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64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4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2)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理论品质);

(3)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基本原则);

(4)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宗旨立场);

(5)最高理想的一脉相承-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6)领导核心是一脉相承-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及理解。

〔2〕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2〕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萌芽时期(1921.7-1927.7);

(2)形成时期(1927.7-1935.1);

(3)成熟时期(1935.1-1945);

(4)发展时期(1946-1959).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判断标准:

是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并指导实践,是否有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否有一个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否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2)原因;

(3)科学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六大原理;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理解

(1)含义:

(2)理解:

其思想来源;

现实基础;

科学定位;

其创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3)历史依据: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其原因:

(1)构成: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原因:

一是指导思想相同;

二是它们主题相同;

三是思想路线相同;

四是立论基础相同;

五是根本目的相同;

六是都有独特贡献。

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科学体系

〔1〕判断标准:

〔2〕原因

〔3〕其科学体系。

2、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结论:

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思想路线的含义

〔1〕定义:

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9.6,在分析红四军党内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个概念;

(2)1930.5,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3)1937年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4)1941.5,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942年为中央党校题写校训:

实事求是。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重新确立的原因--思想路线遭到了破坏

〔2〕重新确立的背景

(3)重新确立的过程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的丰富和发展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

(3)胡锦涛的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备形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了时代性和实践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化了认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1〕科学内涵:

〔2〕中央三代领导人历来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3〕其中心环节--调查研究;

〔4〕它在今天的要求: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5〕途径和方法:

A.承认客观事实;

B.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C.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D.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E.反对本本主义。

2、理论联系实际

〔1〕科学内涵;

〔2〕中央三代领导人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3〕途径和方法:

A.吃透理论-前提;

B.搞清实际-关键;

C.既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这是基本内容;

D.尊重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这是落脚点。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途径:

一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要坚持实践标准。

4、实事求是

〔1〕其思想渊源及其历史演变;

〔2〕“实事求是”的含义;

〔3〕其地位:

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二是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图形分析);

三是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4〕途径和方法: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1)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图形分析)。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

(2)做到实事求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取得胜利,反之,就遭到失败。

结论。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江泽民: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

《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

《在学习<

江泽民文选>

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

.及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时数〕共4个课时。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2〕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

〔3〕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它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它以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领导。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逐步形成〔1921-1926〕。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1927-1937〕。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1937-1945〕。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没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没有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没有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没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

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性质是: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前途是:

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是:

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2、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城市中心道路阶段(1921-1927)

(2)奠基阶段(1927-1930)

(3)初步形成阶段(1930-1938)

(4)成熟阶段(1938-)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基本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3〕三者的关系:

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3)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

〔1〕建立的必要性;

〔2〕建立的可能性

(3)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4)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及历史经验

2、武装斗争

(1)必然性

(2)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

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

(3)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3、党的建设

(1)必要性

(2)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有利条件

(3)党的建设的特点

4、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认识及其内在关系

〔1〕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2〕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等。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

《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

《<

共产党人>

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过渡时期的界定;

(2)过渡时期的性质;

〔3〕过渡理论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

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上:

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通过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文化上:

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1949年的“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2〕1951年的先工业化再过渡的思想

(3)酝酿阶段: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就过渡的思想。

(4)提出阶段。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实质

〔1〕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一化〔主体:

生产力〕三改造〔两翼:

生产关系〕”。

〔2〕实质:

是逐渐改变生产关系,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特点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恩过渡时期的理论:

(2)列宁过渡时期的理论:

(3)毛泽东过渡时期的理论:

4、制定、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第一,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三,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改造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确立的时间及标志

〔1〕确立的时间:

1956年年底。

〔2〕标志: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2、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表现

〔1〕经济成分上: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社会基础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3〕政治制度上: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阶级关系上:

消灭了剥削阶级,全体人民当家作主。

〔5〕矛盾任务上:

主要矛盾是生产落后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确立的理论根据:

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它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它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性条件。

4、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

5、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6、它证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