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84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期阅读文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只有当教师在共同生活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

他这样深情地谈到自己和孩子的交往:

“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

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

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家乡各地区去远足,去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他认为:

“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正是从“人学”即儿童的心灵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展开了他的“活的教育学”。

他把孩子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毫无疑问,这里的“幸福”,首先包括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我的理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他这样写道:

“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

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不管你是当教师海是当拖拉机手,担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知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说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我认为,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

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

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教育”理论,也正是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全面发展”理论的背景下谈“和谐教育”的,或者换句话说,他希望通过“和谐教育”达到“全面发展”。

因此,他的“和谐教育”就意味着:

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

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和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之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

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取得同样的成功。

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一种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所谓“差生”的问题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智慧。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知识是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从个性全面发展的整体中来看待智育。

他说: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但是,他又告诫教育者:

“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不得羡慕的。

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习当成学生的唯一活动领域,那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智力才能是不平等的。

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而有的学生则无力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反而屡屡失败,从而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丧失了人的尊严感。

他写道:

“智力才能的不平等,连学生本人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看出来了。

他们懂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到达智力发展的同样高度。

这一情况在今天就成了实现全面发展思想的一大堆困难和一连串重要的、微妙的、复杂的问题的根源。

”“现在,我们的许多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

……在许多学校(也可能绝大多数学校)里,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对他的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接近学校里所定的那个最高限度的程度。

已经牢固地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

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人,得了坏分数,他就毫无用处。

那么,面对那些学习上的失败者该怎么办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

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

我从我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我能够在最艰苦的斗争(我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道德美、高尚和完美的精神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

紧接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句话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如此痴迷孩子心灵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位最富人道主义情怀的教育家。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这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依然坚持多年前我的一个评价——

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要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

仅仅凭这一点,他教育胸襟的博大和教育理想的崇高就远远超出了同时代许多的教育家。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人!

尊敬卡娅女士,尊敬的顾明远先生,尊敬的各位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在这里向卡娅女士、顾老师,还有各位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汇报我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感受,心情激动,倍感荣幸,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

原定今天的题目是《什么是“优秀的学生”?

》,但刚才听了顾明远老师的演讲,受到启发,我把题目改为《教育:

关注每一个人》。

我觉得这个题目更合适些。

​我们先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决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

有人曾经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

”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偏颇的。

对比当今中国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而忽略了培养了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而当今中国的教育还没走出这个悲哀,或者说正在经历这样的悲哀。

让我们看一组图片,看看当今中国的校园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我用PPT展示出一张张高考“捷报”“喜讯”的照片,还有高考佼佼者佩戴大红花的照片,还有教室里墙上的各种励志的口号: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学习,何以养活你众多的女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十年磨剑,梦想驻清华;

六月试锋,腾飞在北大!

”……)​

当这几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照片被学校大张旗鼓地张贴出来“庆贺”的时候,更多的孩子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甚至被羞辱。

你把这少数几个高考成功者作为你学校的教育成果,你让更多的没考上大学的孩子情何以堪!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这么势利!

尤其是一些学校的校庆活动中,这种“势利”得以淋漓至尽地展示,这个局长那个厅长,这个老总那个大款一一被请上主席台前排就坐,被显赫地宣传,好像他们才是学校的“优秀校友”,而绝大多数普通的毕业生则被忽略了。

你让学生怎么看母校?

可怕的还不是这些现象的存在,而是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是正常的,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继续展示图片)看,这就是被励志的学生,这么疯狂。

他们正怀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冲刺高考呢!

这被“干掉”的“千人”是谁呢?

不就是自己的同学吗?

不就是自己的同龄人吗?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培养爱,而是培养恨。

这样怀着恨的学生就算是考上了大学又怎样呢?

你们看,这孩子不是很阳光吗?

但后来考上大学却成了震惊全国的杀人犯,他叫“马加爵”;

再看这个孩子,这么秀气文静,可考上大学后也成了杀人犯,他是“药家鑫”。

​去年合肥有校长通过肖苏教授给我联系,想到我校来参观学习,我直言——而不是婉言——谢绝了。

我说去年12月16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专门发表过一篇文章,主题是“武侯实验学谢绝参观”。

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学校创办时间不长,远没有达到可以让别人来“参观学习”的程度。

二是我不希望学校今天一拨参观,每天一拨学习,我希望学校能够安宁,能够朴素,还学校清净的环境。

不过,现在我可以通过图片给大家展示我们学校。

​(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讲)一进大门,可以看到大门口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两句话:

“实验大师思想,践行平民教育。

”所谓“大师”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而“践行平民教育”,是因为我校地处城郊,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一些势利的学校不愿收的,但我们的老师却陪伴着他们成长。

就凭这一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就了不起。

在我们的校园里,没有标语口号,教学楼上有一行醒目的红字: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

我们的校园,没有校长的介绍和图片,没有领导的题词,没有校长陪领导视察的照片,没有诸如“再创新高”的捷报,没有什么“国家级课题”或“实验基地”的牌子……有的只是展示普通孩子校园笑容和普通老师讲台身影的图片或文字。

我们的校园,有着葱茏的草木,还有参天大树。

梅贻琦说,大学不只是有大楼,而要有大师。

我说,一个学校,既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树。

若干年后,学生对母校的怀念,可能就是对一棵老槐树的怀念,或对一棵银杏树的怀念。

你们看,我们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很美。

这张照片上,从这个普通的小孔看出去,不也是一幅立体的画吗?

你们看着楼梯的转角处,不也是一幅美景吗?

一个教育者,应该有着感受美的情怀。

他能够从最普通的地方,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这是雾中的校园,朦朦胧胧,也很美。

这是夜色下的校园。

这是春天的校园,这是秋天的校园,黄叶满地,多美!

最美的风景是人,人最美的风景是读书的姿势。

你们看,这是我校的开放式书吧,一百多米长,这些书都放置在公共区域,孩子们随时都可以拿来读。

你们看,这就是孩子们读书的场景,多美。

这是我们的课堂,这是我们的老师。

这幅照片我要说说,一个中午,朱青老师把几个孩子叫到教室外过道上辅导,或蹲或坐,师生之间构成一幅最美的画。

当时我碰巧经过,便用我的长焦镜抓拍下来了。

我拍照一般都是抓拍,很少摆拍的。

这是我校化学组的老师在草坪上搞教研活动。

这是我们的老师在郊外玩儿的照片,大家看,我们学校的小伙子多帅,我们学校的女教师多美!

这是孩子们在文艺演出,大家看,这些孩子像农民工子弟吗?

在我们的教育下,一样那么优雅,那么文雅,那么高雅!

这是我们的运动会,孩子们生龙活虎。

在我们学校,倡导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比如这位食堂师傅,这位保洁工人。

这是我们的升旗仪式,师生一样的认真而庄严。

这是一组前天的照片,我校为十月份过生日的老师举行生日活动,吹蜡烛,切蛋糕,还做各种游戏。

这是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新郎新娘都是我校的老师。

这是我校老师的读书活动,每人带一本书互相推荐交流。

这是校园里天真烂漫的孩子,这张照片也是我在操场为孩子们拍的。

那天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我跑到他们前面仰面躺下,然后抬起头啪啪啪地拍了几张。

这张照片我最满意,我将其放大了挂在我校教学楼的一面墙上。

我要让每一个走进我校的人,被孩子们这青春的激情所感染。

我刚才说了,我校的墙面没有标语口号,也没有领导人的照片,那么我校墙上贴的是什么呢?

是我们老师和同学的照片。

你们看,这是我为我校老师抓拍的课堂照片,老师那精彩的一瞬被我用长焦镜捕捉下来,定格成永恒。

大家看,老师们上课时的表情和姿态多传神!

还有上课的孩子,多专注,多投入,多可爱!

他们是我们学校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就是突出普通的人,普通的老师和学生。

而不是把眼光只盯着那少数天才孩子。

每个学校都会有几个天赋很高的孩子,今后他们也可能成为名人,但教育不能只为他们。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贪官是哪个学校培养的》。

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

因为我有感于辽宁省政协副主席陈铁新落马时,媒体在介绍其简历时,居然从他读的小学和中学说起。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陈铁新的母校倒霉了!

其实客观地说,陈铁新成为贪官和其母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这样写道——​一个学校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出一两个败类,不能算异常;

再者,一个人终究会变的,尤其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或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更多的时候是个人的选择,而不能把什么都株连到母校。

所以,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贪官读过的学校培养了贪官。

但问题是,如果陈铁新没落马呢?

许多学生都曾经被母校要求呼喊“今天我因学校而荣,明天学校因我而荣”的口号,现在看来这真是讽刺啊,上述陈铁新的母校如今肯定是不会因陈铁新而“荣”的。

但是,在此之前,这些母校肯定是曾经因他而“荣”过的。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担任过“中共丹东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朝阳市委书记”“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官职的陈铁新或许因此而作为“杰出校友”被宣传,母校甚至可能会给来访者骄傲地说所:

“陈铁新就是我们学校培养的!

”​贪官不是任何一所学校培养的。

陈铁新堕落为贪官,其母校完全不必自责和自卑,应以平常心待之。

学校对每一个学生尽到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就完全可以问心无愧。

无论学生日后有着怎样的发展——或显赫或暗淡,或伟大或平凡,或高尚或卑劣,或英雄或罪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保持从容的气度与平和的心态,学校应该有自己的风骨与尊严!

如果学生发达了便趋炎附势,倒霉了便唯恐避之不及,这么势利的母校,学生——包括成了贪官的学生——也会在心里看不起的。

​回到这个朴素的问题:

什么是“优秀的学生”?

​我想到刚才卡娅演讲时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赶紧便加进了我这个演讲提纲的ppt。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经历着复杂的过程,但我们的教育者正在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所谓‘有用’,就是把这些人培养成善良有人性的人,这些特质的人,是人类进步的条件。

”​

在我的教书历程中,我的确注重对学生善良的培养。

这里我展示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十多年前教毕业的学生写的,题目叫做《善良: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文章片段——……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

是李老师改变了我,告诉我,也告诉大家,“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感到幸福”,是李老师告诉大家,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与关怀,孝敬爹娘,爱护弟妹,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在我的记忆中,初2000届三班就是一个家,同学们就是这个家的孩子,李老师就是这个家的父亲,在这里,没有冷漠,没有孤独,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勾心斗角,处处充满了帮助,充满了温馨,充满了真心的祝福和鼓励,充满了团结和友爱,大家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李老师总是希望我们都能够阳光而快乐地成长,他也常常带我们出去郊游,每次郊游,他总是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坐在我们中间,女生们把花篮戴在他头上,男生们跟他摔跤、扳手劲……在认识李老师之前,我只有在电视上看过这样欢乐的场景,从来没有想象过,还有这么融洽而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居然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不知道怎样写才能最真切地诉说那段诗一般美丽的日子。

10年来,那段日子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甚至有时做梦都梦到以前李老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带我们出去郊游,教育我们好好做人……一直以来,我都以作为李老师的一名学生而感到自豪,甚至后来我还一度质疑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因为我一直认为,做科研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项目比起李老师对人的成长关怀来讲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李老师教育我的东西,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怎么做人。

我留在父母身边学习和工作,怕他们年纪大了孤单,常常回家给他们按摩,陪他们聊天;

我把自己很少的补助寄给在外地读书的弟弟,希望他能吃好点;

我像过去一样给班上学习后进的同学讲作业,复习考试……​孝敬爹娘,爱护弟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老师10年来给我留下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者这样的文字,作为老师我无法不感动。

这孩子质疑他从事的科研工作是否有意义,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他是一名工科博士,在做研究。

一个工科博士的研究怎么能说“没意义”呢?

但他是以此来表达对我的崇敬。

我要说,他能够成为工科博士和我关系不大,我又没教他物理,他天赋那么高,和他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和我的教育没多大关系。

但是他对善良的保持,却和我的教育有关。

​前不久我写文章说,天才学生到哪里都是天才。

其天赋和学校教育关系不大——郭沫若不进乐山一中,而进了眉山一中,一样会成为文化大家的;

钱学森就读的不是北师大附中,而是南师大附中,一样会成为科学巨匠的。

教师对于天才孩子的意义,在于人生导航,教会做人——善良,正直,勤奋!

要培养孩子的善良,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一颗柔软、敏锐而细腻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

“我总是认为,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教儿童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去了解别人——不仅是亲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处境。

把小孩教得会感觉出他所遇到的人内心沉重、有某种悲痛,这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

”他还说:

“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细微的活动。

”​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这样说,还这样做。

他曾经带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校的花园里,从暗处观察从旁边经过的女庄员们,教导孩子们观察妇女们的眼睛,学会感觉和了解她们每人内心的情况——是晴朗的平静还是乌云般的苦恼。

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母亲脸上的幸福,看到了一个妇女每天采摘路旁野花时的快乐,看到了两位每天都拿泉水当镜子照,整理发型,欣赏自己美丽的姑娘;

还看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两个儿子的老妈妈的悲伤……“儿童的情感修养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能用心灵感觉出别人情绪的儿童就会关怀人。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总结道。

这才是真正富有人性的人!

如此细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比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是何等的粗糙,何等的坚硬!

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细腻的心灵和柔软的心肠吗?

我们的教育,一切都让位于应试,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

​什么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

上个月,我教的第一个毕业班“未来班”举行了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在聚会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同学们,毕业这么多年,每次你们来看我,我很主动少问你们是做什么的。

也许你们的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或者从世俗的眼光看,你们之间的所谓‘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也许有的是局长或其他什么长,有的是普通劳动者,但我不想知道这些,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劳,你就是我最优秀也最令我的自豪的学生!

”​(展示聚会照片)这个男生,现在是成都市59路公交车的驾驶员,再普通不过的一位普通劳动者,但是他服务态度好,受乘客欢迎。

有一次他开到终点站,发现一位乘客坐过了站,便让他转乘另一辆车返回,结果这乘客说:

“不,我等你重新发车,我就想坐你驾驶的车!

”能够让乘客如此留恋的公交车司机,就是我最优秀的学生!

这位当年的男孩,现在被人称作“局长”,因为他现在是公安局局长。

我现在提起他,不是因为他是局长,而是因为他坚守着善良。

这是他在聚会时发言,他说: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做人。

几十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始终守住做人的底线,善良,正直,勤奋!

这不是客气话,我真的很感谢李老师!

”这个孩子当年是我班上唯一的农村孩子,也是唯一的住校男生,家里离学校三十多年地。

有一次我们得知他不想读书了,想辍学,一问原因,原来他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他想回家种地,担当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其实他当时也就十四五岁。

我们同学们知道了,决定帮他。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们背着他开始讨论如何帮助他。

有同学说:

“为他买一个闹钟吧!

他家里没有钟,有一次星期一早晨他估计着时间从家里出发,走到学校时,大门都还没开,因为天都还没亮。

”还有同学说:

“还应该给他买一个开水瓶。

他平时住校经常喝自来水。

”就这样,同学们纷纷捐款,你一毛他两毛,最后给他买了闹钟和开水瓶,还买了许多学习用品,最后还剩几十元钱,当时的几十元钱相当于现在几千元啊!

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带着十多个孩子步行到了他的村子。

当时我们远远地看见他在地里干活,我们便悄悄地走到他的身后,在田埂上站成一排,一起呼出他的名字。

他转过身来,一下便流泪了。

后来他没有辍学。

这是他今年参加聚会的照片。

他说他中学毕业后到处打工,在工地修过房子,开过推土机,在肉联厂割过肉,干活很多活儿,其中有五年还在乡村初中当过代课老师,而且还当得很好,创造了学校的教学佳绩,他说当年李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我就怎么教学生。

但后来因为不能转正,只好离开了学校。

一路走来,每到一地,他说自己都很受欢迎,因为自己坚守着善良。

现在他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做了李老师的学生,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