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8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 第12讲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docx

最新中考物理考点配套练习第12讲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

第12讲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命题点1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综合

1.(2016•成都A卷)小李喜欢喝咖啡,冲调咖啡时总能闻到浓浓的香味.以下关于咖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内能不断增加

B.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

C.咖啡香飘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

D.咖啡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2.(2015•成都A卷)对下列常见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

A.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B.围火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雾霾弥漫,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雪花纷飞,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排斥力作用

3.(2014•成都A卷)《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4.(2013•成都A卷)小文在学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C)

A.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之在高温下运动

C.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5.(2012•成都A卷)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D)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6.(2011•成都B卷)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ºC.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BC)

A.豆豆:

呵呵,我们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

B.丁丁:

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也在做热运动呀,所以冰山也有内能

C.丁丁:

呵呵,我们嘴里呼出了好多“白汽”,这“白汽”就是传说中的水蒸气吧

D.豆豆:

我听人说啊,嘴里呼出的“白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组成的

命题点2比热容

7.(2016•成都B卷)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

1B.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

3

C.都加热t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8.(2015•成都B卷)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在3~6min内是液态B.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在4~6min内,甲的内能保持不变D.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9.(2014•成都B卷)在“比较不同液体的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四种液体加热,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次数

液体

质量/g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min

1

200

10

7

2

200

20

10

3

400

20

14

4

400

15

14

如果四次实验中,在相同时间内,水、甲、乙、丙吸收的热量相等,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3J•(kg•℃)﹣1,则由上述条件可得(BC)

A.第1次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

B.第1、2次实验中,甲液体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多

C.乙液体的比热容为2.1×103J•(kg•℃)﹣1

D.丙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10.(2012•成都A卷)工厂里的冷却塔大多用水作为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古代,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这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1.(2011•成都A卷)如图(甲)所示,炒菜时,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图(乙)所示,在海边沙滩,我们经常发现,沙子滚烫,而海水依旧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

绿版练

A卷

1.(2016•菏泽)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A)

A.给冷水加热B.压缩的空气温度升高C.下滑时臀部发热D.搓手取暖

2.(2016•百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0℃的冰块内能为零D.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3.(2016•镇江)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4.(2016•随州)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D)

A.甲液体的内能比乙的大B.温度升高液体分子运动变慢

C.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的大D.乙液体的比热容比甲的大

5.(2015•鄂尔多斯)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D)

A.五月,牡丹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两手摩擦,手会发热,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温度一定不变

6.(2016·巴中)下列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

J/(kg•℃)]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

1.8×103

甘油

2.4×103

沙石

0.92×103

煤油

2.1×103

0.88×103

A.1kg铝的比热容是2kg铝的比热容的

B.工厂里冷却塔大多用水作为冷却剂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较大

7.(2016•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B.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C.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多,温度低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少

D.0℃的冰熔化成0℃的水,由于温度不变,所以它的内能不变

8.(2016.广州)如图1所示,规格相同的容器装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用不同的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得到图2所示的水温与时间的图线,则(D)

A.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2℃

B.加热相同的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的水升温比乙杯多

D.甲杯的水加热2min与乙杯的水加热3min吸收的热量相同

9.(2016•阿坝)在每年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旅游季节,游人很远就能闻到桂花芳香.这是一种

扩散现象,说明花粉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10.(2016.攀枝花)“五一”假期小明和小华一起骑自行车去郊游,中途休息时小明问小华:

为了减小车速,要捏紧车闸,这是通过增大压力_的方法增大摩擦.此时刹车皮会发热,这是通过_做功_的方式增加内能.

11.(2016•济宁)炒菜时,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在海边沙滩,我们经常发现,沙子滚烫,而海水依旧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

12.(2016•上海)一壶水在炉火上加热,水温升高,其内能增大(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其内能的.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水吸收的热量为8.4×104焦.[c水=4.2×103焦/(千克•℃)].

13.(2016•东营)为了取暖,每天需要给房间供热4.2×107J.若流进房间散热器的水温是60℃,流出的水温是56℃,则每天需要2500kg的水流经散热器.[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4.(2016·临沂)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两烧瓶中的电阻丝相同.

(1)实验中,必须取质量(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

(2)实验中,用A(填序号)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比较B(填序号)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A、通电时间B、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下表是某次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甲(填“甲”或“乙”)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

(4)若在甲、乙两瓶中,液体是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电阻丝的阻值不同,则该装置可用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B卷

15.(双选)(2016•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16.(双选)(2016.自贡改编)小明丽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D)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热

B.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D.图中DE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17.(2016•雅安)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季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某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若水温平均升高0.8℃,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3.36×1010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的砂石吸收(C水>C砂石),则砂石升高的温度大于0.8℃(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水=4.2×103J/(kg•℃)

18.(2016·绵阳)将一温度为20℃质量为4.2kg的铁块的温度升高到80℃,需要吸收115920J的热量.然后将其放入一个装有温度为10℃质量为1.15kg的水的量热器中,最后水的将升高到30℃.【忽略量热器吸热,c水=4.2×103J/(kg·℃),c铁=0.46×103J/(kg·℃)】

 

小专题

(二)测物质的密度

专题精炼

1.(2013•成都)九年级寒假时,小王同学从西岭雪山带回了一块坚硬的矿石.他利用家庭实验室的器材测出了这块矿石的密度,测量过程中,他取g=10N/kg.他可用的器材有:

天平(最大称量为200g)、量筒、烧杯、杠杆、弹簧测力计(量程为5N)、细线、水.

(1)小王同学首先进行估测,他感觉矿石比一瓶500ml的矿泉水重些,于是他没有直接用天平(附砝码)来测矿石的质量.你认为他的理由是矿石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量程.

(2)小王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图中杠杆水平,细线竖直.他正确操作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则该矿石的质量m=0.72kg.

(3)接着他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测出了矿石的体积,他的做法是:

A、将矿石放入烧杯,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让矿石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

B、取出矿石;

C、用量筒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位置.

(4)在用量筒往烧杯中加水时,他先加了100mL水,接着又取了50mL水,继续往烧杯中加,达到要求后,量筒中剩余的水如图3所示.则矿石的密度ρ=6.32×103kg/m3

2.(2014•成都)阅读了教材“自制密度计”的课外小实验后,小叶和小王决定进行一下尝试.

(1)两人选择了一个由某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条形长方体A来制作密度计.小王测得A的质量为12g.当它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时,所受到的浮力为0.12N.(g=10N/kg)

(2)小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得知该材料的密度后,作出了如图甲所示的ρ-V图象,据图象可以找到关于A的一些信息.两人发现A的质量可以在ρ-V图中用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出来,请你在图中用斜线画出这一阴影部分.

(3)小王想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在A上标注出各种密度值.他选择首先标注水的密度,在测量出A的长度为20cm后,作出了图乙所示的示意图.经过计算,他确定出水面位置在距A上表面h=8cm处,并作了标记.(ρ水=1.0×103kg/m3)

(4)为了保证收益结果,两人将A放入足够多的水中,发现它不容易竖直漂浮.小叶在A的下端密绕了适量的金属丝(金属丝体积忽略不计),制成了“密度计”B.小王提醒他,如果这样,B的刻度应该与A不同.为了重新标注,他们应该测量的一个物理量是B的质量(或B的重力).

(5)按照上述方法,两人在B上标注出了水、酒精、汽油等液体对应的刻度值,一个简易的密度计就制成了.

3.(2016·资阳)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之后,小明想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他经常把玩的一颗金属珠是否是钢质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为了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右_(填“右”或“左”)调;

(2)将金属珠放在天平左盘内,往天平右盘内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珠的质量为m=_39.4__g;

(3)将金属珠放入装有少量水的量筒内,金属珠放入前、后量筒内液面如图乙所示,则金属珠的体积为V=_4_cm3;

(4)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该金属珠的密度ρ=__9.85×103__kg/m3;

(5)查询教材中常见物质密度表得知钢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比较可知,小明的金属珠_不是_(填“是”或“不是”)钢质的.

4.(2016•丹东)小红想测量冰红茶的密度;小丽想测量一块小矿石的密度,于是二人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做了如下实验:

(1)小红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冰红茶密度,过程如下:

①她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其操作错误是游码没有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改正错误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冰红茶的质量是117g;

③将烧杯中的冰红茶倒入量筒一部分,示数如图乙所示;

④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⑤请你将实验的相关数据填入如表:

杯和冰红茶的质量m1/g

量筒中冰红茶的体积V/cm3

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m2/g

量筒中冰红茶的质量m/g

冰红茶的密度ρ茶/(g•cm3)

117

40

76.2

40.8

1.02

(2)小丽利用弹簧测力计、矿石、水、烧杯、细线测量矿石密度,请将她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①用细线拴住矿石,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矿石的重力G;

②将矿石浸没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内,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和烧杯壁,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矿石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

•ρ水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5.(2016•达州)小张在家中自制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并用它来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②竹筷的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

③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根据上面的你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竹筷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主要目的是 降低重心 (填“降低重心”或“增大支撑面”)使竹筷能竖直漂浮在液面.

(2)密度计是利用浮力 等于 重力的条件工作的,竹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等于 竹筷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 越小 (填“越小’”或“越大”).

(4)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

ρ盐水= 

ρ水 (不计铅丝体积,水的密度为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