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98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简答题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题2.docx

《简答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答题2.docx

简答题2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1、概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

外核膜,附有核糖体颗粒;内核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核纤层;核周间隙、核孔(nuclearpore)。

其功能为: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2)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⑴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的形态结构

⑵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

3)核仁:

纤维中心(fibrillarcenters,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fibrillarcomponent,DFC)、颗粒组分(granularcomponent,GC)、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associatedchromatin)、核仁基质((nucleolarmatrix)。

其功能为:

核糖体的生物发生(ribosomebiogenesis),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rRNA基因转录;rRNA前体的加工。

4)核基质或核骨架(nuclearskeleton):

{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或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结构体系),以及染色体骨架。

};核骨架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真实的结构体系;核骨架与核纤层、中间纤维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核与质的一个独立结构系统;核骨架的主要成分是由非组蛋白的纤维蛋白构成的,含有多种蛋白成分及少量RNA;核骨架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及染色体的包装与构建有密切关系。

2、试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核孔复合体结构包括:

胞质环(cytoplasmicring)、外环、核质环(nuclearring)、内环、辐(spoke)、柱状亚单位(columnsubunit)、腔内亚单位(luminalsubunit)、环带亚单位(annularsubunit)、中央栓(centralplug)。

其功能为:

核质交换的双向性亲水通道;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亲核蛋白与核定位信号;亲核蛋白入核转运;转录产物RNA的核输出。

3、概述染色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概念:

1)染色质(chromatin)的概念: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2)染色体(chromosome)的概念: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3)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的形态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

基本类型: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1)概念:

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2)特征:

DNA包装比约为1000~2000分之一;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1)概念:

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

2)类型:

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形成多个染色中心。

3)结构异染色质特征:

①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②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如卫星DNA;③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④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⑤在功能上参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导致染色质区间性,作为核DNA的转座元件,引起遗传变异。

4)兼性异染色质特征:

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如X染色体随机失活;异染色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

4、比较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特点及其作用。

组蛋白(histone)

1)核小体组蛋白(nucleosomalhistone):

H2B、H2A、H3和H4,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

2)H1组蛋白:

在构成核小体时H1起连接作用,它赋予染色质以极性。

3)特点: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属碱性蛋白质,可以和酸性的DNA紧密结合(非特异性结合);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

非组蛋白

1)非组蛋白具多样性和异质性

2)对DNA具有识别特异性,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sequencespecificDNAbindingproteins)

3)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

4)非组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

α螺旋-转角-α螺旋模式(helix-turn-helixmotif);锌指模式(Zincfingermotif);亮氨酸拉链模式(Leucinezippermotif,ZIP);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helix-loop-helixmotif,HLH);HMG-盒结构模式(HMG-boxmotif)。

5、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及其实验证据。

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self-assemble)的性质;

6)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主要实验证据:

1)铺展染色质的电镜观察:

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 ;

2)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部分酶解片段分析结果;

3)应用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6.0nm的扁园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dyadsymmetry),核心组蛋白的构成是先形成(H3)2﹒(H4)2四聚体,然后再与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结合形成八聚体;

4)SV40微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分析与电镜观察。

6、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从DNA到染色体经过四级包装过程:

一级结构,核小体

二级结构,螺线管(solenoid)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supersolenoid)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chromatid)

即:

DNA—压缩7倍—→核小体—压缩6倍—→螺线管—压缩40倍—→超螺线管—压缩5倍—→染色单体

经过四级螺旋包装形成的染色体结构,共压缩了8400倍。

7、分析中期染色体的三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

1)自主复制DNA序列(autonomouslyreplicatingDNAsequence,ARS):

具有一段11-14bp的同源性很高的富含AT的共有序列及其上下游各200bp左右的区域是维持ARS功能所必需的。

2)着丝粒DNA序列(centromereDNAsequence,CEN):

两个相邻的核心区,80-90bp的AT区,11bp的保守区。

3)端粒DNA序列(telomereDNAsequence,TEL):

端粒序列的复制,端粒酶,在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中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与细胞分裂次数和细胞衰老有关。

8、概述核仁的结构及其功能。

1)结构:

纤维中心(fibrillarcenters,FC),是rRNA基因的储存位点;致密纤维组分(densefibrillarcomponent,DFC),转录主要发生在FC与DFC的交界处,并加工初始转录本;颗粒组分(granularcomponent,GC),负责装配核糖体亚单位,是核糖体亚单位成熟和储存的位点;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associatedchromatin)与核仁基质((nucleolarmatrix)。

2)功能:

是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场所,是一个向量过程(vetoricalprocess),即:

从核仁纤维组分开始,再向颗粒组分延续。

这一过程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rRNA基因转录的形态及其组织;rRNA前体的加工;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

9、概述活性染色质主要特点。

1)概念:

活性染色质(activechromatin)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发生构象改变,形成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控因子与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和RNA聚合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

2)主要特征:

⑴活性染色质具有DNaseI超敏感位点(DNaseIhypersensitivesite,DHS),无核小体的DNA片段,敏感位点通常位于5‘-启动子区,长度几百bp;

⑵活性染色质在生化上具有特殊性,很少有组蛋白H1与其结合,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核小体组蛋白H2B很少被磷酸化,核小体组蛋白H2A在许多物种很少有变异形式,HMG14和HMG17只存在于活性染色质中。

10、试述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的关系。

1)疏松染色质结构的形成

⑴DNA局部结构的改变与核小体相位的影响:

当调控蛋白与染色质DNA的特定位点结合时,染色质易被引发二级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其它的一些结合位点与调控蛋白的结合;核小体通常定位在DNA特殊位点而利于转录。

(a)基因的关键调控元件被留在核心颗粒外面,从而有利于结合转录因子;

(b)位于DNA上调控元件被盘绕在核心组蛋白上,因为组蛋白,使DNA上的关键调控元件靠得很近,它们可以通过转录因子而联系。

⑵DNA甲基化:

A/C甲基化/去甲基化(特别是5-mC)。

⑶组蛋白的修饰:

组蛋白的修饰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转录活性(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uH2A)//Arg,His,Lys,Ser,Thr);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基化(acetylation),影响转录。

⑷HMG结构域蛋白等染色质变构因子的影响:

HMG结构域可识别某些异型的DNA结构,与DNA弯折和DNA-蛋白质复合体高级结构的形成有关。

2)染色质的区间性

⑴基因座控制区(locuscontrolregion,LCR):

染色体DNA上一种顺式作用元件,具有稳定染色质疏松结构的功能;与多种反式因子的结合序列可保证DNA复制时与启动子结合的因子仍保持在原位。

⑵隔离子(insulator):

防止处于阻遏状态与活化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之间的结构特点向两侧扩展的染色质DNA序列,称为隔离子;作用:

作为异染色质定向形成的起始位点;提供拓扑隔离区染色质模板的转录。

3)基因转录的模板不是裸露的DNA,染色质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是决定转录功能的关键。

4)转录的“核小体犁”(nucleosomeplow)假说。

第九章:

核糖体

1、以80S核糖体为例,说明核糖体的结构成分及其功能。

核糖体是一种没有被膜包裹的颗粒状结构,其主要成分:

核糖体表面r蛋白质40%,核糖体内部rRNA60%。

80S的核糖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由60S大亚单位与40S小亚单位组成,60S大亚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103,40S小亚单位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103。

小亚单位中含有18S的rR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900×103,含有33种r蛋白;大亚单位中含有一个28S的rR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103,还含有一个5S的rRNA分子和一个5.8S的rRNA分子,含有49种r蛋白。

核糖体大小亚单位常游离于胞质中,只有当小亚单位与mRNA结合后大亚单位才与小亚单位结合形成完整核糖体。

肽链合成终止后,大小亚单位解离,重又游离于胞质中。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其唯一的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由氨基酸高效且精确地合成多肽链。

2、已知核糖体上有哪些活性部位?

它们在多肽合成中各起什么作用?

活性部位及其作用:

⑴与mRNA的结合位点

⑵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氨酰基位点,又称A位点

⑶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肽酰基位点,又称P位点

⑷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E位点(exitsite)

⑸与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有关的转移酶(即延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

⑹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⑺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它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因子的结合位点

3、何谓多聚核糖体?

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行使功能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1)概念:

核糖体在细胞内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2)多聚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

⑴细胞内各种多肽的合成,不论其分子量的大小或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多肽分子数目都大体相等。

⑵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对mRNA的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和有效。

4、试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在结构与组分及蛋白质合成上的异同点。

结构与组分的比较:

核糖体

亚基

rRNA

r蛋白

细菌:

70S

相对分子质量2.5×106

66%RNA

50S

23S=2904碱基

5S=120碱基

31

30S

16S=1542碱基

21

哺乳动物:

80S

相对分子质量4.2×106

60%RNA

60S

28S=4718碱基

5.8S=160碱基

5S=120碱基

49

40S

18S=1874碱基

33

在蛋白质合成上的相同点: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均是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的,可大大提高多肽合成的速度。

在蛋白质合成上的不同点:

⑴原核细胞由DNA转录mRNA和由mRNA翻译成蛋白质是同时并几乎在同一部位进行;

⑵真核细胞的DNA转录在核内,蛋白质合成在胞质中。

3.核型制作技术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首先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

2)然后用低渗法将细胞胀破,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片上;

3)最后将染色体的显微图象剪裁排列即成。

1、细胞核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说明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1)间期细胞核的组成:

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液和核基质

2)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1)由100余种蛋白构成的八重辐射对称的复合体结构;

(2)穿越内、外层核膜;

(3)8个颗粒组成的胞质环;向胞质侧伸出短而弯曲的细丝;

(4)核孔中央有一中央栓-运输体;

(5)核孔四壁向中央伸出放射幅;

(6)核孔的功能直径为9~20nm,为可调孔径;

(7)8个颗粒组成的核质环;核质环向核质侧伸出长而直的细丝;终止于一端环;

(8)核质环、核质丝和端环共同形成核篮结构;

3)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与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1)核蛋白的运进;

(2)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运出;

综上所述,核孔复合体对亲核蛋白的运进和各种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运出均具有高度选择性,运输过程既涉及主动运输又存在有被动运输。

2.核纤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被膜的解体及重建有什么关系?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纤层与核被膜的解体和重建有关。

1)在分裂前期末,核纤层蛋白被磷酸化,核纤层解体,核被膜解体;

2)在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重新组装成核纤层,核被膜重建。

3.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染色质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何实验根据?

1)作用

(1)组蛋白和DNA结合构成染色质纤维,组蛋白有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而且结合量愈增加,DNA的模板性抑制愈深。

(2)非组蛋白对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

2)实验根据

(1)用胰酶处理细胞核,组蛋白显著减少,则转录活性增强。

因此推想在转录时,组蛋白和DNA的结构关系会发生改变。

(2)Gilmour和Paul(1970)利用染色质重组和竞争杂交方法来研究DNA表达的特异性与非组蛋白的关系。

把骨髓网织红细胞和胸腺混合的DNA、组蛋白重建染色质;发现加入骨髓网织红细胞非组蛋白,染色质转录的RNA与天然骨髓网织红细胞染色质转录的球蛋白mRNA相同,反之,加入胸腺非组蛋白,重组染色质转录的RNA与天然的胸腺染色质转录的RNA相同。

又如血红蛋白mRNA只能由成红细胞转录,脑细胞则不能产生血红蛋白mRNA。

当在体外把脑细胞染色质解组后,用成红细胞的非组蛋白与之重建,重建后的脑细胞染色质即能转录血红蛋白mRNA。

可是如果脑细胞的非组蛋白与这重建,仍然不能产生血红蛋白mRNA。

这些实验不仅说明非组蛋白有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而且也说明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4.什么叫核基质?

广义的核基质包括哪些成分?

各有何生物学功能?

1)核基质指在核液中广泛存在着由蛋白质构成的网架结构。

2)广义上,核基质包括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系统、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

3)功能:

(1)核纤层:

维持核孔的位置和核被膜的形状;为间期染色质提供附着位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纤层还与核被膜的解体和重建有关。

(2)核孔复合体系统:

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与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3)染色体骨架:

染色体骨架不仅是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结构骨架,而且还与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染色体构建等密切相关。

(4)核骨架:

在真核细胞的DNA复制、RNA的转录与加工、染色体DNA的有序包装与染色体构建等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染色体应具有的关键序列有哪些?

它们在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1)关键序列:

自主复制DNA序列(autonomouslyreplicatingsequence,ARS)

着丝粒DNA序列(centromereDNAsequence,CEN)

端粒DNA序列(telomereDNAsequence,TEL)

2)功能:

(1)自主复制DNA序列

自主复制DNA序列具有一复制起点,能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能够自我复制,从而保证染色体在世代传递中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2)着丝粒DNA序列

着丝粒DNA序列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

(3)端粒DNA序列

端粒DNA功能是保证DNA链的完整复制,从而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遗传稳定性。

第九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1、细胞骨架在细胞中仅仅起支持和形状维持功能吗?

谈谈你对细胞骨架功能的认识。

1)不是

2)细胞骨架广义上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四个部分,狭义上上细胞骨架即为细胞质骨架,包括微管、纤丝和微梁网架(microtrabecularlattice)三大类纤维状成分,纤丝又可分为微丝(microfilament)中间丝(intermediatefilament)和粗丝(thickfilament)三类。

3)从狭义上讲细胞质骨架的功能也不仅仅起支持和形状维持功能,还有:

(1)维持保持内膜性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

(2)胞内运输;

(3)与细胞运动有关;

(4)形成纺锤体,协助染色体运动;

(5)胞质环流;

(6)参与桥粒与半桥粒的形成,细胞连接;

(7)保持细胞的整体性。

2.细胞内同时存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几种骨架体系,它们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各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其间又有何关系?

1)微管功能:

(1)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2)维持保持内膜性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

(3)细胞内运输;

(4)与细胞运动有关;

(5)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6)纤毛和鞭毛运动;

(7)植物细胞壁形成;

2)微丝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

(2)胞质环流;

(3)变形运动;

(4)支持微绒毛;

(5)形成微丝束与应力纤维;

(6)胞质分裂;

3)中间丝功能:

(1)在从细胞核到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的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系统中起着广泛的骨架功能,该骨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维持细胞质的结构和赋予细胞机械强度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

(2)参与桥粒和半桥粒的形成,在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的形成和功能上均具有重要功能;

(3)很可能还参与细胞内机械或分子信息的传递;

(4)与细胞分化可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微管、微丝和中间丝共同构成了细胞内精密的骨架体系,三者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E.Fuchs(1998)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认为网蛋白(plectin)在介导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之间的连接中具有结构性功能。

3.微管是如何进行胞内细胞器的定位、迁移及胞内物质运输的?

马达蛋白与微管相互作用,进行细胞器的定位、迁移及胞内物质运输,马达蛋白有两种:

即胞质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具有ATP活性。

1)驱动蛋白与内质网膜的细胞质面结合,延微管向细胞四周施以拉力,从而使内质网在细胞质溶质中展开分布。

反之,细胞质溶质动力蛋白与高尔基体膜结合,延微管向近核方向牵拉,从而使高尔基体位于细胞中央;

2)微管是为运输物质提供轨道并对运输方向具有指导作用;运输的动力来自马达蛋白(motorprotein),胞质动力蛋白可沿微管由"+"端向"-"端移动,为膜泡和细胞器的胞内运输和纤毛运动提供动力。

,胞质动力蛋白同被运输膜泡或细胞器膜上的受体蛋白间接相连,从而识别和结合被运输物,达到选择性运输的目的;驱动蛋白可沿微管由"-"端向"+"端移动,在胞内物质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细胞的遗传活动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DNA复制有哪些基本要点?

1)按半保留复制过程进行的;

2)复制是单向或双向的,通常是双向复制;

3)复制由专一点开始,DNA分子的复制起始点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

4)复制的双链均以5ˊ→3ˊ的方向添加核苷酸单体;

5)复制是半不连续性的,其中1股链(后随链)为不连续复制,是先合成短的片段,然后再连接成DNA分子整体;

6)后随链各片段开始复制时都要先合成一小段RNA,作为启动DNA聚合酶作用的引物,引导合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2、端粒复制的特点如何?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DNA复制过程有着不同于常规DNA复制的行为,从而保证了在DNA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