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23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docx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

1、

2、

3、交通运输体系:

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4、道路运输的特点:

机动灵活性大,普及面广、适应性强,速度快、造价低,投资少、见效快

5、国道分类: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分级:

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高速的特点:

具有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车道、分向行驶,有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几种。

各自特点没有整理。

6、城市道路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级:

Ⅰ级公路、Ⅱ级公路、Ⅲ级公路

7、城市道路网分为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方格网式特点:

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识别方向,交通分散灵活,组织灵活,整个系统的通行能力大,缺点是对角方向交通不便。

环形放射式特点:

便于市中心与外围市区和郊区的直接快速联系,常用于特大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统。

自由式特点: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网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形状。

缺点是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不规则。

混合式特点:

混合以上三种图式,大多是受历史原因逐步发展形成的。

8、城市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9、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横断面的交通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

10、设计交通量:

预测年度达到的年日均日交通量,用作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确定道路等级以及论证道路、交通设施可行性等的依据。

不宜作为具体设计的依据。

11、公路通行能力:

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公路通行能量。

12、在气候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11、道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直线、圆曲线和回旋线。

12、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当车速V大于等于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不小于6V;

当车速V小于等于4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限制可以放宽。

13、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V的2倍为宜,否则若两反向曲线已设缓和曲线,就将两缓和曲线的首尾相接。

14、横向力系数μ:

是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用以准确地衡量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安全和舒适程度,近似为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横向力是不稳定因素,竖向力是稳定因素。

15、超高指曲线段的外侧横坡是与与内侧横坡同方向的单向横坡。

设置超高的原因:

将弯道横断面做成向内倾斜的单向横坡形式,利用重力向内侧分力抵消一部分离心力,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

设置超高的条件是:

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16、回旋线的主要特征是曲率K均匀变化,曲率半径R=变数。

主要作用是: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觉舒适;3、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17、回旋线的几何要素计算公式:

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

l——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

A——回旋线参数,表征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

18、平面线形要素的基本型:

直—回—圆—回—直

19、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

20、会车视距:

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制动并停车所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通常是停车视距的2倍。

由三部分组成:

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21、超车视距:

快车超越前面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

由加速行驶距离S1、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组成

22、地面线:

根据各中桩地面高程而点绘成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它反映了原地面的起伏情况;

23、设计线:

它是根据设计计算后确定出来的一条形状规则的几何线形。

它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和高程,由直线和竖曲线构成。

设计线要素:

直线、竖曲线。

24、新建公路:

①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②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标高;

25、纵坡度定义:

道路中线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从路线起点至止点的方向看,路线升高为上坡“+”,降低为下坡“-”。

表示方法:

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表示。

道路上5%以内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2.5%以内的纵坡对自行车骑行不造成困难。

26、最大坡度:

1)概念--根据公路技术等级和自然条件所规定的纵坡最大值称最大纵坡。

2)制定依据:

•各种机动车的动力要求。

大型车5%,安全性8%。

•非机动车行驶的要求。

自行车2.5%,三轮2%。

•自然条件的影响。

雨、雪(不超过6%)、高原缺氧(折减1%)。

•沿街建筑物的布置与地下管线敷设的要求。

地坪标高。

27、最小纵坡:

挖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良地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称为最小纵坡。

长路堑地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

(否则,采取措施。

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排水措施来处理)

28、平均坡度:

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29、道路在平曲线路段,路线纵坡和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合成的坡度,称为合成坡度。

30、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

二次抛物线的计算结果与圆曲线相差很小。

31、平、纵面线性组合设计: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3)合成坡度应组合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3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福标准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

33、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n行车道、中间带、路肩

n附加车道: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

34、紧急停车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

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m,间距不宜大于500m。

35、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n行车道、路肩

n附加车道:

错车道

36、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

1.单幅路-“一块板”

n应用分车线。

2.双幅路

应用分隔带或分隔墩。

3.三幅路

n中间机动车道,两侧非机动车道。

4.四幅路

n中间机动车道分隔为二,两侧非机动车道。

37、断面形式选用:

1.单幅路

n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

2.双幅路

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

3.三幅路

n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要求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0m。

4.四幅路

n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道。

38、平曲线加宽方法: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39、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40、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式中:

Lx——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

L——加宽缓和段长(m);

bx——任意点加宽值(m);

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41、路肩的作用

1)由于路肩紧靠在路面的两侧设置,具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

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自己增进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这对保证设计车速是必要的,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小行车事故。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所。

5)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

42、平曲线超高定义:

超高是指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的断面形式。

作用:

部分或全部抵消离心力。

43、选线的定义:

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

44、布线要点:

(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

既要使路线短捷顺直、又要注意避免过长的直线,可能条件下多采用转角小、半径大的长缓平曲线线形。

(2)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

①占用田地要与路线的作用,对支农运输的效果、工程数量及造价、运营费用等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比较确定。

②注意处理好路线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③注意筑路与造田、护田结合。

④路线布置要尽可能考虑为农业服务。

(3)处理好公路与城镇关系

①干线公路,避免直穿城镇、工矿区和居民密集区,以减少干扰。

“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②支线公路,经地方同意可穿越城镇,但保证有足够的视距和行车道路宽度(应考虑行人的需要)和必要的交通设施。

③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及其它重要的管线。

④注意与铁路、航道、机场、港口及已有公路等交通运输配合,以发挥交通运输的综合效益。

45、山岭区公路选线一般按照道路行经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可分为沿溪线、山腰线、越岭线和山脊线四种。

46、沿溪线布线要点:

1)解决好路线与水的关系是沿溪线布局的关键。

2)平面主要是解决择岸、跨河问题,纵面主要是解决线位的高低问题。

47、越岭线布线要点克服高差是越岭线的关键。

因此,在布线时,应以纵面为主导安排路线,结合平面线形和路基的横向布置进行。

越岭线布线要点:

如何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展线布局三个问题。

48、按有无信号灯管制和左转车行驶方式分类

1无信号管制交叉口

2信号管制交叉口

3环形交叉口

49、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交叉口上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碰撞点:

1分流点

2合流点

3冲突点

交叉口上三种不同类型碰撞点的存在,是直接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其中以左转车与直行车,以及直行车与直行车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影响和危险性最大。

产生冲突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因此,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保证交叉口的交通顺畅和安全,是设计交叉口的关键之一。

50、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

51、互通式立体交叉:

上下层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连接的立体交叉称为互通式立交。

52、路基:

是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线形的几何设计要求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路面:

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由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53、路基的湿度状况变化是影响路基路面结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使路基平衡湿度(路基上部中心附近趋向稳定平衡的湿度),趋于较干燥或稳定状态。

54、【按照材料组成分类】土路面、砂石路面、块体路面、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复合式路面、其他

55、对路基的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变形的能力)

(2)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地面水,地下水,冰冻)

(3)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边坡路堤等失稳,)

56、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形式,可归纳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等三种类型。

57、路堤(embankment)在天然地面上用土或石填筑的具有一定密实度的线结构物。

分类:

矮路堤、一般路堤、高路堤。

58、半填半挖式路基(part-cut&part-fillsubrade):

指的是在一个横断面内,部分为路堤、部分为路堑的路基。

优点:

取路中心的设计标高接近原地面标高,比较经济。

59、自然区划分级:

分三级区划。

7个一级区

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

长年不动土

60、潮湿系数K=年降雨量R/年蒸发量Z

61、路基的干湿类型:

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必须经处理后方可铺筑路面。

62、路基地面排水设施

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倒虹吸与渡水槽、蒸发池。

地下排水设备

暗沟、渗沟、渗井。

63、路面是用不同材料或混合料在路基顶面分层铺筑而成的供车辆行驶的一种层状结构物。

路面要求:

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足够的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表面抗滑

64、分层原因:

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减小。

分层情况:

面层、基层、垫层

65、沥青路面是采用沥青粘结矿料修筑面层,并和基层、垫层共同组成的路面结构。

66、沥青路面的分类及其特点:

密实类:

耐久性好,高温稳定性差;嵌挤类:

高温稳定性好,孔隙率大、耐久性差。

67、沥青具有十分明显的蠕变与应力松弛特性。

蠕变:

在不变的应力作用下,材料变形随时间而增大的现象。

应力松弛:

在保持不变的应变时,材料应力随时间而减小的现象。

68、高温稳定性不足:

车辙、推移、拥包、搓板、泛油等病害。

低温抗裂性不足:

缩裂、疲劳裂缝

69、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点:

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有利于夜间行车

70、设置混凝土接缝的目的目的:

防止温度变化引起的胀缩应力、翘曲应力和施工要求。

分类:

从接缝的方向分:

横缝、纵缝。

横缝:

垂直于行车方向的接缝。

纵缝:

平行于行车方向的接缝。

按作用不同分为:

缩缝、胀缝和施工缝三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