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691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

B.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光靠自己的眼睛去判别事物的对错,有时候也需要听听看看别人的看法。

C.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时的出现陷阱,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别正确与否。

D.人生的规划需要自己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是所有人走过的道路都适合你。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

第二次拜访孔明时,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B.《边城》中,祖父的酒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傩送后来把它送来了,翠翠看到心上人,心中充满娇羞。

C.哈姆雷特和王后谈话时发现有人在幕后偷听,结果发现他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于是就刺死了他,他没有逃走反而留下来痛斥自己的母亲。

D.夏尔为得到"

新贵"

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写信给欧也妮告诉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

后来夏尔得知欧也妮也特别富有,后悔莫及。

E.《茶馆》中,唐铁嘴抽大烟,后来不抽了,改抽白面,还洋洋得意地说: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毒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

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

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

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

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

进士宴礼部,自鼐始。

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

《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

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

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

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

朝臣交章谏,不听。

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

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

宋瑛、硃冕全军没。

诸臣请班师,振不许,趣诸军进。

大将硃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

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

振詈曰:

“尔何知!

若有此,亦天命也。

”鼐曰:

“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

”振终不从。

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

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

“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

”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

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

瓦剌大至,据南河。

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

帝召鼐草诏答之。

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

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

鼐、益等俱及于难。

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

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

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

曹鼐传》)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举:

考中B.锡三品章服锡:

同“赐”,赏赐

C.振詈曰詈:

责骂D.前驱败报踵至踵:

立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鼐孝顺继母,先任小官吏,后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了顺天乡试。

B.王振挟持皇帝亲征,朝臣交互向皇帝上奏章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他们。

还没到大同,军队缺粮,大臣请求班师,王振不答应。

C.明军在土木堡掘地求水未得,王振就下令转移营地靠近水源,结果阵型混乱,被瓦剌骑兵突入阵中,导致兵败。

D.在土木堡,皇帝突围不成,后被手下人护拥着离开了,曹鼐等人死于战乱。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10.明军土木堡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

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1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12.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哪一类?

1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

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

鶗鴂(tí

jué

):

即子规、杜鹃。

幺弦:

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

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下阕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

卫风·

氓》)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钉头磷磷,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________。

(孙中山)

(8)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隆兴寺

铁凝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

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

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

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

我只是答应着。

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

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

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

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

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

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

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

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

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

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

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

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

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

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

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

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

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

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

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

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

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

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

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

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

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

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

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16.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7.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18.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9.“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缺陷世界

黄永武

⑴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

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

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

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⑵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

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

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

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⑶又有人观察:

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

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

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⑷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

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

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

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⑸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

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

他举例说:

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

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

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

⑹清代的龚定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

“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

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

⑺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

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

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

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

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

20.2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2.23.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有哪些?

24.25.请结合文章,阐释“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

”的涵义。

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文为正宗,大多数出于士大夫之手。

士大夫配合君主掌握着政权。

做了官是大夫,没有做官是士;

士是候补的大夫。

君主士大夫合为一个封建集团,他们的利害是共同的。

这个集团的传统的文学标准,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语来代表。

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

“诗言志”这一个语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原也是一种尺度;

后来得到公认而流传,就成为一种标准。

说陆机用了新的尺度,是对“诗言志”那个旧尺度而言。

这个新尺度后来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

又如南朝文学的求新,后来文学的复古,其实都是在变化;

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

固然这种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但是每回伸缩的长短不同,疏密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这种尺度表现在文论和选集里,也就是表现在文学批评里。

中国的文学批评以各种形式出现。

魏文帝的“论文”是在一般学术的批评的《典论》里,陆机《文赋》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文学批评的创始,他将文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讨论。

此后有了选集,这里面分别体类,叙述源流,指点得失,都是批评的工作。

又有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批评专著。

还有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

这些都是比较有系统的文学批评,各有各的尺度。

这些尺度有的依据着“儒雅”那个标准,结果就是复古的文学,有的依据着“风流”那个标准,结果就是标新的文学。

但是所谓复古,其实也还是求变化求新异;

韩愈提倡古文,却主张务去陈言,戛戛独造,是最显著的例子。

古文运动从独造新语上最见出成绩来。

胡适之先生说文学革命都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最容易见出改变了的尺度。

现代语体文学是标新的,不是复古的,却也可以说是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

就从这语体上,分明的看出我们的新尺度。

(选自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有删改)

26.中国的文学批评有哪些形式?

27.结合文本,理解文学标准的“新尺度”的含义。

28.简要概括“复古的文学”和“标新的文学”的异同。

六、材料作文

2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七、名著阅读

30.简答题

(1)在《红楼梦》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作者是谁?

咏的是何物?

李纨、探春和宝玉如何评论此诗?

(2)《端午节》中,方玄绰对待索薪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

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

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

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刚愎狭隘”,固执己见,心胸不宽广,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

“通权达变”,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

本题应结合横线前面对竹特点的介绍来进行选择。

第一处,前面说“本固”,意思是“根基深厚牢固”,可以引申为“坚守原则,不会改变”,自然不会“见异思迁”;

第二处,前面说“性直”,突出的是“直”,即“正直”“耿直”,这也就不会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应用“趋炎附势”;

第三处,前面说“心空”,说的是心胸宽阔,应使用“刚愎狭隘”。

故选B。

2.A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本题,

B项,结构混乱,“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中途易辙,前句主语“征信模式”没陈述完整,后句便变换了主语,可把“自从”提到“以美国为代表”前面。

C项,结构混乱,“原因,是……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该句把“……的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句杂糅到一起,删掉一处;

D项,缺少宾语,“转型”后面加“考验”。

故选A。

【点睛】

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

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

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15日前去汇报。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

(“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

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D

【分析】

【详解】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D项,“花里逢君别”与“今日花开又一年”不对仗。

故选D。

4.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横线上文提供的语境,然后再摸清题中6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其中的代词和关联词语,然后对五个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

本题几个句子整体来看是在说自己多年后才拿起经书阅读。

可从第251三个句子思考第2句和第5句之间的关联很强,应该排在一起,然后第1句是自己的感慨,应该排在最后。

可排除错误答案。

点睛:

高中语文句子衔接的考点阐述: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它的三个条件是:

(1)统一的话题,

(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它包括题型有:

(1)排列句序,

(2)复位填空,(3)给境补文。

此类试题灵活,对传统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常有突破,每年都有一些新创意在这类题中出现,题型也年年有变。

考试中要做到用语连贯,须注意以下几点:

1、顺序要合理: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

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

或以时间先后为序;

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

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1)抓中心:

①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

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②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①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找到“句链”。

②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

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

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

“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

“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

“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

“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所谓”表示有所解释;

“例如”表示举例……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议论角度一致。

2、抓住内在逻辑;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