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4218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docx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2016年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

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

设a、b是实数,

(3)求商比较法:

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2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

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

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

(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注意:

(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

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3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 :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

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

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

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    (8~10分)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 

(1)代入法

(2)加减法 

6、三元一次方程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7、三元一次方程组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4章  不等式(组)

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3分)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    (3~5分)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考试题型: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6~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五章  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

考点一、平均数    (3分)    

 1、平均数的概念

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分)     

1、总体 

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 

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3、样本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5、样本平均数 

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6、总体平均数 

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     

1、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考点四、方差    (3分)     

1、方差的概念

3、标准差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考点五、频率分布    (6分)

1、频率分布的意义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 

(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

 ①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率分布表 ⑤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2)频率分布的有关概念 ①极差: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频数: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③频率:

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3分)

1、确定事件 

必然发生的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

 

2、随机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分)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利用反复试验所获取一定的经验数据可以预测它们发生机会的大小。

要评判一些游戏规则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看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否一样。

所谓判断事件可能性是否相同,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一样,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5~6分)

 1、概率的意义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事件A的概率p,可记为P(A)=P

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分)

1、确定事件概率 

(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 

(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0 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考点十、古典概型    (3分)     

1、古典概型的定义 

某个试验若具有:

①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②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    (10分)    

 1、列表法 

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    (10分)    

 1、树状图法 

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

 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

 

3、随机数 

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

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

第6章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3分)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

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3分)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3~8分)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

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

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

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3~10分)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为0时,y=kx(k为常数,k≠0)。

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0)中的常数k和b。

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考点五、反比例函数    (3~10分)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

的形式。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

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

由于在反比例函数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 

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

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则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

第7章二次函数

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3~8分)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

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

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

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0~16分)

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    (10分)

考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    (6~14分)

补充:

 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到没有思路的题时,可用此方法拓展思路,以寻求解题方法)

2、函数平移规律(中考试题中,只占3分,但掌握这个知识点,对提高答题速度有很大帮助,可以大大节省做题的时间)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第8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3分)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

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直线的概念 

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

 

4、射线的概念 

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5、线段的概念 

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7、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

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它可以简单地说成: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