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635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毕淑敏专题阅读训练Word格式.docx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代表作品:

《红处方》、《血玲珑》。

作品欣赏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

“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

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

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

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

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

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

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

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

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

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

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

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

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

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

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

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

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

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

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

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

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阅读训练

蓝色萝卜

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

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

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

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

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

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

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

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

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

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

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

我说,干吗呀?

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

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

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

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

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

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

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

我说,今年没开。

你问这个干什么?

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

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

你该捏什么就捏吧。

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

我说,为什么?

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

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

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那阵子,我一直很忙。

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

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

大模样像了就成。

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

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

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

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

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

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

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

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

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

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

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

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

会原谅他妈妈吗?

1.第3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

角度一:

角度二:

2.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1)

(2)

(3)

3.第10段“我”为什么决定要送给小朋友妈妈一个故事?

4.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指;

另一个“我”指。

5.请选择一点,谈谈你对文中老妇人的看法。

(50字左右。

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①她是我的音乐老师,那时很年轻,梳着长长的大辫子,有两个很深的酒窝,笑起来十分清丽。

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最被看好的是男女声小合唱,音乐老师亲任指挥。

我很荣幸被选中。

②有一天练歌的时候,长辫子音乐老师,突然把指挥棒一丢,一个箭步从台上跳下来,侧着耳朵,走到队伍里,歪着脖子听我们唱歌。

大家一看老师这么重视,唱得就格外起劲。

长辫子老师铁青着脸转了一圈儿,最后走到我面前,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整个队伍瞬间安静下来。

她叉着腰,一字一顿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

现在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

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③我木木地站在那里,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我灰溜溜地挪出队伍,羞愧难当地走出教室。

④三天后,我正在操场上练球,小合唱队的一个女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毕淑敏,原来你在这里!

音乐老师到处找你呢!

⑤从操场到音乐教室那几分钟路程,我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憧憬。

走到音乐教室,长辫子老师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

⑥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脖子塌了腰。

从此,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

⑦老师的怒气显然还没发泄完,她说,你个子这么高,站在队列中间,你跑调走了,我还得让另外一个男生也下去,声部才平衡。

小合唱本来就没有几个人,队伍一下子短了半截,这还怎么唱?

现找这么高个子的女生,合上大家的节奏,哪那么容易?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了……毕淑敏,你听好,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

说完,她还害怕我领会不到位,伸出细长的食指,笔直地挡在我的嘴唇间。

⑧我好半天才明白了长辫子老师的禁令,让我做一个只张嘴不出声的木头人。

在无言的委屈中,我默默地站到了队伍之中,从此随着器乐的节奏,口形翕动,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⑨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

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

我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演讲和出席会议做必要的发言,也是能躲就躲,找出种种理由推脱搪塞。

有人以为这是我的倨傲和轻慢,甚至是失礼,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是内心深处不可言喻的恐惧在作祟。

⑩直到有一天,我在做“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个游戏时,写下了一系列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后,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长辫子音乐老师那有着美丽的酒窝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面颊,一阵战栗滚过心头。

于是我知道了,她是我的“重要他人”。

虽然我已忘却了她的名字,虽然今天的我以一个成人的智力,已能明白她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

(11)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

如果它是合理的,就把它变成金色的风帆;

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熟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12)当我把这一切想清楚之后,一个轻松畅快的我,从符咒之下解放了出来。

从那一天开始,我可以唱歌了,也可以面对众人讲话而不胆战心惊了。

从那一天开始,我宽恕了我的长辫子老师,并把这段经历讲给其他老师听,希望他们谨慎小心地面对孩子稚弱的心灵。

(节选自《心灵7游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把“我”参加小合唱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①被选中参加小合唱,“我”感到荣幸→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请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角度,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异同。

①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脖子塌了腰。

②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长辫子音乐老师那有着美丽的酒窝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面颊。

3.本文的人物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简要赏析。

(写出两种即可)

4.请说说题目“谁是你的重要他人”的作用。

5.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主要它像童谣,或者说简直是句顺口溜。

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

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

从此把“强”和弓联系起来。

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本意居然说的是一枚虫。

这要从“强”的繁体“強”说起,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组成。

“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

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

“强”字像个微电影,描绘了一条卑微小虫的奋斗史。

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

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

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

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然而,错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

只要你是一个人,天然就强大。

爱因斯坦说过: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襄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

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

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

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的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极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这是贾拉尔·

阿德丁·

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摘自2015年8月期《人民日报》)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⑩段画线句子有何含义?

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

一个人怎样才能学着强大?

拓展阅读

毕淑敏轶事二三

当过20多年的医生

毕淑敏曾经当过20多年的医生,当发生非典之后,她凭着医生的敏感,感觉到人类的生命受到了某种严重的威胁,而医务人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人们和疾病之间,筑起了一座长城。

毕淑敏说:

“我当时有这个想法,我是一个不错的医生,如果真像招预备役一样,我也会到一线去。

30年前,毕淑敏在西藏阿里做助理军医,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病情非常严重,急需输血,但在高原上输血却很危险,因为在高原的人红细胞特别多,血液非常粘稠,阿里冬天又非常冷,血液从人体37摄氏度抽出来,一下子碰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立刻就凝结了。

毕淑敏经过大胆试验,有一次竟抽出自己的血,输入到病危战士的身体里,结果没有发生凝结。

“那个时候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真的会有一种鲜血凝成的友谊。

生死考验

在毕淑敏去西藏当医生的岁月,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她那时候年轻,年轻的心总是非常敏感,面对那些年轻战士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

同时,在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上,毕淑敏也第一次遇到了对自己生命的挑战,她回忆起自己曾经想自杀的一段往事。

那是在1970年,毕淑敏当时只有17岁,她是到西藏阿里部队的第一批五个女兵之一。

在最寒冷的时候,部队出去拉练,穿越无人区,翻过6000米的高山,女兵身背武器、弹药、红十字包,足有70斤重,一天要行进60公里。

“从早上开始,我心里就特别恐惧,到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

我就决定自杀了。

我再也走不了了。

我不能让所有的感官感受全部的痛苦,我觉得我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当时暮色四合,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快。

我不想活了,我就决定要死。

我要找一个悬崖,岩石一定非常狰狞,不摔则已,一摔就得摔死。

”当毕淑敏攀上了很高的悬崖后,她最终还是没有跳下去,因为她不想拖累别人,也许是出于生命的本能。

后来她遇到了收容队,并被告之,“你如果不快点走,你今天必然会冻死在这个山上”。

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

毕淑敏说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体验,因为坚持一步步向前挺进,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头发都没少一根。

一个小姑娘,突然间对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

46岁时生命再次发芽

大约是在30多岁的时候,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是在一个工厂的医务室工作,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

再后来,她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小说《红处方》,还拍成了电视剧。

然而到1998年,毕淑敏46岁时,她突然把写作放下了,去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硕士。

可是,这个学生还是不好做的,这时毕淑敏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四了。

她刚开始学习很吃力,常常不合格,她写小说,写散文惯了,会把论文写得像散文,受到批评。

“那一时让我特别自卑,而且对自己丧失信心,由作家、医生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

”她认真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找到哪些是自己的长处,哪些是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为什么奋斗,当害怕、妥协等负面的情绪出现时,她不会焦虑,“孤独是我正常人生的一部分,我比以往更多懂得尊重别人,因为每个生命都是那么宝贵。

”毕淑敏终于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发表在昆仑山黑板上的处女作

她曾幼稚地认为,能当女兵是百里挑一的福气。

1969年毕淑敏应征入伍,坐了07天火车,15天汽车来了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当卫生员。

一个年仅岁的少女,被命运无可选择地抛到了昆仑山。

毕淑敏从灵魂到身体都受到了极大震动。

毕淑敏到阿里后,有一件恒久的功课,就是——看山。

她用眼光触摸着每一座山的脊背和头颅,痛感大山的永恒和人类的软弱。

还没听说什么人到了西藏能不受震撼地原汤原汁地携带着自己和旧有观念返回城市。

这块地球上最高的土地把一种对于宇宙和人自身的思考,用冰雪和缺氧和形式,强硬地灌输给每一个抵达它的海拔的头脑。

在这里,死亡象一把利刃抚摸着年轻的头颅,活着倒是一种幸运,甚至为自己仍然活着深感愧疚。

有一次,她和一位老军医用担架抬着一个因患肝癌抢救无效而病故的牧羊人,一步一步爬上人迹绝踪的山项,在那里把尸身剖开,引来秃鹫,实施土法的天葬。

在这次行动中毕淑敏几乎死去。

面对苍凉旷远的高原,俯冲而下乜视的鹰眼,散乱高山之颠的病态脏器和牧羊人颜面表皮层永恒的笑容,毕淑敏明白了什么叫生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摧毁与重建的力量。

毕淑敏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小诗,被偶尔上山又疾速下山的军报记者抄子去,发表在报上。

那个时代铅字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但毕淑敏却不以为然。

因为这不是自己主动的投稿,她从来没有承认这首诗是她的处女作。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很老

“毕淑敏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

在学校的时候依旧门门功课优异。

她终于成为一名部队优秀的女医生。

后来结婚生子。

到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她从北京奶奶家寄来的照片上发现孩子因为没有母亲的照料,有明显的佝偻病态。

她找到阿里军分区司令,对他说,作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我已忠诚地戍边11年。

现在我想回家,为我儿子去尽职。

司令员沉吟许久说:

“阿里很苦,军人们都想回家。

但你和理由打动了我。

你是一个好医生,幸亏你不是一个小伙子。

不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你走。

”  

回到北京后的毕淑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烹调,学编织,学着做孩子的棉裤……她极力想把自己纳入温婉女人的模式。

便自己知道,在她的肪管深和上,经过冰雪洗礼的血液,已不可能完全融化。

她开始作准备,读文学书,上电大的中文系。

她几乎是在半地下状态做这些事。

在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正好毕淑敏值班,没有紧急病人,日光灯下铺开一张纸,开始了她的第一篇小说的写作。

毕淑敏说,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很老,整整35周岁,十足的中年妇女了。

推荐阅读

1.《幸福的七种颜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梦幻小屋和蓝手镯》,花山文艺出版社。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的小故事集,读起来生动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