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924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经典名著卷》附阅读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雄鹰搏击,是因为风雨的锤炼;

大海深邃,是因为百川的汇聚;

孤松高峻,是因为地势的考验……同理,人才的成长,是因为经典的养护,智慧的引导。

茫茫书海,寻找最合适初中阶段阅读的经典著作,让青春与典范同行,这是成长的需要,也是经典固有的力量。

(略)

第一编中国古典名著阅读

第一讲《三国演义》

■开栏小语

俗话说:

“乱世英雄起四方”,在三国时代的乱世中,各路诸侯都自称英雄,然而,曹操却声称当时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为英雄,一个是曹操本人,那么另一个被曹操看重的人会是谁呢?

(选中《易中天品三国之青梅煮酒》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让我们走进千年前纷乱的历史,去感受宏大的历史变迁,却印证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坛上的三国与罗贯中的三国竟有怎样的异同?

■目标导航

1.了解《三国演义》故事的时代背景。

2.了解《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3.了解《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

4.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5.熟读《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精彩片段。

■走进名著

【名著亮相】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的一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具有特殊的地位。

近300年来,被人们称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放射出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

【作者名片】

罗贯中(1330约~1440约)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

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名人点击】

诸葛亮:

诸葛亮,号卧龙(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81年:

诞生于琅邪。

207年:

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

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

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

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

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

刘皇叔(161~223)中国三国时期汉国(习称蜀国)开国君主。

汉昭烈帝。

字玄德。

涿郡涿县人。

汉朝皇室疏宗。

早年贩履织席为业,好交结豪侠。

灵帝末年,从官府进行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安喜尉。

后投靠公孙瓒。

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

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

很为曹操看重。

因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

建安五年(200),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

官渡之战后南奔刘表。

因声望日高,刘表对他有所防备。

十三年,曹操南伐,刘表去世,子刘琮降。

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之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据有荆州之地。

十六年,率军数万人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入蜀。

后刘备攻下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

二十四年,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

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

同年,关羽被杀,荆州为孙权夺去。

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人。

东汉末年,他与刘备、张飞结义起兵,共建蜀汉大业。

官拜前将军,封汉寿亭侯,于公元219年,兵败麦城,卒别人世。

有“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

“单刀赴会”,骁勇盖世等生平轶事。

他以忠义仁勇著称于世,倍受人们崇仰,加之历代统治者屡次加封倡导,使其之灵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步步青云,千秋奉祀;

位齐孔圣。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张飞:

字翼德,冀州涿郡涿县人氏,蜀汉名将。

张飞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张飞排行第三,随刘备征讨黄巾贼,立下大功,使刘备受封平原相。

徐州城破,张飞占据古城,自任县令,让无家可归的刘备有了安身之处。

曹操平定荆州,张飞引二十余骑,立马于长阪桥,三声喝退曹军百万雄兵,保刘备于平安无恙。

刘备入蜀后,张飞率军沿江而上,攻略城池无数,并且义释大将严颜。

后被封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

关羽死后,张飞悲痛万分,每日饮酒鞭打部下,为其帐下张达、范疆趁睡觉时杀死。

  曹操: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他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芟夷群丑,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资,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言,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

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

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无疑大大的强化了曹操作为奸雄的一面。

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所以曹操就留下了千古骂名,他的个人形象,也几乎被定格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上了,从那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曹操塑造的非常不堪,他无赖,嗜杀,残忍,虚伪……在京剧之中,艺术家给他的是一个白鼻子,是一个用来取笑的小丑。

大江东去,浪涌浪卷,千古人物,已烟消云散。

当时具体情形,已经难以考察。

几卷史书,也难以还原当初鲜活的形象。

撇开道德色彩不论,单论才艺,韬略,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的佼佼者,比孙权、刘备不知强多少倍。

首先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操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为崇高的。

他的四言诗,甚至可以说是卓绝千古,后无来者。

在用人方面,他能够知人善任,史言曹操: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魏书》)孙权谓操:

“御将,自古少有。

”(《三国志诸葛谨传》)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

乐进持重,使之守”。

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

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

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

任峻传》记载:

“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中这些好的方面复赘言。

  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名著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把蜀汉矛盾当做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

书中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表现出封建时代人民对“明君”的拥护,对“暴君”的憎恶。

但是《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作者从封建社会立场出发,污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虽然在具体描写中,作者也指出朝政的种种黑暗、腐败是起义的原因,但这并不能掩盖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

【艺术特色】

1.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古往今来贤相第一奇人”诸葛亮,“古往今来名将第一奇人”关羽,“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2.虚与实的结合。

清代的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罗贯中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从而使《三国演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种种矛盾,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

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如官渡之战、蠡陵之战各不相同,均成为著名的战例:

七擒孟获、长坂坡、失街亭等也各有特色。

4.语言极富特色。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合于历史演义的独特语体风格。

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

人物语言注意个性化。

■经典集萃

[歇后语汇]

1、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4、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5、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6、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7、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8、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9、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10、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11、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12、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3、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14、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15、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16、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7、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18、阿斗的江山———白送

19、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20、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成语超市]

1、髀肉复生(刘备):

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

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

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

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

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

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

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

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

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

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

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

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

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郃):

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

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

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

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

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

(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7、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

(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

(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

(吕蒙)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

(荀彧)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

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诗词汇集]:

1、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6、李商隐的《东阿王》:

“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

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7、杜宣的《江陵怀古之二》:

“春风吹遍古荆州,西蜀雄关壮两眸。

三国英雄茅屋里,纶巾羽扇说千秋。

■名著演练

【选文之一】

曹操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

“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玄德曰:

“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

“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

“有甚紧事?

”许褚曰:

“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

“在家做得好大事!

”諕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

“玄德学圃不易!

”玄德方才放心,答曰:

“无事消遣耳。

”操曰:

“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

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

‘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

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未知其详。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备肉眼安识英雄?

“休得过谦。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

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刘景升可为英雄?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丈夫亦畏雷乎?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1.[积累运用]文中画线部分曹操所说话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精妙品茗]玄德从容俯首拾箸曰:

”请分析此处描写好在哪里?

3.[人物分析]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

由此可以曹操怎样的个性?

4.[整体感知]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

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5.[理解思考]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锋,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

【选文之二】

刘玄德三顾茅庐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①〔纶(guā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一种头巾,后来又称“诸葛巾”。

,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

“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

“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茶罢,孔明曰:

“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

“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