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31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docx

《教育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docx

教育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2.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超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为基本素质为根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0.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课程

课程是指在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12.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是以学生实际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

13.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4.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5.教科书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6.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17.校本课程

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8.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9.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0.有效教学

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21.学校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的积极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2.定量研究

对事物量的分析和研究

23.定性研究

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24.行动研究

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5.叙事研究

是以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的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感觉,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感受性,感受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6.错觉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8.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9.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10.系列位置效应

是指接近开头和结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11.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聚合思维:

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尽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12.抽象

抽象是指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3.定势(即心向)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4.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5.情绪情感心境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6.意志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7.人格

人格是决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8.需要动机兴趣

需要是指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9.气质性格

气质是指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0.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1.人生全程发展

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到乳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22.同化顺应

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已有图式来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23.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重要的时期。

24.品德

是指个体依据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5.先行组织者高原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26.技能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学习策略学习迁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8.学习动机教师期望效应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9.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0.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2、简答题或论述题

1.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转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了解)

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造就平等的公民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教育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具有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具有再生产科学知识)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民主管理权

管理学生权

获得报酬权

进修培训权

7.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8.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阶段性互补性

10.学生的权利

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享有获得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享有申诉权

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1.师生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的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使学生在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13.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4.教师应如何备课

做好三方面工作:

了解学生钻研教材(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参考资料)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恰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6.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基本阶段: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1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论述: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纠正的作用。

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

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左右。

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过程受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

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等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教与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论述: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最大的障碍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从传授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从传送的量看,一定时间范围那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防止出现形式教育派理论和实质教育派理论的出现。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8.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

发扬教学民主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个别辅导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

19.有效教学的原则

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以学科内容为载体

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

20.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1.德育内容德育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

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集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反复的,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23.论述:

如何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1)活动前:

明确活动目的,活动要有计划性,保障师生安全

2)活动中:

活动要与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后:

进行活动后的总结、评价、反思。

2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级管理内容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作用

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25.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我国教育改革价值取向

选择研究课题

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制定研究计划

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灵活多样坚持民主科学

1.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研究行为实验方法第一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考夫拉苛勒完整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异常行为无意识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信息加工系统

2.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根据学习任务,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强度律对比律新颖律活动律)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干扰因素

4.论述;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教师布置简朴等

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

如教学方法新颖、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且逻辑性强。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等。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而无意注意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不利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需要两种注意相结合来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

5.论述: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

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等。

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性质

识记方法

7.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8.问题解决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景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颖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开设具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性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0.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11.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良好情绪的标准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的转移能力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