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96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二)近代教育

1、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近代学制

1)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小学堂和中学堂实行“五四五”制。

2)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四三四”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性质的学制。

3)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3、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内设:

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三)建国后的教育

1951年10月,确定新学制,实行小学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

2、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3、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重点。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1、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雅典注重体育军事训练,智育和美育。

2、古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共和后期,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即希腊与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二)中世纪教育

教会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致分为:

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内学专为培养僧侣,外学的对象为俗人。

“三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七艺”:

“三艺”之外增加算数、集合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这四门又称为“四艺”)

世俗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三)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1、国家队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加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民主化

(四)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学的发展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产婆术”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倡导问答法。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理想国》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重视教育作用

强调早期教育

主张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政治学》

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提出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分别是: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

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

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

亚里士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雷、蒙田,提倡以人为中心。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提出行使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后来凯洛夫又把它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联想、总结和练习。

2、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

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主张尊师

3、《大学》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内容涉及最重要的时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尤其是早期教育。

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采用“风化”的方式。

5、《师说》的教育思想

概括了骄傲是的职责主要是三个:

1、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

2、以“道”为择师的标准。

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1、街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教育学论著。

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陶行知、陈鹤琴,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

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

“以俄为师”的方针

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

1929年,庄泽宣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

新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符合国民经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优点改良国人劣根性。

思考题:

1、我国而是世界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每个阶段的情况。

P29-32

2、新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P32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有一个标题《教育:

必要的乌托邦》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二、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3、教育民主化与平等化

三、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队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文化提供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

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科学不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2、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各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四)教育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四、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萌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80年代,90年代被广泛接受。

1972年,以米都斯为首的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不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广泛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二)教育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压力指标主要表现为人口笔记、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

状态指标主要表现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男女入学比例差异

响应指标主要表现为用于教育的开支占GDP的比例

2、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

启发性、参与性、渗透性、批判性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提供交流的机会、直接体验,进行实践、应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为遗传因素,后天为环境因素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二)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发展速度得不均衡性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二)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岁之后)。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2、少年期、青年期与中学教育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的三个特性:

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主要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实现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与依据与评判标准。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目的。

2、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3、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节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一)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推动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的四种力量: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及其思想、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依赖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鞥和善良的天性

应把儿童教育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公民”

强调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具有个人本位论倾向的教育学者:

抗的、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19、20世纪之交欧洲兴起的“儿童中心运动”或多或少受到卢梭的影响。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约翰-密尔的《自由论》,反对由国家亲自操办教育和强制实施高度同一的教育,主张教育方式多元化。

伯特兰-罗素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泰勒

观点大致为: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强调:

真诚、选择与决定、独立承担责任

(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1、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

双重人格:

一种为个体我,另一种为社会我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

纳托儿普也有类似看法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集中体现。

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在社会本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理论基础分析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涵的基本假设分析

个人本位论: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在,个人的价值高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决定个人的存在,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铲平,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信奉的基本价值准则分析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三点理由p77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源于三个方面p78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尊严与社会尊严发生矛盾冲突的几种情况:

1、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2、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3、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与民主主义社会相对

2、个人自由与规范控制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要旨是别人不妨碍和干涉我的正当行为。

个人自由价值的体现:

1、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2、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3、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3、个性化与社会化

(三)结论与启示

1、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做教育的目的,这是体现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2)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真正的教育是使人心智自由的教育。

2、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1)学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有效的工具

(2)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协作共事的意识与能力。

(3)教育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权威和纪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以儒家教育目的为代表的古代教育目的

2、清末至建国前的教育目的

3、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分析

(一)各育的含义

1、德育

狭义的德育:

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2、智育

核心是培养人的智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

4、体育

5、劳动技术教育

非劳动性生产和劳动性生产

(二)各育的相互关系

1、智育与德育

智育本身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德育也需要借助于智育的力量。

2、智育与美育

美育可以用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德育与美育

德国诗人席勒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状态成为“审美状态”

李石岑:

美育对德育美育具有补充作用

蔡元培:

提出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来分别比喻德育、智育、体育和世界观的教育。

4、体育与其他各育

体育构成其他各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也离不开认知活动参与其中。

5、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育

“教育劳动”这一概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

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培养劳动者

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4、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

5、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求

6、培养现代人的品格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1、教师劳动的作用和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礼记》中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

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二、教师的素养要求

(一)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工作

2、热爱学生

3、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知识素养

1、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2、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心理素质

(四)能力素养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育教学权利

2、科研学术活动权

3、管理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

3、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

4、关心爱护学生

5、制止和抵制侵害学生的行为和现象

6、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1、新教师时期

(1)角色转变时期

(2)开始适应期

(3)成长期

2、成熟期

(二)教师专业成熟

1、对教师工作的认同程度

2、对教育工作的理解

3、对完成所担任工作的努力

4、在班集体中的良好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2、教师的在职培训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

1、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理论

(1)自然成熟理论:

格赛尔为代表

(2)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环境---学习理论,华生、班杜拉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2)教育要依据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3)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二)个别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2、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商120以上为天才,70以下智力迟钝。

(2)智力的群体差异

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性别差异表现:

1、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高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各自有优势领域,女孩语言能力更好,男孩空间视觉能力更好。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1、“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一)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

凯洛夫的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教学

(三)儿童中心论

代表人物:

卢梭、杜威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接受的关系

(二)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在心里交往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五章课程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一)两种根本不同的课程范式的比较

1、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2、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二)我国传统课程概念的两个误区

1、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内容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2、仅仅把课程看作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二、课程类型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弄清区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2、选修课何时开设以及开设多少才比较合适

我国选修课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开设,比例一般不超过每周4到5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下。

3、如何确保选修课的开设质量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两者的特点比较及利弊分析

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2、两者关系的分析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类: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STS课程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四)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编制与组织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1、课程活动的目的

2、课程活动的内容

3、教学活动的“过程原则”与心理组织

4、课程的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二、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1、应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3、课程内容应面向、贴近社会生活

4、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应考虑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的大致历程

(一)“文革”结束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

1、引进苏联模式改造旧教育的阶段(1949—1957)

2、教育革命阶段(1958—1966)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

(二)“文革”结束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历史重建期(1977—1985)

2、改革探索期(1986—至今)

二、现阶段我国两种典型的课程改革简介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与开发

(二)研究性课程的提出与开发

1、研究性课程的提出背景

2、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与主要特点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第六章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三)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作用

1、就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2、系统的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4、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

(三)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