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122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

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鉴赏】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朝·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①潋滟(lià

nyà

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细雨迷茫,若隐若现的样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⑤亦奇:

也显得奇妙。

【译文】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鉴赏】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后两句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咏:

歌颂、赞美⑵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

装饰,打扮。

(4)一树:

满树。

(5)一,满,全(6)万:

很多。

(7)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

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8)裁:

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9)二月:

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10)似:

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鉴赏】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春日:

在春天里。

2.胜日:

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寻芳:

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4.泗水:

水名。

5.滨:

水边。

6.光景:

风光景色。

7.一时:

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一下子。

8.等闲:

平常、随便。

9.识得:

认识到。

10.东风面:

春风的面貌。

11.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12.总是:

都是。

【译文】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鉴赏】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

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⑴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碧霄:

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几万条:

虚指,比喻多。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鉴赏】表现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1.嫦娥:

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2.云母屏风:

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

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

《十洲记》:

"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鉴赏】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题:

写上。

3.西林:

西林寺,在庐山。

4.横看:

正面看。

5.侧:

侧看,从侧面看。

6.岭:

山岭。

7.峰:

山峰。

8.缘:

因为。

9.此山:

庐山。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鉴赏】借景说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或: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1.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

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足:

足够,丰盛。

4.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5.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鉴赏】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

2.孟浩然:

李白的好朋友。

3.之:

去、到 4.广陵:

扬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5.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6.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7.下:

顺流向下8.碧空尽:

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

没了,消失了9.唯:

只10.天际流:

流向天边。

天际:

天边11.辞:

辞别。

【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渐渐模糊消逝,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鉴赏】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浥:

润湿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微的浮尘,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鉴赏】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尽:

没有了。

(2)独去:

独去,独自去。

(3)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⑷厌:

满足。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

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鉴赏】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③。

【注释】①两相和:

色彩搭配和谐,交融在一起。

②镜未磨:

比喻水面平静,又不十分明亮。

③“遥望:

远远望去

【译文】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鉴赏】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忆江南:

词牌名。

②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③江花:

江边的花。

④蓝:

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

能不想念江南?

【鉴赏】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杭州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1.山原:

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

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

平地。

4.子规:

杜鹃鸟。

5.如:

好像。

6.才:

刚刚。

7.了:

结束。

8.蚕桑:

种桑养蚕。

【译文】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鉴赏】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时:

季节.四时:

四季.田园:

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

【译文】夏忙时,农民们早晨出去在田里除草,晚上还得在灯下搓麻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工作,男耕女织都是行家.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着学种瓜呢!

【鉴赏】表现了诗人赞美农民勤劳,喜欢孩子天真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渔歌子:

2、不须:

不想。

3、归:

回去,回家。

【译文】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鉴赏】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2、一水:

指长江。

3、间:

读jiān。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的隔离。

4、隔:

间隔。

 5、数重:

几层。

读shù

chó

ng 6、绿:

吹绿。

7、何时:

什么时候。

8、还(huá

回到

【译文】从京口到瓜洲只隔一江,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而已。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啊!

【鉴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1、作:

写2、意万重:

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3、复:

又4、行人:

这里指捎信的人5、临:

将要6、发:

出发7、开封:

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鉴赏】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是说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鉴赏】写出了关外将士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难:

艰难险阻。

2、万水千山:

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

平常,不放在眼里。

4、逶迤: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5、细浪:

小浪花。

6、磅礴:

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7、走泥丸:

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8、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9、暖:

温暖。

10、铁索:

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1、寒:

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2、三军:

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

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而不是海,陆,空三军。

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3、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鉴赏】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五年级下册

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1、横野:

宽阔的原野2、弄:

逗弄。

3、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鉴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1、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2、棹:

船桨。

3、怪生:

怪不得。

4、使风:

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船向前行驶。

【译文】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鉴赏】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了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

茅屋,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

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

老年夫妇,老翁老妇。

⑥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

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⑧亡赖:

“亡”在这里念"

指顽皮、淘气。

⑨卧:

趴。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鉴赏】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六年级上册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1、绝:

断绝  2、善:

擅长,善于。

3、鼓:

弹。

4、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5、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

啊"

的意思。

6、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7、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8、若:

像……一样。

9、洋洋:

广大。

10、念:

心里所想的。

11、必:

一定,必定。

 12、之:

他。

 13、谓:

认为。

 14、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5、乃:

就。

16、复:

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辨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太好了!

就像巍峨的泰山!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鉴赏】写出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年级下册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

)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释】1、弈:

下棋。

(围棋)2、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善:

善于,擅长。

4、诲:

教导。

5、其:

其中。

6、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7、虽听之:

虽然在听讲。

8、惟:

同“唯”,只。

9、以为:

认为,觉得。

10、鸿鹄:

天鹅。

11、将至:

将要到来。

12、思:

想。

13、援:

引,拉。

14、弓缴:

弓箭。

15、之:

他,指前一个人16、俱:

一起17、弗:

不;

若:

比18、矣:

了19、为:

因为20、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20、与:

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21、然:

这样。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朗读停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

i)/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

]/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

)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

曰:

非然/也。

【鉴赏】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