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234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为“书囊”,也称“书袋”;

宋代称“照袋”,也称“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

这种包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

如有了放钱放物的“褡裢”、盛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

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

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5题。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孟氏之芳邻   接:

接待。

B.一言均赋一言:

一句话。

C.恭疏短引引:

序。

D.抚凌云而自惜凌云:

天空。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梓泽丘墟   B.窜梁鸿于海曲

C.腾蛟起凤D.屈贾谊于长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题。

(10分)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帝称善者良久。

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

“此不敬,此诽谤。

”问濂,对曰:

“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卒于夔,年七十二。

(选自《明史·

宋濂传》)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2)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7—8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金诗是闺怨诗,刘诗是宫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粗俗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

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

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E.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的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

8.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知来者之可追。

(2)携幼入室,。

(3)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欣欣以向荣,。

(5),临清流而赋诗。

(6)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7)____________,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

(8)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9)时运不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鸡毛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

纸有的是!

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

“我口乃(的)鸡呢?

我口乃鸡呢?

……”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

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

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笋壳鸡呀!

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11.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12.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3.选出下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庇佑(pì

)   迤逦(yǐlǐ)   不省得(xǐng)

B.赍发(jī)朔风(shuò

)不尴尬(gāngà

C.玷辱(zhān)仓廒(á

o)碎琼乱玉(qió

ng)

D.央浼(miě)彤云(tó

ng)天理昭然(zhāo)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

B.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的剧作家。

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陶渊明,东晋诗人。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归隐山水之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D.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洁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1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

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

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1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的是()

A.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B.诗歌意象的好坏,境界的优劣,作者情感的浓淡,都是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C.《归去来兮辞》在语言表达上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语言和音节流畅清新、铿锵有力,自然成韵。

D.优秀古典小说《水浒》,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击节称赏的著名篇章之一。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任何一位人民教师,心中都应时常追问自己“为何而教”,无时无刻都要不忘初心,把当好学生“引路人”作为职业追求。

B.尽管罗尔以及某金融公司的做法欠妥,但我们在表达不满甚至愤怒的同时,也要试着去理解一个重病患者家庭的痛苦和非常选择,共同祝愿罗一笑病情好转,健康成长。

C.韩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表决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动议案,其总统职权即刻转由总理黄教安暂代,可能成为韩国第一位提前下台的民选总统。

D.经过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二队官兵8个多月的奋战下,红河州边境一线遗留的一块雷场被成功清除雷障,4.436平方公里“死亡地带”完成向“和平之地”的蜕变。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却,不宜独当大局,可惜孔明心存偏爱,未能谨记刘备的忠告,关键时刻派马谡驻防军事重镇,以致街亭失守。

②严重违纪违法的原因:

一是放松世界观改造,没有加强党性修养;

二是,没有贯彻好民主集中制;

三是道德品质低下,没有重视德行修养。

③如果菲律宾停止干扰中国政府公务船依法执行公务,事态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菲律宾,事态就可能升级,向更复杂化和长期化发展。

A.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B.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刚愎自用

C.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意孤行

D.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19.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

“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

“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阅读能养心,能养生,我还要加上能养颜。

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

,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的。

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惊叹人老了还可以这样光彩照人。

A.一个人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好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就是养生之道

B.一个人只要读书,他的气质就不一样,读书才是养颜佳品,美颜之术

C.一个人要想有品质就需多读书,要想愉悦性情,提升修养,就需要多读书

D.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个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

21.调整下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使之语序合理,句式整齐。

(可增删个别字词。

4分)

我很爱恋眼前的土地河流,树木高山。

地有花的灿烂,林中有馨香的果实,鱼在河中悠游,山有鸟的啾鸣。

何必不辞辛苦,跋涉路途,去苦苦寻觅所谓的名山胜水,其实,风景就在我们身边。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发现农夫在她经常出没的地方安放了一只鼠夹,于是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农夫家里养的母鸡、绵羊。

但母鸡、绵羊都不屑地说:

“主人下夹子是要抓你,这是你的麻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

几天后,鼠夹捕住了一条毒蛇,农夫的妻子在从鼠夹上拿那条装死的毒蛇时被咬伤。

为了给女主人补养身体,农夫把母鸡杀掉煲了汤;

过几天,又把羊杀了,招待前来探望女主人的客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项,“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

”。

2.B项,“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

3.B项,“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错误,原文第七节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

4.B5.A.

6.

(1)(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

得分点 “据”“量”及大意正确。

(2)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有不少可取之处。

(3)(皇上)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

“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

”得分点 “悉”、“微”、“罪”、省主语及大意正确。

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

太祖剖符封功臣,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

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

“修养身心没有什么比清心寡欲更好的了,(皇上)如能慎重并为之行动,那么就会心灵清静,身体渐渐安康。

”太祖听后称赞良久。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有一次(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

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

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太祖笑道:

“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

”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大臣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是诽谤。

”太祖问宋濂,宋濂说:

“茹太素是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

”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有不少可取之处。

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

”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宋濂死在夔州,享年72岁。

7.BE

8.金诗借事抒情:

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

(通过动作展现:

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情。

(只答用典不够全面,扣1分。

)(每点各3分,手法1分,解析2分

10.B“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不对,后文有学生毕业把带不了的衣物赠与文嫂。

11.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

③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

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丑恶。

(每条2分,3条5分;

其中每条结论1分,分析1分)

12.①讽刺手法的运用;

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②对比衬托;

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金昌焕与其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

③细节描写;

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

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