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27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docx

5年级下数学电子备课789单元

单元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第7单元

单元内容及课时划分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课题

折线统计图

课时

第周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画法和作用。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画法和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备注:

要修改的部分要用红笔画出)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想去参观科技展吗?

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条形统计图:

1.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问:

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为了能清楚地看出这几年参观人数的整体变化趋势,科技展的叔叔们还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强化特点。

1.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

标题、横轴、纵轴、点、连接的线段等。

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参观人数。

2.它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相比,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想法。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这就叫做折线统计图。

3.想不想知道这幅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一起来试一试吧!

出示方格图。

板书:

定点、标数、连线。

师讲解:

1998年参观展览的有3万人,我们就要先找到表示1998年的那条线,再找到3

万人的那条线,它们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描出的点,再在这个点上标出数据。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1994年参观展览的有4万人,师生共同完成。

4.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哪年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这几年的参观人数整体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趋势。

由此,你能看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5.是不是每年的参观人数都有所增加。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

(2001—2002年)人数相等。

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哪年到哪年人数增长得慢。

6.根据现在的学习情况,你能预测2004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吗?

你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7.参观人数不断上升,由此你有什么感想。

8.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

小结: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独立制图。

出示:

我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2004——2009)

 

 

上面一张是统计表,下面一张是条形统计图。

能看懂吗?

这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有个问题想请教:

“横轴上的数表示什么?

每天都统计吗?

”(每隔5天统计一次)“纵轴上的数表示什么?

每格表示多少?

2.统计分析:

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预测今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科技展吗。

小结:

大家不仅能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还能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

四.联系生活举例。

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课件演示:

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

五.实践运用。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教学反思

(本部分为书写部分,颜色为红色)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时

第周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

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备注:

要修改的部分要用红笔画出)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

(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

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

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

(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

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4.你从折线统计图上都看出了什么?

怎样看的?

(请上台来指着说一说!

点:

点的位置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

折线的走向看出数量变化的趋势。

你能预测一下15岁以后身高的变化情况吗?

线段:

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表示数量减少。

线段倾斜得越陡,说明数量减少的幅度大,线段倾斜得平缓,说明数量减少的幅度小。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检查书上的答案。

5、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更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板书设计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教学反思

(本部分为书写部分,颜色为红色)

单元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第8单元

单元内容及课时划分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第一课时:

教材第111页的例1及113页的1-3题。

第二课时:

教材第112页的例2、113页4-6题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单元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

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课题

数学广角找次品

(1)

课时

第周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页的例1及113页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备注:

要修改的部分要用红笔画出)

(一)导入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

这是什么?

(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

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

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方法:

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

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

老师小结:

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

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板书课题:

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观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老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

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观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老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

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板书设计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教学反思

(本部分为书写部分,颜色为红色)

课题

数学广角找次品

(2)

课时

第周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页的例2、113页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天平。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备注:

要修改的部分要用红笔画出)

(一)新授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

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

还有哪些分法?

(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

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3.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⑵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

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

再分析题意:

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一6一19(人)。

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一19=3(人)

作业设计

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

再分析题意:

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一6一19(人)。

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一19=3(人)

作业设计

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板书设计

(本部分为手写部分,颜色为黑色)

教学反思

(本部分为书写部分,颜色为红色)

单元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第9单元

单元内容及课时划分

1.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2.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复习课时6课时

单元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

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的

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

重难点

1.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2.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课题

复习因数和倍数

课时

第周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备注:

要修改的部分要用红笔画出)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16页第1题

(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做教材116页第1题

(2)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因数和倍数

2、复习2、5、3的倍数

3、复习质数和合数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略)

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错,那么这些知识之

间存在什么样联系呢?

就黑板上的排列,有点乱,咱们能

不能给它梳理一下,对了,老师问问大家,平时你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