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85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通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醉人的春夜》写陈静自行车出了毛病,恰遇一个小伙子路过,不但不相助,还似乎有点幸灾乐祸。

小伙子告诉她修车地点,陈静以为他是个流氓,在玩手段诱她上当。

修好车子,小伙子要5元钱,陈静以为是“敲诈”。

其实小伙子没有反常动作,也不要修车费,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摇曳生姿,使文章顿生波澜。

  (三)、翻转法

  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

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

他在游船上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的摆脱了于勒。

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四)、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

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

《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用张弛法结构情节的例子。

故事开端用“欲张故弛”的笔法,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这是“弛”,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张”,读者的心悬了起来。

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弛”。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张”。

奸贼受惩,英雄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

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

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中国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让你不时感到一阵意外的别有洞天的欢欣。

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

《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古代大量章回小说中的故事,哪个不是逶迤跌宕、扣人心弦的?

同学们要把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的成功经验和营养。

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三、点拨:

                 钥  匙

                   北京二中韩晓征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

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

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

”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

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

我忍不住问:

“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

”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

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

“你猜猜?

  “一层?

……二层?

……嗯,四层?

……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

”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

”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

”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

”她还是摇头。

“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

“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

“多漂亮的黄色呀!

是你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

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

“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

“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

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

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

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

只得一层一层地爬。

她们住在第四十层。

为了减轻,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

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

那人把眼一瞪说:

“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

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

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

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

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

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

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1)文章用“翻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误会法。

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四、升格:

  

(一)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黄晶宇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

“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

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

”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

我------不走了。

”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

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

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

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

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

“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

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

”“要不要我送你回家?

”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二)升格意见:

  《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不过,同学们仔细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比如: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

为什么会有一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

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结尾可用翻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用断续法在文中穿插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

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

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

 (三)升格后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

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

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

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

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

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

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

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

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

  “自己擦药吧。

  五、激活:

  1、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分别以“夜深了”、“下雨了”、“上学路上”、“车站”为情境性话头,在第二课堂开展说话接龙活动,要求说得连贯,说出故事,说出波澜。

(略)

  2、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

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

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

有时希望关着门,有时又渴望敞开门------门里门外、门前门后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请以“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材、篇幅不限,叙事要有波澜。

(略)

 

【写作示例】

窃贼

(法)阿·

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

”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

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

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

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

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

我坐的是三等车。

车厢除我而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

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

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

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

火车行使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里,要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两眼死死盯着车里的警报器。

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

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

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

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

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

“您不用害怕。

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

”“真的吗?

”我松了一口气,歉疚地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

”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

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

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

”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

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有人的东西正好被人偷,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

我要是试着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

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

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的右边衣袋。

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

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

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

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

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

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惟一的偷窃行为。

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

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的故事讲完了,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

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

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的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

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

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

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

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

天哪!

里面什么也没有!

这老家伙太鬼了!

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

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简评: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窃贼身上,内容不复杂,让人回味的东西却很多。

首先,故事具有很强的曲折性,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那个老窃贼,不知是他幸运,还是倒霉,“一辈子只偷过一次”,谁曾想,所偷的对象竟是同行,他偷的钱包是同行刚刚偷到的自己的钱包。

同样的“遭遇”又在“我”身上发生,情节回旋推进。

另外,引人入胜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创作技巧的使用,如层层设置悬念,先设置“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但身上却没增加一个子儿”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又用插叙,交待下面的情节,接下来又连着几个悬念,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而在文章的最后才推出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故事由始至终令人兴味无穷,而作者运用技巧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娴熟的。

使我茫然的一件事

李靖

夕阳西沉,暮色笼罩了一切。

我迎着秋风走过一条又一条路,索然无味地寻找早已搬迁得不知踪影的车站,任凭零落的枯叶被我踩得“吱吱”直响。

忽然,一阵狂风夹着细沙扑面打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深秋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惆怅。

我好不容易走到延安西路,这里残秋的夜景却繁华依旧。

商店门口招牌上的霓虹灯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

人行道上匆匆赶路的行人还是不少。

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带着寒风的呼啸远去。

但是,我所注意到的,既不是霓虹灯的变幻无穷,也不是那些西装革履打扮入时的人们,更不是穿梭不息,来来往往的汽车,而是一个不起眼的瑟缩着身子的老太太。

她的身材又瘦又小,头上包着一块黑色头巾。

灰色的外套已经泛黄,小小的脚上套着一双老式布鞋。

一阵风吹过,老人抖得更厉害,衣衫的波动也更大了。

她的头低低地沉着,几乎埋进黑色头巾里。

无论灯光有多亮,我也看不清她的脸,只看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颤颤地发抖。

或许她视力太差,或许她步伐太缓。

正当老人小心翼翼地盯着地面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从她左侧疾驶而来,不偏不倚,正好撞在她的身上。

“噗”一声,老人应声倒地。

人行道上霎时围拢了许多人,个个都带着一抹惊奇的神色。

自行车横在地上,车轮飞快地转着。

肇事者竟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青人。

他环顾左右,满脸不耐烦地对着老人喊:

“起来!

起来!

老太太伏在地上,头垂得更低,仿佛没有听见四周杂乱的声音,两只手在地上不停地摸索着。

路边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了她的身上,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她那干枯的手在灯光下更显得脉络分明,僵直如枯树枝一般。

忽然,人群里有人喊起来:

“眼镜,眼镜。

”我望了望四周,啊!

眼镜,就在路中央。

我刚想一步上前拾起眼镜,又一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车轮恰好从眼镜上辗过。

可是,骑车人头也不回就扬长而去。

眼镜,哪能不碎?

我望着地上眼镜的碎片,低低地叹了一口气,却听见老人低语:

“眼镜,我的眼镜……”我不顾众人惊诧的目光,过去扶她起来,又把她搀到人行道上。

这时,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一阵阵嘲讽的讥笑声,肇事者也若无其事地推起车走了。

只有老人仍在梦呓般地喃喃道:

“眼镜……”

我拾起眼镜框架交给他,她一下子呆住了,半晌说不出话。

我依然看不清她的脸,但是我猜想她这时的表情一定很木然。

过了一会儿,她悄悄地推开了我扶她的手。

幸好,她被车撞的伤不太重。

她慢慢地,蹒跚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确实老了,老得无力了。

可是却没人肯帮助她、关心她。

她,就像是残秋里的落叶。

延安路上耀眼的灯光早已远离了我们。

现在我们正面对的是一条黑洞洞的,深不见底的窄弄堂。

老人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进去,推开了一扇漆黑的门……

树上又飘下了一些树叶。

一阵风起,一片片枯叶漫天飞舞。

在这深秋之夜,我的心情十分茫然。

社会上至今犹存的这种现象为什么不能像残秋那样一扫而过呢?

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道德,多一声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呢?

我带着满腔的同情和满腹的疑问游荡在残秋的大街上……

自行车撞倒老太太,肇事者却视而不见,逃之夭夭,此类现象在街头巷尾偶有发生,但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中提炼出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道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对危害社会公德的悖逆行为要像“秋风扫落叶”。

这篇习作采用了散文的笔法——托物言志。

即借助于对某一景物的记叙、描写,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先叙后议,结尾借“飘下了一些树叶”来衬托“我”那“十分茫然”的心情,接着运用议论、抒情的笔触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写作练习】

1.以“记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类作文多以真情见长,行文时我们应当设置并渲染典型环境,力求用环境来烘托气氛;

叙事时,切忌平铺直叙,应适当地采取倒叙或插叙的方式为文章增色;

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要设置矛盾冲突或障碍,使读者心情跟着文章情节回旋,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

取材不在于大,越小其表现力或许越强,给人的感觉也越真实。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