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311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doc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文化包括人们模式化的和重复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方式,因此,它不仅由交流来维持存在,同时也经常通过交流表达出来。

文化是人的一部分,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而且也影响到人们对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事物的感觉。

文化还是观察全部生活的精神上的一系列窗口,它不仅仅是人们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或者周边环境,也不仅仅是人们的个性或者背景的单一成分,它还包括人们的种族、国籍、语言、性别、信仰、身体健全与否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这些成分以及它们相互组合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

也决定着一个人在家庭、社区和职场上的影响力,因此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人是一种文化存在

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由通过一些因素的综合(包括共同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社会地位和信仰)而结合到一起的一群人创造和共享的永恒变动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社会及政治关系和世界观。

由种族、文化、性别、年龄、生活阶段、信仰和价值观所组成的文化识别是指认同自身文化的程度。

文化识别是学来的,人们首先从自己的家庭,然后从自己的朋友和周围的环境中学到思考、行为和感知的方式,人不是生来就理解自己的文化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理解它的。

文化识别在强度上和内容上还是变化的。

例如,自由、享乐、社会认知和独立通常是美国文化中的成员拥有的价值观,而日本文

化则看重自我牺牲、协作和遵从传统,二者的某些内容是直接相悖的。

由于种族、民族、语言、信仰、性别、性取向和年龄等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交叉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识别,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为人们理解个体如何与他们所属的许多群体相关联提供了洞察力,也为理解自己和其他各种群体提供了洞察力。

文化识别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例如,一个第二代出生在美国的女孩,居住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她的父母是韩国移民,她的朋友是说西班牙语的工作同伴,她会把自己标识为一个韩裔美国人还是一个说西班牙语的女性呢?

再例如,一个出生在台湾、移居到洪都拉斯并在那里长大的学生,当他到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被美国文化彻底同化了,但他最主要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并且是一个中国学生协会的积极参与者,那么他又该如何界定自己的文化识别呢?

文化识别也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

有一些团体经常创造他们自己的伴同文化以使自己从其他人中分离出来,例如在许多城市,移民就是通过维持

自己文化的各种痕迹来保护自己的文化习俗。

二、地域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心理

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基础主要来自于地域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心理。

1、地域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反映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就是地域文化心理。

地域文化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乡土观念(地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另一种是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国与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别,同时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别;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别,也表现为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别。

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在中国人中表现得最充分。

从大一些的范围来说,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亲缘性最强,这是世界公认的。

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唐人街”以外,走遍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就能找到华人圈。

从小一些的范围来说,大陆和台湾实行两种社会制度,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割不断海峡两岸的亲缘之情,几十年来客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也是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的。

从更小一些的范围来说,从一个省、一个市到一个县、一个乡,地域越小亲缘心理越强,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同乡会”比比皆是,就很能够说明地域亲缘心理的顽固。

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是和以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相联系的。

所谓以

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指的是依从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心理。

例如东方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讲究谦恭、好客、尊老爱幼、感恩报德,群体观念也比较强;而西方人则更注重金钱、时间、效率、个人价值、男女平等。

中国人作报告总要先来一段谦虚词,说是“没有准备”,完了还要补充说明“抛砖引玉”、“请批评指正”;而美国人上来则大多先自吹一通,特别说明准备得如何充分,讲完了还要对别人的恭维话进一步发挥几句:

“我确实讲得很清楚了,我对资料

作了充分准备,我昨天备课备到晚上九点钟。

”不管是中国人学美国人或是美国人学中国人,如果以对方的方式在自己的听众面前作报告都会激起反感,因为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于自己文化价值观的心理是很顽固的。

各个地方的民俗、民规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

它当然也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依从和遵守的。

例如西方人一般在交往

时都喜欢送鲜花,但法国人的菊花只在送葬时用,而红玫瑰则只送给情人。

又比如在西班牙可以用口哨招呼服务员,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们喜欢请客人一起沐浴,日本人参加较大的晚宴可以不告而别,中国人的劝酒表示对客人热情,等等。

民俗文化尽管不等于地域心理,但依从于民俗文化的地域文化心理本身是从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潜在性、固着性、综合性,它不自觉地、固执地影响着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也是一种心理定势。

因为它的范围和作用更广阔,所以是宏观的心理定势。

2、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共同点,甚至有的时候包含的具体内容完全相同。

因为民族本身具有“共同地域”的特征,民族文化往往同时也就是地域文化。

但就其历史的发展性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就几乎不能区分,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国文化是有区别的。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同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但两地相隔数千公里,不能说是同一种地域文化;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这也是历史形成的,就其历史来看56个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同“地域文化”也不是一回事。

所以同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在几个地域中存在,同一种地域文化中也可以包括几个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能等同,建立在这两种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也不能等同。

民族文化心理比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沉淀性,而地域文化心理比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兼容性。

这种差别当然是相对的,在动势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民族不受地域的限制,即同一个民族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生活,这本身表明民族的特点、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具有沉淀性,是不容易被同化的。

民族只有人口的多少而没有大小之分,因此它以及它所属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独立性;而地域有大有小,它的边缘和分界往往是人为的,因而它以及它所属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心理具有相对性。

所以在有些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中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产生民族冲突,而在一些国土辽阔的国家中则很少发生地域间的冲突。

民族文化心理主要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

民族习惯。

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民族感情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热爱的体验,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习惯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伸,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它和民族语言等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特色。

民族文化心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贯通、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其中民族习惯最具有代表性。

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具有共同性;而民族习惯尽管每个民族都有,但具有差异性。

民族习惯被同化意味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的丧失,所以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总是极力地维护民族习惯,有时还会表现得比较敏感。

三、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其

对交流模式的影响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发展对于不同文化遗产和文化背景的敏感度,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识别。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会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更能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就会更有忍耐力和适应力。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打开人与人之间关闭的交流之门,而且可以通过开启这些门来减少人们的恐惧和无知。

同时,通过诚实、开放、积极和健康的沟通,可以解决误解和不信任问题,有助于建立一种容忍、接收、改变和信任的人际交流框架。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和丰富文明的品质。

意识到并注重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将是提升和丰富文明品质的多样性的很重要的一步。

当人们更多地考虑跨文化所产生的新角度、新的文化见解和独特的智慧时,文明的品质也将会有相应提高。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帮助人们成为更广泛区域的有效公民。

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意味着不管人们来自何处,都可以成为当前环境中的一名有效公民,意味着可以更多地从多样化的文化模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思想、艺术、饮食和风格等方面中受益,同时也意味着可以承担起更多地了解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责任,这样就不仅能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也能成为这种多样性中更积极的参与者。

跨文化交流对交流模式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

跨文化交流所特有的价值观、传统、社会与政治关系和世界观的差异都会影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头脑,并进而影响以后所发生的任何交流。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传统、社会与政治关系和世界观与另一个人的不同,那么对于相同主题和在内容上相同的任何其他事情也会构建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当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大时,在思想、情感和信息上的结果的背离也会更大。

第二,影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语言和非语言信息都受到跨文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人通常通过与老师保持目光接触来体现注意力和表示在课堂上的尊敬,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的学生则在课堂通过避免目光接触来表示尊敬。

又比如,在巴基斯坦,学生很少在课堂上举手提问,因为他们的文化认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对受尊敬和爱戴的权威人士———老师的一种公开污蔑,而在另外一些地方,这种行为就有可能被理解成无差异、迟钝、缺乏理解力或冷漠。

大多数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迅速地对直接针对自己的任何沟通做出反应,但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中,特别是在一种充满混乱、怀疑或误解的环境中,要保证每一个反应都是恰当的就绝非易事。

第三,影响交流环境。

跨文化交流有可能影响到交流的环境。

例如,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人与中东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会带着不信任、怀疑或憎恨,中东人的头巾、衣着、肤色和口音都有可能对交流环境造成一种影响。

不同性别和种族的人在期望、风格、设想、价值观、身体语言和权利上的差别也会影响其他的相关交流环境,例如一个白人团体中的惟一非洲裔美国人,或一个处于身体健全人团体中的惟一残疾人,或是处在男性占主体团体中的惟一女性,等等,都有可能面对比较复杂的交流环境。

第四,影响在交流中所涉及的要素。

交流所涉及的第一个要素是“参与是连续和同步的”。

即人们与他人交流的同时,自己的感知也被同时传达出去,人们所发送的语言或非语言线索都清楚地表明自己对交流中文化成分的理解和容忍。

因此,了解得越多,视野就会越开阔,就会变得越能够接受他人。

交流涉及的第二个要素是“所有的沟通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每个人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情绪和期望对每种情景做出反应,当在这种反应里再添加诸如价值观、传统、社会与政治关系、世界观、历史、地理位置、语言、社会阶层和宗教这些要素时,这种反应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交流所涉及的第三个要素是“所有的沟通者都扮演角色”,扮演与完全承认自己的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角色,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障碍

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权力距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习俗、人际关系、人们的交往方式、语言体系和组织实践等方面都存在着权力差别。

高权力距离的地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和英国等。

在低权力差距的国家中,突出强调每一个个人,没有绝对的领导者,每一种性别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2、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里,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看重个人的自我表现,在交流中把“说出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且运用对抗策略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例如阿拉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们肯定要忠于群体,当出现冲突时,更多地采用避免、调解和其他保全面子的方法。

3、不同性别的角色分工。

高度女性的文化认为女性应该精于养育、关注生活质量和对不幸的人表现出同情。

一般而言,女性文化允许跨性别的行为。

高度男性的文化认为男人应该关注财富、成就、挑战、野心和晋升,并且他们应自信、具有竞争力、强壮和承认成就。

男性文化更有可能维护严格的性别角色定义,因此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期望。

高度女性的文化包括非洲和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高度男性的文化包括拉丁美洲、英国、日本和美国。

4、对未知事物的容忍程度。

感觉受到模棱两可和不确定形势威胁并尽力避免这种威胁的文化喜欢用正式的规则来控制社会行为,最好的例子是中国。

低度避免不确定的文化则很少需要规则并接受和鼓励形成不同观点和冒险行为,这样的国家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和日本。

5、长期和短期需要的满足。

拥有长期定位的人欣赏坚持,有羞耻感,强调关爱他人,忠实并值得信任,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生活有明显的长期定位。

而短期定位的人们看重个人的稳定性,但不特别尊重传统,因为这会阻碍创新和抑制人才流动,这样的国家包括芬兰、法国、德国和美国等。

6、信息关联的程度。

在高关联的沟通中,大多数信息已处于个人掌握之中,很少有信息处于编辑和明显有目的的转移状态中,例如,在日本、非洲、墨西哥和其他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化中,一条信息的大部分含义或者通过物理环境得到暗示,或者被假定为个体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中,沟通经常是高关联的,因为最轻微的姿势、最快速的一瞥或最简短的评论都能在没有详细的陈述或进一步的解释的情况下被理解清楚。

而大多数西方文化更喜欢低关联信息。

在这种低关联信息中,信息的主要部分处在沟通本身之中,而不是在

关联的内容里,比如计算机命令就是低关联的,因为它们要求每一单位空间、时期、字母和数字都准确地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例外,所有的信息都在命令之中,否则命令就无法工作。

讨论这六个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目的是提供一些特定的观察文化差异的有用观点和工具,没有哪一种文化比另外一种更好,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不同寻常或异质的。

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文化差异将有助于人们变得富有同情心、宽容、尊重,也有助于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更准确的理解和交流。

应该承认,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这些障碍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和确定的习惯而产生的,并使交流和沟通出现偏差。

其中主要包括种族优越感、成见、偏见和歧视。

第一,种族优越感。

种族优越感是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文化群体的行为、规范、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优于所有其他文化群体的一种信念。

按照这种极端的观点,人们可能认为其他文化的行为、规范、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不如自己的那样好或有价值,它阻碍人们努力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也阻碍人们在情感移入上的所有尝试,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种障碍。

第二,成见。

成见是指对另一个种族、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化的看法过于简单或扭曲。

成见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由于成见的存在,人们通常可能从支持而不是否定成见的环境中去挑选信息,这样只能是使它们在意识中更加根深蒂固。

第三,偏见。

偏见是在很少或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文化群体所持的否定态度。

成见和偏见是有区别的,成见告诉人们群体是什么样的,而偏见则告诉人们如何理解这样的群体。

第四,歧视。

歧视是人们排斥、避开其他群体或与其他群体保持距离的公然行动。

歧视比成见和偏见更进了一步,即将观念与行动结合起来,不管它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人们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谈话中、在略微侧身的动作中、在通过避免与对方的眼神接触中来巧妙地表示对某人的歧视,或者可以通过激烈的口头侮辱和身体暴力来表达歧视,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中当一个独裁暴君要灭绝某一种族或民族时会利用种族屠杀来进行歧视。

针对某一个人进行歧视是个体歧视,对大量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歧视就是集体歧视,涉及到一个企业或行业的歧视就是机构歧视。

无论哪一种歧视,毫无疑问都是严重妨碍正常的人际交流的。

五、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处理和改进为了使交流准确地进行,要求信息的发送—接收者必须按照相同的感性观点来进行沟通,这在来自相同的种族或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时候通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与来自不同种族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研究发现,当非主流群体要去面对压迫性的主流文化结构时,一般会采用以下三类策略:

同化、通融或分离。

1、同化战略

非主流群体运用同化战略,就是丢弃他们的文化差异和能够标识他们为非主流群体的明显特征。

这其中有三种类型的同化:

(1)非主动同化。

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想归属于多数群体,但他们并不想采取积

极的方式来实现。

为了能被接受,他们强调与主流群体的共同之处,并不时地审查自己以便适应。

(2)主动同化。

在主动同化中,人们可能采取更有力的方式去适应。

他们将经常为与主流群体相遇而精心准备,也可能通过加倍地表现聪明和智慧等来过分地弥补与主流文化的差异。

(3)积极的同化。

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将不惜任何代价去适应主流群体,他们会

暗示两种群体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小心翼翼地努力不说或不做任何表明他们之间差异的事情,比如不说方言或不表现自己所属群体的行为等。

2、通融战略

通融是为了使主流群体再构建,或者至少是改变规则,以便他们接纳非主流群体的生活经历。

共有三种类型的通融:

(1)非主动通融。

在非主动通融中,人们不会采取行动使主流群体成员对自己产生防备,而是使

主流群体成员更多地注意到他(或她)所在的群体并努力改变他们的成见。

(2)主动通融。

那些采用这种战略的人尽力想在自己的群体与主流群体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他们设法通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来使他人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而且通常会选择一位主流群体中的人作为导师以引导、支持和协助自己,同时也设法让主流群体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文化。

(3)积极的通融。

这一战略是进入主流群体并带着一种改革主流群体的目的来设法改变对方,非主流群体成员努力与主流群体共同工作而不是反对他们,并可以与主流群体对抗以获得优势。

3、分离战略

在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放弃努力,他们不想与主流文化联结到一起,因此他们分离成一个只包括与他们自身相类似成员的群体。

共有三种分离战略:

(1)非主动分离。

在这种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回避主流群体。

尽管非主流群体成员可能要与主流群体成员一起工作,但他(或她)在工作后并不想与他们一起交往,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暗示,会让主流群体成员感到他们想要独处。

(2)主动分离。

进行主动分离的人努力构建使自己能与主流群体分离开的组织,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反对任何暗示主流群体优越而他们处于劣势的主流群体信息。

他们使用的一种沟通策略是提醒主流群体对他们的压迫。

(3)积极的分离。

在积极的分离战略中,人们从主流群体中分离出来并希望他们的非主流群体同伴也这样做,有时甚至批评那些采用同化和通融战略的人。

这样的群体为了反抗主流群体的压迫而进行斗争是常见的,如果这些群体的成员不得不与主流群体相互作用(例如在工作中),则会设法不让主流群体利用其特权地位来对非主流群体进行破坏。

当人们面对着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会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有没有能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的不同模式?

有没有应对不同种类的人的特定的有效方式?

能不能掌握以真实和有意义的方式接近他人所需的全部技能?

以下的一些建议也许会对回答这些问题有帮助:

首先,充分地了解自己。

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沟通,才能意识到你自己的思维方式、假设、感觉和偏见。

在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之前,首先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性别、种族、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和社会化程度等等。

其次,控制随意假设。

假设是一种想当然或对某件事的构想,即过于简单地理解他人的观点。

一是不要假设自己是唯一正确的,要有勇气对自己的所谓“沟通的正确方式”进行质疑。

二是不要假设沟通故障的发生是因为他人犯了错误,不是“谁应该为故障受到指责”,而是“谁能使沟通顺利进行”,无效沟通的发生既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用一种可以被理解的方式传送信息,也可能是因为其他人错误地理解了你所说的话。

三是不要假设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基本规则普遍应用于所有文化。

四是不要假设自己的文化定义和冲突管理的成功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

五是不要假设因为别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与你的不同,你就受到了挑战,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挑战时,在跨文化的沟通中就会产生紧张和对抗。

六是不要假设在自己感到舒服的范围内就能学会跨文化沟通,要使自己习惯面对不同的文化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再次,致力于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一种移情于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实现融会贯通即设法做到用与其他人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通常涉及到在一种国外的环境下设法了解国外的信仰、假设、看法和情感。

因此,融会贯通只能通过实践来获得,并且要求结构化的经历和自我反应。

努力实现融会贯通可以作为一种加强自我干预的策略,这一策略可以使人们更加接近于宽容、敏感和尊重。

通过认真地对他人进行倾听、理解他人的感情、对他人必须要说的话表示兴趣、对他人的需要保持敏感并尽量理解他人的观点,就可以利用思考、感觉和沟通来构造一种联结,帮助人们移情于跨文化交流。

教育能够增强学习新知识和迎接生活中挑战的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和语言知识越丰富,其信仰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信仰重叠得越多,在交流中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小。

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认识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

获得知识可以有阅读、观察、提问和参观等方法。

利用大众传媒也能使自己对环境因素有更详细的了解,但是传媒也可能会对特定文化群体抱有成见,因此,把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与评估技能运用于对大众媒体的判断上是非常重要的。

到因

特网上做研究以了解特定的文化和文化规范也是很好的获得知识的途径。

此外,还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比如可以找一个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就跨文化沟通问题进行一下交谈,也可以通过在有其他文化的成员在其中服务的团体或者群体中服务而获得更多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

能够学到多少有关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取决于想学习它的意愿,由此而获得的知识和理解对于所付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