范读、指读。

  4、相机出示课件:

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A指说理解。

  教师指导:

漫步在圆明园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读出这种感受。

  B指读,范读,齐读。

  (三)、总结这一自然段先后写了什么,理清写作顺序。

  (四)、引导背诵,积累语言。

  A导语:

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把圆明园的美景常留心中。

  B教师出示课件(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C师生齐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出示自学提纲: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意见。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小组汇报:

1、汇报第一题。

  重点抓上自下至、最等词语;相机板书:

上自、下至。

  2、怎样通过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圆明园的确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指读、评读、赛读。

  过渡语:

圆明园真是太美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经过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双手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竟在三天之内化为灰烬。

  是谁毁灭了可爱的圆明园?

五、学习第三段。

  出示课件:

他们把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1)默读,找出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谈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说,重点理解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

  相机板书:

掠、烧、毁。

  (3)出示圆明园毁灭的图片。

  (4)你们有什么感受?

板书:

恨(5)带着这种情感,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先后出示课件:

[A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B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

  ]

(1)指两人读,比较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抓两个不可估量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你用具体事实说一说。

  (3)指读、齐读,读出惋惜之情。

  七、总结全文:

从内容体会思想。

  出示课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八、作业布置:

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课下讨论讨论。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召开小小辩论会,把个人或小组意见进行书面总结。

  教学方法:

辩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板出辩论主题:

重建圆明园2、召开辩论会。

  教师指导学生辩论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A正反方分别在组内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意见。

  B正反方开始表述各自的观点。

  C正反方驳斥对方观点。

  D教师肯定双方观点,要求双方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写出书面总结。

  3、教师巡回指导[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相关文章:

1.雨霖铃教案2.安全教育教案3.暑假安全教育教案4.交通安全教案5.暑假安全教育教案6.小学暑假安全教育教案7.桂林山水教案8.芦花荡教案9.《鸟儿花儿》的语文教案10.《升国旗》的语文教案《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湖心亭看雪教案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

(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

  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2、《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