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宗三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71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宗三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诊宗三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宗三昧.docx

《诊宗三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宗三昧.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宗三昧.docx

诊宗三昧

<篇名>诊宗三昧

书名:

诊宗三昧

作者:

张璐

朝代:

年份:

公元1689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

夫人身犹天地也。

天地失和。

则宇宙为殃。

人身失和。

则四体为病。

所以主之者。

在天地惟君。

人身惟心。

故心为君主。

君失其治。

则宇宙灾困。

心失其养。

则四体疾。

其弭灾困。

惟相之调和燮理。

治疾。

亦惟医之调和燮理。

故曰。

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

然相失政则残民。

医误治则残命。

相之与医。

岂易言哉。

盖天地之九州。

人身为九窍。

天地之九野。

人身为九脏。

又石为之骨。

土为之肉。

江河为血液。

草木为毫发。

道路为脉络。

风为气。

雨为汗。

雷为声。

凡此则人身无不合于天地者。

天地有灾。

莫不载闻道路。

人身有疾。

莫不见诸脉络。

故治疾犹要于测脉也。

予当治邑江城。

署多奇疾。

遘识张路玉先生。

其察脉辨证。

辅虚祛实。

应如鼓桴。

因问之曰。

人身脉络众多。

取病何独决两腕。

云。

两寸为心肺之关隘。

一身之所主。

犹君相之都邑。

天下之总会。

故天下灾无不肇于都邑。

一身病无不形于两腕也。

人之六脉。

犹廷之六部。

天下刑赏与罚。

莫不由此。

然其昂藏磊落。

风论卓绝。

迥越常识。

其能运天时于指掌。

决生死于须臾。

又非泛泛可及知。

无经天纬地之才者。

不可与言医也。

以之为良相。

又谁曰不可。

后以脉学一书索序。

曰诊宗三昧。

予虽不知医。

观其论天地阴阳之常变。

山川草木之脉理。

灵机独发。

无不贯通造化。

予所云为良相。

信然。

时因取召赴都。

碌碌未遑诺就。

今于职务瘁劳。

嗽疾复生。

思良医不可得。

因述数语。

邮寄以志仰云。

\x康熙己巳即墨通家弟郭撰\x

<目录>

<篇名>宗旨

属性:

石顽老人跌坐绳床,有弟子进问医学宗旨,老人怃然叹曰;崇古圣人立一善政。

后世辄增一害民之事。

只今伪君子之风。

良由文本。

夭生民之患。

咎始神丹,吾尝纵观万类。

无物不有成败之机。

人禀造化之灵。

不能超乎万类。

地水火风。

常交战于一体。

虽有志者。

不无疾之危。

一有小剧。

即从事于医药。

往往贪生失生。

深可哀悯。

逮如愚下无知。

罔悟前车已覆之鉴。

缘是不得正命者。

日以继踵。

若夫未达不敢尝者。

自古及今。

能几人哉。

当世之名于医者。

有三种大病。

一种藉世医之名。

绝志圣学。

株守家传。

恣行削伐。

罔顾本元。

斯皆未闻大道之故。

一种弃儒业医。

徒务博览。

不卒师传。

专事温补。

极诋苦寒。

斯皆不达权变之故,一种欺世盗名,借口给之便佞,赖声气之交通。

高车炫术,曲体趋时。

日杀无辜。

以充食客之肠。

竭厥心力。

以博妻孥之笑,斯皆地狱种子。

沉沦业识之故,此三种病。

非药可除。

吾今伏医王力。

运六通智。

开个教外别传。

普救夭札底微妙法门。

汝等若有疑团。

向前执问。

但须迅扫胸中积染。

向白地上从新点出个指下工夫。

若能顿然超悟。

立正宗风。

何虑不直接南阳先师一脉乎。

<目录>

<篇名>医学

属性:

或问医药之书。

汗牛充栋。

当以何者为先。

答曰。

医林著作日繁。

葛藤益甚。

而识见愈卑。

总皆窃取狐涎。

搜罗剩语。

从无片言发自己灵者。

吾故曰。

教外别传。

不欲汝等堕诸坑堑也。

近来留心斯道者。

纷如泥沙。

求其具夙根者。

卒不可得。

是不得不稍借文本。

以为接引之阶梯。

但此夺权造化。

负荷非轻。

即有真心向道,以天下生民为己任者。

入门宗派不慎。

未免流入异端。

向后虽遇明师检点。

头绪决不能清。

头绪不清。

审证必不能确。

审证不确。

下手亦无辣气。

安望其有转日回天之乎。

有志之士。

务在先明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四经。

为医门之正法眼藏。

然皆义深辞简,质奥难明。

读者不可随人作解。

以障己之悟门。

或遇不能透脱处。

撞着银山铁壁相似。

于挨拶不入处。

忽地顶门迸裂。

自然洞若观火。

然后看古人注释。

却不仍其纰缪。

直待胸中学识坚固。

随意综览诸家。

无往非受其益。

即如刘张李朱。

世推四大家。

观其立言之旨。

各执一偏。

河间之学。

悉从岐伯病机十九条入首。

故其立方。

一于治热。

戴人专于拨乱除邪上起见。

故汗吐下法。

信手合辙。

要知二子道行西北。

地气使然之故。

不可强也。

东垣志在培土以发育万物。

故常从事乎升阳。

丹溪全以清理形气为本。

故独长于湿热。

二子之道。

虽皆行于东南。

然一当颠沛。

一当安和。

补泻升沉之理。

不可不随时迁变也。

在学识粗浅者。

不能委悉其全。

即当因材教诲。

指与个快捷方式工夫。

一般到家。

惟脉学之言。

自古至今。

曾无一家可宗者。

某不自揣。

窃谓颇得其髓。

惜不能力正习俗之讹。

咸归先圣一脉。

是不能无愧于心。

或云。

夫子之道。

昭乎日月。

而尚有不辨明暗者。

何也。

曰。

是某之机缘不契。

亦众生之机缘不契也。

教乘所谓时节因缘。

非可强也。

吾闻佛法无边。

能度一切有情。

而不能化导无缘。

岂区区智力。

能充法界。

使悉归心至教乎。

今观游时师之门者。

一皆羊质虎皮。

问其所学。

无非伪诀药性等书。

家弦户诵。

不过如斯。

今古相仍。

莫知其谬。

盖伪诀出自高阳生。

昔戴起宗尝着刊误以辟其妄。

而聋之师。

犹视以为资生至宝者。

以其编成俚语。

易于习诵也。

药性赋不知出自何人。

乃诬妄东垣所着。

尤为发指。

吾愿祖龙有知。

凡有二书处。

请用从火。

造福无涯矣。

至于王氏脉经。

杨(原误全)氏太素。

多拾经语。

溷厕杂毒于中。

偶一展卷。

不无金屑入眼之憾。

他如紫虚四诊。

丹溪指掌。

撄宁枢要。

濒湖脉学。

士材正眼等。

靡不称誉于时。

要皆刻舟求剑。

按图索骥之说。

迨夫得心应手之妙。

如风中鸟迹。

水上月痕。

苟非智能辨才,乌能测识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只今诸方云集。

向某问个脉法大义。

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

显示个头头是道底活法悟门。

不涉纤微陈迹。

便可言下荐机。

学人毋以余言为尚异也。

要知冰即是水。

别传之义。

原不外乎轩岐仲景祖祖相承之心印。

但较当世所言七表八里之法。

趋舍殊途。

宗旨迥乎角立耳。

<目录>

<篇名>色脉

属性:

或问人身四肢百骸。

脏腑经络诸病。

皆取决于三部。

究竟脉属何类。

动是何气。

而诊之之法。

一如古圣所言否。

答言。

脉本营气所主。

为气血之源。

故能出入脏腑。

交通经络。

行于肯綮之间。

随气上下鼓动。

其指下发现之端。

或清或浊。

或小或大。

或偏小偏大。

虽言禀赋不同。

实由性灵所发。

非可一途而取。

纵古圣曲为摩写形象。

以推阴阳寒热之机。

然亦不过立法大义。

明眼之士。

贵在圆机活泼。

比类而推。

何难见垣一方人。

盖脉之显着虽微。

而所关最钜。

其受气在混沌未分之先。

流行在胚胎方结之际。

天地万物。

靡不皆然。

如璇玑玉衡。

江海潮汐。

此天地脉运之常也。

白虹贯日。

洪水滔天。

此天地脉络之病也。

穷冬闪电。

九夏雹冰。

此天地气交之乱也。

天愁雨血。

地震生毛。

此天地非常之变也。

至于夏暑冬寒。

南暄北冽,乃天地阴阳之偏。

人在气交之中。

脉象岂能无异。

时值天地之变。

诊切安得不殊。

试观草木无心。

其皮干茎叶,皆有脉络贯通。

以行津液。

顽石无知。

亦中怀脉理。

以通山泽之气。

适当亢阴霖。

严寒酷暑。

则木石皆为变色。

况于人乎。

姑以脉之常度言之。

其始从中焦。

循肺一经。

而之三部。

由中达外。

为身中第一处动脉。

较诸他处不同。

古人虽有浮沉滑涩等辨论之法。

然究其源。

有形之脉。

乃水谷之精所布。

禀乎地也。

其鼓运之象。

是无形之气所激。

禀乎天也。

而交通天地之气。

和合阴阳生生不息之机。

此则禀乎气交也。

况此气血之属。

原不可以方圆端倪。

即如人之面目。

虽五官无异。

及细察之。

千万人中。

从未有一雷同者。

经脉别论云。

诊脉之道。

观人勇怯。

骨肉皮肤。

能知其情。

以为诊法。

故上古使僦贷季。

理色脉而通神明。

夫色者神气之所发。

脉者血气之所凭,是以能合色脉。

万举万全。

得其旨。

则心目昭如日月。

洵非下士可得而拟议焉。

阴阳应象论言。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

听声音。

而知病所苦。

观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

以治则不失矣。

此即能合色脉。

万举万全之互辞。

然其所重。

尤在适其性情。

故诊不知五过四失。

终未免为粗工也。

迩来病家亦有三般过差。

一者匿其病情。

令猜以验医之工拙。

一者有隐蔽难言之病。

则巧为饰词。

以瞒医师。

一者未脉先告以故,使医溺于成说。

略不加详。

虽老成名宿。

未免反费推敲。

多有自认错谬。

喻之不省者。

苟非默运内照。

鲜不因误致误也。

坐次一人问曰。

夫子每云。

能合色脉。

万举万全。

设或深闺窈窕。

密护屏帏。

不能望见颜色。

又当何如。

曰。

是何言之不聪也。

尼父有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但须验其手腕色泽之苍白肥瘠。

已见一斑。

至若肌之滑涩。

理之疏密。

肉之坚软。

筋之粗细。

骨之大小。

爪之刚柔。

指之肥瘦。

掌之浓薄。

尺之寒热。

及乎动静之安危。

气息之微盛。

更合之以脉。

参之以证。

则气血之虚实。

情性之刚柔。

形体之劳逸。

服食之精粗。

病苦之逆顺。

皆了然心目矣。

复问五色之应五脏。

愚所共知。

余皆学人未谙。

愿卒闻之。

以启蒙昧。

曰。

某所谓色脉者。

仓公五色诊也。

乃玉机不刊之秘。

知者绝罕。

其间奥妙。

全在资禀色泽。

以参脉证。

如影随形。

守一勿失。

灵枢所谓粗守形上守神者。

即此义也。

夫神者色也。

形者质也。

假令黄属脾胃。

若黄而肥盛。

胃中有痰湿也。

黄而枯。

胃中有火也。

黄而色淡。

胃气本虚也。

黄而色黯。

津液久耗也。

黄为中央之色。

其虚实寒热之机。

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

色白属肺。

白而淖泽。

肺胃之充也。

肥白而按之绵软。

气虚有痰也。

白而消瘦。

爪甲鲜赤。

气虚有火也。

白而夭然不泽。

爪甲色淡。

肺胃虚寒也。

白而微青。

或臂多青脉。

气虚不能统血也。

若兼爪甲色青。

则为阴寒之证矣。

白为气虚之象。

纵有失血发热。

皆为虚火。

断无实热之理。

苍黑属肝与肾。

苍而理粗。

筋骨劳也。

苍而枯槁。

营血之涸也。

黑而肥泽。

骨髓之充也。

黑而瘦削。

阴火内戕也。

苍黑为下焦气旺。

虽犯客寒。

亦必蕴为邪热。

绝无虚寒之候也。

赤属心。

主三焦。

深赤色坚。

素禀多火也。

赤而坚。

营血之充也。

微赤而鲜。

气虚有火也。

赤而索泽。

血虚火旺也。

赤为火炎之色。

只虑津枯血竭。

亦无虚寒之患。

大抵火形人。

从未有肥盛多湿者。

即有痰嗽。

亦燥气耳。

若夫肌之滑涩。

以征津液之盛衰。

理之疏密。

以征营卫之强弱。

肉之坚软。

以征胃气之虚实。

筋之粗细。

以征肝血之充馁。

骨之大小。

以征肾气之勇怯。

爪之刚柔。

以征胆液之淳清。

指之肥瘦。

以征经气之荣枯。

掌之浓薄。

以征脏气之丰歉。

尺之寒热。

以征表里之阴阳。

论疾诊尺云。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

病温也。

其脉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尺肤寒。

其脉小者。

泄少气。

斯皆千古秘密。

一旦豁然。

询是临机应用。

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底第一义。

稔须着眼。

<目录>

<篇名>脉位

属性:

或问古人以三部分别脏腑。

而大小二肠之脉。

或隶之于两寸。

或隶之于两尺。

未审孰是孰非。

愿示一定之理。

以解学人之惑。

答曰。

皆是也。

皆非也。

似是而非者也。

缘经无显论。

所以拟议无凭。

要知两手三部。

咸非脏腑定位。

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

观灵枢经脉。

虽各有起止。

各有支别。

而实一气相通。

故特借手太阴一经之动脉。

以候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有余不足。

其经虽属于肺。

实为胃气所主。

以脏腑诸气。

靡不本之于胃也。

五脏别论云。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

经脉别论云。

食气入胃。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

营卫生会云。

人食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即此三段经文。

可以默识其微矣。

或言两手六部。

既非脏腑脉位。

何脉要精微论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

曰。

此即所谓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

吴草庐曰。

医者以寸关尺。

辄名之曰此心脉。

此肺脉。

此脾脉。

此肝脉。

此肾脉者。

非也。

五脏六腑。

凡十二经。

两寸关尺。

皆手太阴之一脉也。

分其部位。

以候他脏之气耳。

脉行始于肺。

终于肝。

而复会于肺。

肺为出气之门户。

故名气口。

而为六脉之大会。

以占一身焉。

李濒湖曰。

两手六部。

皆肺之经脉。

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

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即内经所指脏腑部位。

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

火旺于南。

故心居左寸。

木旺于东。

故肝居左关。

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

土旺于中。

而寄位西南。

故脾胃居于右关。

水旺于北。

故居两尺。

人面南。

司天地之化。

则左尺为东北也。

东北为天地始生之界。

人在胎息之中。

则两肾先生。

以故肾曰先天。

在五行则天一生水。

水性东行。

膀胱为水注之器。

肾司北方之令。

又居下部。

则其气化从此而推也宜矣。

然肾本有二。

同居七节左右。

右者独非肾乎。

独不主精气乎。

独不司闭蛰封藏之令乎。

盖人身同乎造物。

凡呼吸运动。

禀乎干健。

脏腑躯壳。

合于坤舆。

以分野言。

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

其地风高土浓。

水都潜行地中。

结成煤火。

以司腐熟之权。

人应其气。

则三焦之火。

从此交通。

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

以应地运而右转。

是虽右尺偏相火。

为生人生物之源。

因有命门之号。

其实两肾皆有水火。

原无分于彼此。

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

俱分左右。

尺独不分者。

一皆主乎肾也。

肾为先天一气之始。

故首言尺内两旁。

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腹。

腹者。

大小二肠在其中矣。

膀胱亦在其中矣。

以经气言之。

平居无病之时。

则二肠之气。

未尝不随经而之寸口也。

以病脉言之。

则二肠司传化之任。

病则气化不顺。

而为留滞。

又必验之于尺矣。

曷观长沙论中。

凡正阳明腑证。

必尺中有力。

方用承气。

此非尺里以候腹之一验乎。

吾故曰。

皆是也。

皆非也。

似是而非者也。

盖尺外者。

尺脉之前半部也。

尺里者。

尺脉之后半部也。

前以候阳。

后以候阴。

人身背为阳。

肾附于背。

故外以候肾。

腹为阴。

故里以候腹也。

东方生木。

木应肝而藏于左。

故借左关以候肝胆之气。

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

独以长夏湿土气蒸之时。

为之正令。

故经以之分隶右关。

所谓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膈者。

膈膜之谓。

中焦所主。

胆在中矣。

中附上者。

附尺之上而居于中。

即关脉也。

肝为阴中之阳脏。

亦附近于背。

故借左关之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右关之前以候胃。

后以候脾。

脾胃皆中州之官。

以脏腑言。

则胃为阳。

脾为阴。

故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也。

火生于木而应乎心。

合乎脉。

谓之牡脏。

牡者阳也。

左为阳。

寸为阳中之阳。

故宜候之左寸。

金生于土而应乎肺。

与胃一气贯通。

而主西方金气。

故经以之候于右寸。

所云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

胞络之别名。

胸中者。

膈膜之上皆是也。

上附上者。

言上而又上。

则寸口也。

五脏之位。

惟肺最高。

故右寸之前以候肺。

后以候胸中。

心为虚灵之脏。

而为君主之火。

性喜上炎。

又喜附木而燔。

然其行令。

皆属胞络。

故左寸之前以候心。

后以候膻中之气也。

详本篇六部。

但言五脏。

不及六腑。

而独不遗其胃者。

以经络五脏。

皆禀气于胃。

五脏之本也。

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胃气乃至手太阴也。

原夫两手六部。

虽皆肺经之一脉。

而胃气实为之总司。

足阳明一经。

与诸经经经交贯。

为后天气血之本源。

即先天之气。

亦必从此而化。

每见阴虚血耗之人。

日服六味四物。

不得阳生之力。

则阴无由而长也。

或问六部皆属肺经。

皆主胃气。

以推脏腑之病。

敬闻命矣。

而灵枢十二经。

独以人迎寸口言者。

何也。

曰。

此辨别脏腑诸经之盛衰。

及外内诸邪之纲主也。

夫寸口即是气口。

又谓脉口。

以配人迎。

昔人所谓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即此脉也。

复问其后诸经之脉。

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

此又何耶。

曰。

三阴三阳之谓也。

逆其旨。

则手足太阴谓之三阴。

故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手足少阴谓之二阴。

故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手足厥阴谓之一阴。

故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在阳经则不然。

其手足阳明谓之二阳。

以二经所主津液最盛。

故盛者人迎大三倍。

手足太阳谓之三阳。

以二经所主津液差少。

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

手足少阳谓之一阳。

以二经所主津液最少。

故盛者人迎仅大一倍也。

或言人迎主表。

气口主里。

此言人迎主腑。

气口主脏者。

何也。

盖人迎主表。

气口主里。

是主邪气而言。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也。

此言人迎主腑。

气口主脏。

是指经气而言。

原未尝指腑脏也。

以人迎主在津血。

津血灌注六腑。

而偏丽于左。

气口主在神气。

神气钟于五脏。

而偏丽于右。

此阴阳血气流行之道。

以上下言之。

则寸为阳。

尺为阴。

以左右言之。

则人迎为阳。

气口为阴。

须知人之血气。

与流水无异。

水性东行。

若得风涌。

即随之而逝。

不可拘于南北也。

人身经脉营运亦然。

虽血喜归肝。

气喜行脾。

而有左右之属。

若得其火。

即随之而上炎。

得其风。

则随之而外扰。

变幻之机。

靡所不至。

岂复拘于部分哉。

<目录>

<篇名>脉象

属性:

或问人身脉位。

既无一定之法。

但以指下几微之象。

推原脏腑诸病。

益切茫无畔岸。

愿得显示至教。

开我迷云。

答曰∶汝等今日各从何来?

或言某从西南平陆而来,或言某由西北渡水而来,或言某于东南仄径遇师于不期之中。

因谕之曰∶良由汝等识吾居处,得吾形神。

故不拘所从,皆可邂逅,否则面错过矣。

故欲识五脏诸病。

须明五脏脉形。

假如肝得乙木春升之令而生。

其脉若草木初生。

指下软弱招招。

故谓之弦,然必和滑而缓,是为胃气。

为肝之平脉。

若弦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胃少之脉也。

若弦而急强。

按之益劲。

但弦无胃气也。

加以发热。

指下洪盛。

则木槁火炎而自焚矣。

所谓火生于木,焚木者,原不出乎火也。

若微弦而浮,或略带数,又为甲木之象矣。

若弦脉见于人迎,肝气自旺也。

设反见于气口,又为土败木贼之兆。

或左关虽弦,而指下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之象,法当培土荣木,设投伐肝之剂,则脾土愈困矣。

若弦见于一二部,或一手偏弦,犹为可治。

若六脉皆弦,而少神气,为邪气混一不分之兆。

灵枢有云。

人迎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

气者,脉气也,凡脉得纯脏之气。

左右六部皆然者。

俱不治也。

或肝病证剧六部绝无弦脉,是脉不应病,亦不可治。

举此以为诸脉之例,不独肝脏为然也。

心属丙丁而应乎夏。

其脉若火之燃薪。

指下累累。

微曲而濡。

故谓之钩。

然必虚滑流利。

是为胃气。

为心之平脉。

若喘喘连属。

其中微曲。

钩多胃少之脉也。

若瞥瞥虚大。

前曲后居。

但钩无胃气也。

若虚大浮洪。

或微带数。

又为丙火之象。

故钩脉见于左寸。

包络之火自旺也。

或并见于右寸。

火乘金位之兆。

设关之外微曲。

又为中宫有物阻碍之兆也。

脾为己土而应于四季。

虽禀中央湿土。

常兼四气之化而生长万物。

故其脉最和缓。

指下纡徐而不疾不迟。

故谓之缓。

然于和缓之中。

又当求其软滑,是谓胃气。

为脾之平脉。

若缓弱无力。

指下如循烂绵。

缓多胃少之脉也。

若缓而不能自还。

代阴无胃气也。

若脉虽徐缓而按之盈实。

是胃中宿滞蕴热。

若缓而涩滞。

指下模糊。

按之不前。

胃中寒食固结。

气道阻塞之故耳。

若缓而加之以浮。

又为风乘戊土之象矣。

设或诸部皆缓。

而关部独盛。

中宫湿热也。

诸部皆缓。

寸口独滑。

膈上有痰气也。

诸部皆缓。

两尺独显弦状。

岂非肝肾虚寒。

不能生土之候乎。

肺本辛金而应秋气。

虽主收敛。

而合于皮毛。

是以不能沉实。

但得浮弱之象于皮毛间。

指下轻虚。

而重按不散。

故谓之毛。

然必浮弱而滑。

是为胃气。

为肺之平脉。

若但浮不滑。

指下涩涩然如循鸡羽。

毛多胃少之脉也。

昔人以浮涩而短。

为肺脏平脉、意谓多气少血。

脉不能滑。

不知独受营气之先。

营行脉中之第一关隘。

若肺不伤燥。

必无短涩之理。

即感秋燥之气。

亦病肺耳。

非肺气之本燥也。

若浮而无力。

按之如风吹毛。

但毛无胃气也。

加以关尺细数。

喘嗽失血。

阴虚阳扰。

虽神丹不能复图也。

若毛而微涩。

又为庚金气予不足之象矣。

若诸部皆毛。

寸口独不毛者。

阳虚浊阴用事。

兼挟痰气于上也。

诸部不毛。

气口独毛者。

胃虚不能纳食。

及为泄泻之征也。

肾主癸水而应乎冬。

脉得收藏之令。

而见于筋骨之间。

按之沉实,而举指流利。

谓之曰石。

然必沉濡而滑。

是谓胃气。

乃肾之平脉。

若指下形如引葛。

按之益坚。

石多胃少之脉也。

若弦细而劲。

如循刀刃。

按之搏指。

但石无胃气也。

若按之虽石。

举之浮紧。

又为太阳壬水受邪之象矣。

若诸脉不石。

左寸独石者。

水气凌心之象。

右关独石者。

沉寒伤胃之象也。

可知五脉之中。

必得缓滑之象。

乃为胃气。

方为平脉。

则胃气之验。

不独在于右关也。

况内经所言。

四时之脉。

亦不出乎弦钩毛石。

是知五脏之气。

不出五行。

四时之气。

亦不出于五行。

故其论脉。

总不出五行之外也。

但当察其五脉之中。

偏少冲和之气,即是病脉。

或反见他脏之脉,是本脏气衰,他脏之气乘之也。

每见医守六部之绳墨。

以求脏腑之虚实者。

是欲候其人。

不识声形笑貌,但认其居处之地也。

若得其声形笑貌,虽遇之于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尝错认以为他人也。

犹之此经之脉见于他部,未尝错认以为他经之病也。

至于临病察脉,全在活法推求,如诊富贵人之脉,与贫贱者之脉,迥乎不侔。

贵显之脉,常清虚流利,富浓之脉常和滑有神。

贱者之脉。

常浊壅多滞,贫者之脉。

常蹇涩少神,加以劳则粗硬倍常。

至若尝富贵而后贫贱,则营卫枯槁,血气不调。

脉必不能流利和滑。

久按索然。

且富贵之证治。

与贫贱之证治。

亦截然两途。

富贵之人。

恒劳心肾。

精血内戕。

病脉多虚。

总有表里客邪。

不胜大汗大下。

全以顾虑元气为主。

略兼和营调胃足矣。

一切苦寒伤气。

皆在切禁。

贫贱之人。

藜藿充肠。

风霜切体。

内外未尝温养。

筋骸素惯疲劳。

脏腑经脉。

一皆坚固。

即有病苦忧劳。

不能便伤神志。

一以攻发为主。

若参桂附等药。

咸非是辈所宜。

惟尝贵后贱。

尝富后贫之人。

素享丰腴。

不安粗。

病则中气先郁。

非但药之难应。

参或不能支。

反增郁悒之患。

在所必至。

非特富贵之脉证。

与贫贱悬殊。

即形体之肥瘠。

亦是不同。

肥盛之人,肌肉丰浓。

胃气沉潜。

纵受风寒。

未得即见表脉。

但须辨其声音涕唾。

便知有何客邪。

设鼻塞声重。

涕唾稠粘。

风寒所伤也。

若虽鼻塞声重。

而屡咳痰不即应。

极力咯之。

乃得一线粘痰。

甚则咽肿胀者。

乃风热也。

此是肥人外感第一关键。

以肥人肌气充盛。

风邪急切难入。

因其内多痰湿。

故伤热最易。

惟是酒客湿热。

渐渍于肉理。

风邪易伤者有之。

否则形盛气虚。

色白肉松。

肌腠不实之故。

不可以此胶执也。

瘦人肌肉浅薄。

胃气外泄。

即发热头痛。

脉来浮数。

多属于火。

但以头之时痛时止。

热之忽重忽轻。

又为阴虚火扰之候也。

惟发热头痛。

无间昼夜。

不分重轻。

人迎浮盛者。

方是外感之病。

亦有表邪兼挟内火者。

虽发热头痛。

不分昼夜轻重。

而烦渴躁扰。

卧寐不宁。

皆邪火烁阴之候。

虽宜辛凉发散。

又当顾虑其阴。

独形瘦气虚,颜白唇鲜。

卫气不固者。

最易伤风。

却无内火之患矣。

矧吾江南之人。

元气最薄。

脉多不实。

且偏属东方。

木火最盛。

治之稍过。

不无热去寒起之虑。

而膏粱之人。

豢养柔脆。

调适尤难。

故善治大江以南病者。

不难遍行宇内也。

但要识其所禀之刚柔。

情性之缓急耳。

西北之人。

惯拒风寒。

素食煤火。

外内坚固。

所以脉多沉实。

一切表里诸邪。

不伤则已。

伤之必重。

非大汗大下。

峻用重剂。

不能克应。

滇粤之人。

恒受瘴热。

惯食槟榔。

表里疏豁。

所以脉多微数。

按之少实。

纵有风寒。

只宜清解。

不得轻用发散。

以表药性皆上升横散。

触动瘴气。

发热漫无止期。

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

经云。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是以他方之人。

必问方隅水土。

旁观者以为应酬套语。

曷知其为察脉审证用药之大纲。

故操司命之权者。

务宜外息诸缘。

内心无惴。

向生死机关下个竿头进步工夫。

自然不落时人圈缋。

当知医门学问。

原无深奥难明处。

但得悉其要领。

活法推求。

便可一肩担荷。

又何必搜罗百氏。

博览群书。

开凿寻文解义之端。

愈滋多歧之惑哉。

<目录>

<篇名>经络

属性:

或问奇经诸脉。

何以异于十二经。

而以奇字目之。

答曰。

夫十二经者。

经脉之常度也。

其源各从脏腑而发。

虽有枝别。

其实一气贯通。

曾无间断。

其经皆直行上下。

故谓之经。

十五络者。

经脉之联属也。

其端各从经脉而发。

头绪散漫不一。

非若经脉之如环无端也。

以其斜行左右。

遂名曰络。

奇经为诸经之别贯。

经经自为起止。

各司前后上下之阴阳血气。

不主一脏一腑。

随邪气之满溢而为病。

故脉之发现诸部。

皆乖戾不和。

是古圣以奇字称之。

非若经气之常升。

络气之常降也。

所以者何。

盖缘经起中焦。

恒随营气下行极而上。

故其诊在寸。

络起下焦。

恒附营气上行极而下。

故其诊在尺。

虽经有明谕。

而世罕究其旨者。

通评虚实论云。

经络皆实。

寸脉急而尺缓。

言经中所受之邪。

既随经而盛于上,络气虽实。

当无下陷之邪。

则尺部不为之热满矣。

次云络气不足。

经气有余。

脉口热满。

尺部寒涩。

有余则热满。

是指邪气而言。

非经气之充实也。

不足则寒涩。

络气本虚之验也。

又云。

经虚络满者。

尺部热满。

脉口寒涩。

络满亦指邪气。

以经中之邪陷于络。

故尺部为之热满也。

按金匮云。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盖经受寒邪而发热。

络受热邪。

而传次溢入于奇经矣。

然经络之脉。

虽各有疆界。

各有司属。

各有交会。

而实混然一区。

全在大气鼓运。

营血灌注。

方无偏胜竭绝之虞。

经云。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又言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

是以十二经脉。

各以分隶气血之所属也。

其经络二字。

方书中靡不并举。

曷知络脉皆不离本经之部分。

虽十二经外别有阴络阳络脾之大络三种。

而为病亦不殊本经之血气也。

盖络脉之病。

虽略亚于本经。

然邪伏幽隐。

气难升散。

不似经脉之循经上下。

易于开发也。

而奇经又为十二经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