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69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全章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6、查表说明:

太阳表面的温度为____,白炽灯灯丝的温度为____,

水的沸点为____

7、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____。

其作用是____

所以体温计在使用之前应____。

8、通过预习,你对哪些知识还存在疑惑?

请写在这里。

(三)合作探究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液面上升了。

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液面下降。

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很好!

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

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

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

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

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

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

100度,1600度。

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

“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A:

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B:

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C:

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D:

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E:

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F:

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

非常的棒哦!

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

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

-20℃~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

35℃~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

(注意单位)。

(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

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

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

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对。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

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

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

哎呀!

我的体温计坏了。

坏了就好啊!

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

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

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

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一、课前预习学案

1、什么是溶化?

什么是凝固?

2、你能各举一个溶化和凝固的例子吗?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4、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

哪些属于非晶体?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结论: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学生完成结论的填空,师板书课题:

§

2.3熔化和凝固

举例巩固

(1)师介绍长江源头是谷拉丹冬雪山的冰雪熔化形成的等事例

(2)学生列举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3、探究冰、松香熔化的特点

投影:

活动二

[提出问题]

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松香熔化一定的温度?

[有/没有]

(2)冰熔化时温度,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39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如图2-28(b)把松香碾碎后放入烧杯中,在松香中插入温度计,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直到松香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

2、如图2-28(a)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熔化后5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29和图2-30中分别画出冰、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松香是吸热还是放热?

温度如何变化?

处于什么状态?

完成填空:

(1)松香加热后,发现;

在松香熔化过程中,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

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3)冰和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

(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活动三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哪种晶体熔点最高?

熔点是多少?

(2)哪种最低?

最低是多少?

(3)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4、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活动四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冰和松香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

(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的条件。

活动五:

5、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2-31至图2-3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

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三、知识总结

§

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达到熔点

熔化晶体吸收热量

熔化时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

熔化和凝固非晶体

熔化时温度升高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达到凝固点

凝固晶体放出热量

凝固时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

非晶体

凝固时温度下降

第3节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

难点: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导学过程

引入:

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教材58页中“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实验现象:

将塑料袋沉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

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出现,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分析:

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

物质从变成叫做汽化。

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从变为叫做液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课前预习

预习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干,水分去哪了?

长时间放在炉火上加热的水也会减少,水分去哪了

2.什么叫汽化?

什么叫液化?

3.在家中认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请你说出水沸腾时的特点?

4.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知识点一:

蒸发

1.阅读教材“蒸发”有关内容

蒸发: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2.

(1)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①②③

(2)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

蒸发、吸热、致冷。

知识点二:

沸腾

1.实验探究:

水的沸腾

(1)实验器材:

(2)问题讨论: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3)记录表格

时间

1

2

3

4

5

温度

(4)沸腾:

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热,沸腾时温度

2.阅读教材:

“小资料”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拓展延伸:

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现象,并且都要热

1只发生在液体

2在温度下进行

3比较缓慢

1、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3汽化

影响

因素

1液体高低

2液体大小

3液体表面积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

知识点三、液化

1、看课件显示的现象,并分析物质的物态变化。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答:

水由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_态。

  b.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答:

总结:

五、液化

定义:

物质由______态变为______态的过程。

活动1: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等沸腾以后,

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看到了_______________。

它的实

质是______________。

说明:

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发生了______

_______________现象。

现在在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冷的金属盘仔细观察金

属盘的底部,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冷的金属盘底部出现________。

在金属盘底部也发生了_________现象。

手感觉金属盘底部变_______(冷/热),说明:

液化需要___________(放热/吸热)。

总结:

2、液化需要________热。

3、比较一下液化和汽化的物态变化情况和吸热放热情况,能得出什么结论?

液化和汽化过程互________。

3、液化和汽化是_________过程。

4、从这个实验看,水蒸气要发生液化需要什么条件?

水蒸气要_______(冷/热)的,_______(冷/热)水蒸气要遇到_______(冷/热)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水。

4、气体液化的条件:

_____的气体遇到______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液体。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液化现象中,气体本身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气体本身的温度__________(升高/降低)了。

活动2:

液化乙醚

看演示,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孔。

乙醚处于__________态;

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注射器

内体积变_______以及乙醚处于_________态。

乙醚

发生了_________(物态变化),这是通过__________方法。

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

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升华和凝华。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

【难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习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主学习(独学);

5分钟每空0.5分

1.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_______ 

叫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

升华过程 

热(填“吸”或“放”),凝华过程 

热(填“吸”或“放”)

4.汽化的两`种方式:

_______和_______,它们是___热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法:

(二)新授知识:

一、活动观察碘的变化

1、认一认: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观察仪器中有些什么,告诉学生那是碘的小颗粒。

  2、做一做:

给仪器中的碘颗粒加热。

3、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情况?

学生观察

二、思考讨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想一想:

在实验中你看到了碘的几种状态?

其中有液态的碘出现过吗?

  学生讨论

  5、师生小结:

在实验中我们看到,加热时,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

冷却时,碘由    态直接变为    态。

  师生总结并板书: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6、想一想:

碘在升华时是要吸热还是放热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思考(提示:

结合刚才的实验来考虑)

  7、小结:

物质在升华时需要_______。

(吸热/放热)

  8、想一想:

碘在凝华时是要吸热还是放热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思考(可以从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来考虑)

三、推而广之

  9、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提示:

只要是这个物态变化在固体和气体间直接发生就可以认定是升华或凝华现象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

  学生记录升华例子

1、        2、       3、        

  学生记录凝华例子

四,升华吸热的应用

  10、在长途运输容易腐败的食品时,工作人员会在车箱中放置一些干冰,请问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结:

这是利用干冰升华时需要吸热从而降低了车箱内的温度,使食品保鲜

课堂达标测评

1.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_时______热的缘故。

2.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3.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开化”了。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6) 

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

4.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6.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固态、气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