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074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名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

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

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

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

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

山类:

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

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

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

聚落类:

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

楼、台、亭、阁、城;

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

“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

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

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

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

宋代又改“道”为“路”。

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

“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

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

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 

2.通名的地域性特征 

通名用字的不同除了性质种类的区别以外,同一种类中通名往往因地区不同而不同,比如同是反映河流的“溪”、“浦”、“港”就只在福建、浙江、苏南、上海等地通用,如青浦、漳浦、明溪、张家港,北方却很少见。

前面提到的“里”、“弄”、“巷”、“胡同”等,词义基本接近,但“里”、“胡同”为北方城市多用,“巷”为南方城市多用。

“弄”(里弄、弄堂)则为江南及上海一带专用。

而“坊”、“口”、“条”也多在北京一带 

北京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 

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 

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 

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 

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 

1292 

年,设上海县。

1927 

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 

人们便将到处插有 

“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 

,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南京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

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缠为秣陵侯。

【六朝古都】 

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

229年,孙权称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

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

之后的宋、齐、梁、陈先后定都于此。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金陵情怀】 

公元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以石头城为蒋州,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

其后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

1018年,宋真宗以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

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

建康府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

1329年,改建康为集庆。

【开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故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1378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留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国风云】 

1645年,清兵克南京。

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1649年,清设两江总督于江宁。

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

在今总统府一带修太平天国天王府。

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

上面所述的地名故事都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一些地名很有趣,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其中有些物产带上了地名,而有些地名也携带着物产。

例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今天都以观赏为主,古人则多采梅果用作调料。

南朝齐时,在今湖北东部析置了一个永兴县,因县境有一座盛产梅子的黄梅山,所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索性将它改名为黄梅县了。

明清时期,这个县的劳动人民开创了一种地方戏剧,道光年间传入邻近的安庆地区,日后逐渐扩及安徽全省和江西等地。

由于这种戏目来自湖北黄梅县,人们便将它唤作“黄梅戏”今天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历代为南、北交通要隘,秦汉以来叫大庾岭,为五岭之一。

唐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路旁广植梅树,宋代又倡导满山植梅,于是便产生了“梅岭”

一名。

北宋开宝四年(971 

年)改敬州为梅州(今广东梅州市) 

,嘉祐八年(1063 

年)又在岭上建筑了梅关。

桂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广西桂林与它有着不解之缘。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先,曾开灵渠而越过五岭攻取陆梁地,置为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这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因当地桂木丛生、桂树成林、桂花芬芳而得名,所以唐代诗人曹邺还有“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

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寄阳朔友人》 

)的诗。

至今,广西仍盛产桂树。

“桂林郡”一名后来消失了,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新置了桂州,仍以桂树为名,并在大同六年(540年)迁治于今广西桂林市。

尽管桂州日后曾改名为始安郡、建陵君、静江府、静江路,治所均在今桂林市不变。

明初改置桂林府,作为广西省会前后长达 

250 

年,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省会才迁往南宁。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遗产与城市文化

——新春元旦,天津滨海广播“地名里有故事”系列谈话的开篇对话

对话人:

谭汝为:

地名文化研究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于霁丹:

天津滨海广播电台“城市记忆”责编

一、地名研究、城市记忆和文化发展,三者相互促进

各位听众,大家好。

滨海台“城市记忆”节目从今天开始,推出由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主讲的“地名里有故事”系列谈话节目。

谭汝为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他在天津城市文化、天津方言、天津地名等研究领域,造诣深,成果多。

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博客上,谭教授都获得天津受众和读者的欢迎。

谭老师曾出版过《天津地名文化》和《天津地名故事》这两部专著,发表有关地名的研究文章上百篇。

请您分析一下,地名研究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有什么意义?

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而城市文化却是发展的。

岁月是消逝的,而历史却又是永恒的。

我在《天津地名文化》曾提出“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的观点。

一个个串起的街名,构成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历史,附丽在街名上,让我们在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都市,依然可以触摸到那隐隐跳动的古今文化绵延承续的脉搏。

从地名的变化中,可以领略天津历史的风云际会、沧桑巨变。

因此,地名研究、城市记忆和文化发展三者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天津地名发展史分四阶段

天津地名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色的。

对天津地名历史的研究,应该从哪个历史时期开始呢?

早在明代天津设卫建城之前,在天津这个地界,宋朝有直沽寨,元朝有海津镇。

但直沽寨里有哪些道路里巷?

海津镇的管辖范围究竟有多大?

很遗憾,因为没有“直沽寨志”或“海津镇志”这样的地方志书流传下来,所以关于那里具体的历史地名,均不可考。

所以,我认为天津地名研究,只能从明初建卫之后进行考察。

天津这座城市的地名发展,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呢?

我们把天津地名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从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到清雍正三年(1725),是第一个阶段。

在这300多年的历程中,天津只是个军事建制辖区,除卫城外,北至南运河,东至海河,由于辖区小、居民少,从卫志里能见到的地名也屈指可数,研究资料很少。

这个阶段只能算是草创时期,研究余地不大。

是的。

“巧犯难为无米之炊”,文献资料极少,很难进行切实的研究。

从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到清咸丰十年(1860),约140年,这是第二阶段。

其实,这是天津这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推进期。

清雍正三年,天津卫改为直隶州,下辖武清、青县、静海三个县。

雍正九年二月,又升为天津府,下辖“六县一州”,即天津县、青县、静海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等六县和沧州一个州。

这时,天津卫城变成了府城兼县城,又从武清、静海、沧州各拨出一部分村庄给天津县。

于是,天津就从军事建制的“卫”升格为“府”一级的行政建置。

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天津的地名数量呈现出飞跃的态势。

城内外增加了许多官署衙门,由此派生出箭道一类地名。

天津郊区也出现许多村镇名。

当时,从武清县就划拨给天津143个村镇。

到了第三个阶段,就出现了外国租界吧?

第三个阶段,从清咸丰十年(1860)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历时90年。

清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天津陆续设立了九国租界,一些村庄或迁出或消失了,这使天津郊区农村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在各国租界中,出现了大量的外国地名,这是天津地名的一次巨大的变迁。

另外,河北新区的筹建,南开、西开、西广开、南市等新街区的兴建发展,也促使天津地名向规范化迈进。

各国租界的路名很有特点。

这个问题,以后将专题进行介绍。

民国期间,也是天津地名频繁变迁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政府收回了德、俄、奥租界,改成特一区、特二区、特三区,这是一次变迁。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了英、法租界,改成兴亚一区、二区,还有比租界的特四区、意租界的特管区。

行政区改名也带来街道名称的变化。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收回所有的租界,重新规划各国租界地名,又一次形成地名的大变迁。

收回租界后,废除外国租界原有路名,用中国省市地名重新命名,这也是天津路名的一大特色。

这个问题,以后也将专题进行介绍。

第四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现今,历经6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对地名进行规划,对重复地名、贬义地名、不健康地名等给予更新;

另一方面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建立中山门、王串场、丁字沽、西南楼等许多工人新村,涌现出一大批新地名。

“文革”期间,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现象,就是乱改地名。

而地震期间,天津作为重灾区,震后重建家园,许多规划片里旧的街道、胡同消失了,建成新的住宅楼群,地名又有了不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旧的房屋成片拆除,整个老城区被拆光,市区也在不断扩大,旧的街道胡同名称不断消失,新的地名又不断出现,这又是一次地名大变迁。

听了您对天津地名历史发展四个阶段的阐析,大体上是明朝为第一阶段、清朝为第二阶段、外国租界和民国为第三阶段、新中国为第四阶段。

大致如此,不过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清朝横跨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

具体说,天津地名发展变迁的第三个阶段,前50年属于清朝后期,后40年是民国时期。

二、老地名再现历史人文

您说“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许多老街巷名称,其命名的历史理据早已脱落,例如针市街早已不卖针,当铺胡同也找不到当铺,驴市口也见不着驴了,但其旧名称却一直这么叫着,您想随便给它改个名,可能行不通。

因为街巷的名字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民俗的形象反映,林林总总的街巷名为今天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文化考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证据。

例如西关大街和故物场大街交会处有一个老胡同叫“烈女祠”,地铁西北角站西部有“贞女大街”和“贞女胡同”。

这些以“贞节烈女”命名的胡同,自然蕴含着令人悲哀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封建伦理桎梏下社会道德习尚的活化石。

穿过时间隧道,这些的悲剧地名,却可以使今天的年轻人咀嚼苦涩的历史,洞察数百年前的意识形态。

三、老地名体现由农村转型为城市的历程

天津市区老区片中,以“村”为通名的地名很多,如盐坨村、靶档村、白庙村、席厂村,和平村、益民村等。

还有以“庄”为通名的,如谦德庄、陈塘庄、大王庄、李七庄等等。

为什么一座大城市倒有这么多“村庄”地名呢?

除了你说的之外,天津老地名还有;

张贵庄、万辛庄、复兴庄、小王庄、小刘庄、张兴庄、邵公庄、沧德庄、东于庄、西于庄、同义庄等。

这些“村庄”聚落的形成,基本有三条途径,一是城外新建居住区,二是大批农民逃难移居,三是屯兵军垦而成村落。

四、日新月异的地名变化

天津市地名的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

“地名变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

地方没变,但却改了名。

如旭街改罗斯福路,又改为和平路,又改为反修路,最后仍改回和平路。

另一类是地理位置变迁了,但街名保持不变。

如海河、南运河裁弯取直,大胡同本在南运河北岸,人们叫“河北大胡同”,南运河取直后,它位于南运河南岸了。

但人们还是叫它“河北大胡同”,这是地名的另一种变迁。

看谭老师写的《天津地名文化》得知:

天津有各类地名4万个左右,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

但是。

随着历史发展,随着城建的日新月异,天津地图年年在变,许多老地名业已消失。

近年来,本市新的路名不断出现,一些老的路名逐渐消失,路名的变化见证和记录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天津的城市形态、道路布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道路的名称也随之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市内六区共有一万余条有命名的道路、里巷;

到2010年,这些老路名消失了3139个,平均每天就有1个路名永远成为历史。

五、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

要了解我们这座城市久远的历史,更好地继承深厚的文化遗产,就要增强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一些逐渐消失的地名加以保护,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服务。

那么,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呢?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从严控制历史地名的更名与注销;

第二,对新扩建的道路和建筑物的命名,应尽最大可能沿用有历史内涵的原有地名;

第三,在历史街区内,新建的建设项目应以原区域内的名称命名,或以具有代表性的街区或路名派生得名,使天津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第四,对于已经消失的老地名,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将其历史沿革和蕴含的故事记载下来,传于后人。

六、天津地名系列谈话节目的主要内容

关于“天津地名”系列谈话节目,您主要讲那些内容?

我们今天讲天津地名的历史演进,以后还要陆续讲“天津得名的由来”,“九河下梢和七十二沽”,“水气弥漫的天津地名”,“南开北开西广开”;

还要讲“天津地名与城厢文化”“天津地名与水文化”“天津地名与军旅文化”“天津地名与漕运文化”“天津地名与商埠文化”“天津地名与移民文化”“天津地名与寺庙文化”“天津地名与码头文化”“天津地名与租界文化”“天津地名与慈善文化”“天津地名与工业文化”等等,一次讲一个地名文化专题内容,力求学术性和大众化兼容,人文性与趣味性兼具。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适应广大听众的文化需求。

谢谢谭老师,预祝您这个系列谈话节目,能继续受到听众朋友的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