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221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某知名学校语文高三最后资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乎】

一、语气助词

1.儿寒乎?

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二、介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形容词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一、副词

1.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曹刿论战》)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代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连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

一、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2.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独之武退秦师》)

1.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师说》)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四、助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且】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若】

一、动词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代词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知(《捕蛇者说》)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见梁惠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孔雀东南飞》)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至若】至于。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

一、名词

二、助词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

后序》)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为】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溪(《愚溪诗序》)

4.为国者无为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1.为之奈何(《鸿门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焉】

一、兼词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孟子见梁惠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

三、语气词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鱼我所欲也》)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四、形容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也】

语气词

一、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逍遥游》)

3.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将以有为也(《<

4.吾王庶几无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5.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鸿门宴》)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以】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秦安(《登泰山记》)

5.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4.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万江海(《劝学》)

【因】

一、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2.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3.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独之武退秦师》)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三、副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一、介词

1.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于”)(《劝学》)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昔先王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于”)(《劝学》)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6.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于是。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与】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3.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4.吾与点也(《论语》)

1.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秦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四、句末语气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1.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者】

一、助词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6.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赤壁之战》)

【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助词

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