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56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docx

“诵经典 激情趣 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37

目录

《“诵经典激情趣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课程方案 3

合并课程(5课时)

高一年级: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7

《蒹葭》导学案 9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10

高二年级:

《雨霖铃》导学案 11

高三年级: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12

拓展课程(20课时)

《古诗词鉴赏》教学计划 13

《古诗词鉴赏》教学内容 14

《古诗词鉴赏》教学小结 37

《古诗词鉴赏》学生小论文汇编 38

主题活动课程

朱泾中学“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47

南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诗歌创作比赛活动方案 49

南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50

绍兴游征文比赛活动方案 51

“我心目中的绍兴”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53

“我心目中的绍兴”演讲比赛主持稿 55

“诵经典激情趣涵素养”语文学科智慧大擂台活动方案 57

心韵朗诵社活动计划 59

心韵朗诵社章程 60

寻梦文学社活动计划 61

寻梦文学社社规 62

《“诵经典激情趣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崇文通理,成就人生”金山“十二五”教育新理念,落实两纲精神,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和“重基础、激潜能、育特长、促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成长、成人、成功”的教育目标,为建设书香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朱泾中学语文教研组“一组一品”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1.基础课、拓展课、研究型课相统一原则

2.立足于校情、生情、学情原则

3.“两纲”教育统领课程“三维目标”的原则

4.校内、校外资源有机整合原则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体目标:

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学生内驱力。

近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经典。

中期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精髓的情趣。

远期目标:

在诵经典,激情趣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辨传承中华经典的哲理美,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课程基本要求

丰富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个性发展;注重诵读,强化体悟,内外兼修。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方法有:

教、化、悟、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狭义的化育方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

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倡导自主、感悟、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活动形式两大类。

课堂教学形式即两课,指合并课和拓展课。

合并课是将校本课程合并在上海课程的课时中教学,即在上海课程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校本课程的内容。

拓展课是将校本课程中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在上海课程的课时中拓展课程中进行,即在上海课程教学拓展课程中开展相关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活动即根据校本课程计划和要求开展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活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两活动,一是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二是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日常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早读课、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等日常活动实施校本课程教育教学。

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或专题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活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

课程活动可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电脑网络系统、学校摄录播教室、校园广播、宣传专栏、阶梯教室等进行教育活动。

七.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的性质属于考查,遵循“轻横向、重纵向”的评价原则,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的纵向比较,鼓励通过诵读提高自身素养。

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评价和课程活动评价两方面。

课程学习评价主要考查合并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态度、过程及成果,课程活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及相关评比、竞赛活动中的表现。

考查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

(具体见表格中的评价细则)

《“诵经典激情趣涵素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表

项目

评分细则

得分

合并课程学习

(40分)

课前预习

(10分)

课前熟知所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认真完成预习。

课堂表现

(30分)

在导学案或老师的指引下独立自主学习,

求知欲强。

学习过程中善于倾听、敢于质疑。

课后作业

(1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字迹工整,有自己的见解。

拓展课程学习

(20分)

课堂表现

(10分)

积极与他人合作,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学习成果

(10分)

善于思考、积极探索、能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论文。

活动课程学习

(40)

活动准备

(10分)

明确活动主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为活动做准备。

活动表现

(20分)

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加各项活动。

活动收获

(10分)

能及时将活动收获用清晰流畅语言整理成紧扣主题的文字或写出调查报告。

八.课程计划

1.各年级诵读内容和要求

高一年级:

诵读中华经典诗歌,感悟领略中华经典诗歌的智慧美。

高二年级:

诵读中华经典散文,品味鉴赏中华经典散文的内涵美。

高三年级:

诵读中华经典时文,思辨传承中华经典时文的哲理美。

2.各年级的诵读活动的开展形式

高一年级:

Ø结合教材中的经典诗歌进行诗歌诵读指导。

Ø利用早读课(每次十五分钟,每周两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经典诗词诵读活动。

Ø利用课前三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交流。

Ø利用社团(文学社、朗诵社)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Ø开设拓展课《古诗词鉴赏》对中国诗歌进行系统介绍。

Ø结合南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行诗歌创作及朗诵比赛。

高二年级:

Ø结合教材中的先秦散文单元及现代散文单元进行散文鉴赏活动。

Ø利用早读课(每次十五分钟,每周两次)选择课内外优秀散文指导学生诵读。

Ø指导学生利用随笔形式对诵读的散文进行点评并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交流。

Ø利用研究课开展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

Ø结合绍兴人文主义教育活动进行“我心目中的绍兴”演讲比赛以及绍兴之游散文创作比赛。

Ø开展“诵经典激情趣涵素养”语文学科智慧大擂台活动。

Ø在《作文生态园》中刊登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宣传。

高三年级:

Ø教师每周选择《解放日报》、《文汇报》上的优秀时文供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点评。

Ø课前三分钟学生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互动点评。

Ø举行小型的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Ø指导学生进行自己作品的汇编工作,以此来反思自身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高中生活打造一笔健康快乐的财富。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通过诵读指导学生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找作者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了解词相关知识并做好笔记。

3.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二.课堂学习

1.《沁园春·长沙》朗读指导

本词通过对长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往昔革命斗争的回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

景物形象生动,情感热烈激荡,词风刚劲热烈。

上阕,描绘一幅鲜艳明丽的生计勃勃的深秋美景图,从而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分三层。

第一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

和游人。

朗诵时,语调庄重平稳。

第二层,从“看万山红遍”至“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出南国绚丽多彩的深秋景色。

“看”字总领七句,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以显示其领属关系。

下面两两一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语速慢,语调舒展,

“遍”字要上扬、拖长,“漫江碧透”以下逐渐加快加强,语势上扬,以增强动感,显示活力。

注意: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断句,这是主谓句,“万类”是主语,以下是谓语,要在主谓之间断句。

第三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对社会现状的严重不满和要改变现状的决心,语速是一快一慢,声调是由低到高,顶峰在“谁”字上,语气凝重有力。

下阕,回忆青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激励同志们继续发扬激流勇进的精神,夺取革命的胜利。

分三层:

第一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概写往事,

语气舒展平和。

第二层,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精神风貌、革命活动和志趣。

“恰”字统领前面四句,在它后面停一下,其所属四句要

读得连贯流畅、干脆有力。

后面三句更加有力,速度比前四句还要加快,到“粪土”之后要放慢。

整个这一层,要一层贯通,铿锵有力。

注意:

“粪土”后面要断句,把“当年万户侯”组合成一个整体,千万不要把“粪土”和“当年”组合。

第三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借回忆表现同学们的精神和力量,要读得既亲切热情又坚强有力,起句要轻而慢,二句加快上扬,到“水”字又放慢,最后一句慢、高、强,“遏”字要通过音高、音强、音长和停顿等手段,突出加以强调。

2.朗读全诗并思考:

①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上阙中的一个领字“看”,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③诵读并鉴赏上阙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如:

染、争等。

④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

⑤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三.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词。

《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探究诗歌内涵。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主人公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

定重难重点 难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分析诗歌意象 理解诗歌情感。

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探究“伊人”丰富内涵。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二.课堂学习

1.情境导入:

以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诗经》的“美”上来,先温故,以期“知新”。

2.指导诵读诗歌:

通过比读、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读好韵脚,读好叠词,感受四言句式的节奏,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领略《蒹葭》的音韵美。

3.紧扣一个“从”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细腻品读重点词句。

如“在水一方”、

“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丽朦胧、可望难即的特点;“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寻者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及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坚定执着。

4.引导学生探究“伊人”形象的丰富内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伊人”形象。

5.再读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三.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李白借助梦境、想象、夸张等手法表达心灵世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诗文,领会李白在梦境中所寄寓的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对黑暗尘世的鄙弃。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李白借助梦境、想象、夸张等手法表达心灵世界的方法。

难点:

通过诵读领会李白在梦境中所寄寓的理想。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找作者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了解歌行体相关知识并做好笔记。

3.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二.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读得轻快些,前两句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

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

以下四句读得轻快。

“送”,要读得亲切。

“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

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

“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3.课堂探究:

①李白梦游的原因是什么?

②在梦游天姥山过程中李白见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境?

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梦醒之后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个梦境与诗人的理想追求有什么关系?

三.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情感。

2.通过朗读体味词的凄清意境。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情感。

难点:

通过朗读体味词的凄清意境。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找作者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二.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寒蝉/凄切,劝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

/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朗读并赏析

3.分析写作特色四、作业布置背诵本词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

2.朗读课文,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

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找作者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二.课堂学习

1.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

/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讨论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感受文章内容:

从何而归去?

为何要归去?

如何归去?

归去以后,如何?

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

四.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古诗词鉴赏》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阅读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周

教学内容:

第一讲绪言

第二讲《诗经》鉴赏第三讲《楚辞》鉴赏第四讲李白诗歌鉴赏第五讲杜甫诗歌鉴赏第六讲白居易诗歌鉴赏第七讲山水田园诗鉴赏第八讲边塞诗鉴赏

第九讲宋代诗歌鉴赏第十讲宋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第一讲 绪言

巍巍华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诗文经典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结晶,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之根。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上。

因此在拓展课中开设古诗词鉴赏有助于我们学生进一步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师生互动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阅读鉴赏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熏陶。

古诗词发展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

《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北朝乐府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刚健。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

(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

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

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

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

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

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古诗词欣赏

(一)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

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赏析】:

以微见著,因小见大,是本诗的特色。

它通过送鲜荔枝这一事件 的描写,讽刺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极欲穷奢。

古诗词欣赏

(二)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

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赏析】: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绿肥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第二讲《诗经》鉴赏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

“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