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38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麦哨课堂实录

24.麦哨(课堂实录)

一、一吹麦哨,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师:

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第一个字(板书:

哨),读字,看它的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

嘴巴!

师:

那给它组词吧。

(生组“口哨”)对,用嘴巴吹的。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

不要拖音,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师:

见过麦哨吗?

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

(许多学生呼出来了)

师:

这么多同学都会呀,那你就大声地吹出来吧。

生:

呜卟,呜卟……

师:

呜卟,呜卟……

生:

呜卟,呜卟……

师:

呜卟,呜卟……

……

【“麦哨”一词是难点,不要说城区的孩子,就是一些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道道来,汪老师从“哨”字入手,让学生先观其形,后介绍其质地,再呼其声,一声声“呜卟,呜卟”,学生虽知之不深,但粗略知其大观。

学生感受到了课题充满情趣,充满音律美,对后文的学习更充满期待。

3、找到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

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

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看是哪儿告诉了我们。

生:

第1段

师:

课文的那段又应了呢?

生:

第7段

师:

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

生:

首尾呼应

师:

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

呜卟,呜卟……

生:

呜卟,呜卟……

……

师:

(笑)呼着麦哨,你的心情?

生:

高兴

生:

愉快

生:

喜悦

【“首尾呼应”这一写作方法在师生合作呼哨中,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省时高效,而且不经意之间明确了这样写的妙处,即突出文中孩子们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师:

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

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不自主地齐读了)

师:

孩子们,停一会儿,我们每个人的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读,好吗?

生继续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

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

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第一行生字)

师:

孩子,老师发现你最认真,请你来读。

指名读

师:

范读“卟”,孩子别急,看书后再读,

师:

读对了,进步了,领着大家再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

师:

老师提示一下,这一行生字都读轻声。

指名读

师:

很棒!

课件出示第三行词语

指名读。

生:

(读)“擎”

师:

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

(手!

)上面呢?

(敬!

),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

生:

(接着读下面的词语)“湖畔”

(课件出示插图)

师:

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师:

我有不同意见,认真听老师读一句话,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思考后马上重新指认湖畔位置)

师:

对了!

【本环节很好的体现了中段识字教学要求,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当学生有障碍时,适时渗透识字方法。

如教学“卟”字时,学生出现错误,利用纠正的机会渗透“借助随文注音识字”;教学第二行生字时渗透“归类识字”,教学“擎”字时渗透“利用形声字的规律”了解字的意思,教学“湖畔”时渗透“结合课文的插图、上下文和具体的情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三、二吹麦哨,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1、默读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

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让学生抓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就是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要通过品词析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暗藏的规律,促进积累,培养语感,最终学会表情达意。

生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

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生:

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有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

看大屏幕,是这句吗?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

因为他写出了草地的柔软,像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

还有谁喜欢这句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

我和她一样喜欢这句。

师:

那你就读读这句。

生:

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

还有谁喜欢?

生:

因为这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柔软而有弹性”。

师:

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此句优美在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草地的特点,乡村孩子们在草地上可以尽情玩耍,获得快乐。

“简直”一词明确地告诉读者这种比喻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天然的运动场”则点明了这是乡村所独有,是乡村孩子唾手可玩的运动乐园。

对于这个句子的赏析应当说还不够到位。

因为如此硬读,学生是读不出草地柔软、有弹性的滋味的。

教师如能抓住“体育馆的垫子”“草地”两相对比,体育场的垫子是用很厚的海绵制成的,人躺上去是很惬意的,而这里的草地比它还要强,可见此处的草地有多柔软。

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还可以进行仿写,如比沙发还要强,比席梦思还要强……,在仿写中学习利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表达才是学语文的本质。

师:

请你说说你喜欢哪句?

生:

读句子“男孩子在铺满青草的土坡上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生:

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在草坡上玩着这些游戏心里很高兴、很快乐。

师:

你们高兴,老师可要担心了,你们在草地上摔着,不疼吗?

生:

不疼

师:

为什么?

生:

很快乐。

师:

在这儿翻跟头,全身不疼吗?

为什么?

生:

很快乐。

(众笑)

师:

竖蜻蜓时那草扎手吗?

生:

因为在草坡上……

师:

在草坡上怎样啊?

生:

很柔软

师:

读出柔软而有弹性

生读

师:

孩子们在草地上翻着跟头、竖着蜻蜓、摔着跤都不感觉疼,那都是因为——

生:

(读)草地柔软而有弹性……运动场

师:

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收获着快乐,就让我们端起书来,把第5段的两句话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5段后两句话

师:

孩子们,这“简直”谁能来换个词。

生:

就是。

师:

带进句子中去读。

生读

师:

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

在这柔然而有弹性的草地上,在这天然的运动场上,你还想玩什么?

生:

放风筝

生:

拔河比赛

生:

丢手绢

生:

跳皮筋,跳绳

生:

老鹰抓小鸡,踢足球,打羽毛球

师:

你们看到了一群怎样的的孩子?

生:

快乐的孩子

师:

有了这份快乐,所以什么声音出来了?

听——

生:

呜卟,呜卟……

师:

呜卟,呜卟……

……

师:

这声音是这样——

生:

动听,悦耳……

师:

我想听用书上的两个词来说——

生:

欢快、柔美(师板书)

4、赏析句子:

剥开叶片…………从舌尖直沁肺腑

(播放视频课件)

师:

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师配乐朗读第六段

师:

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

师:

你尝过吗?

生:

没有

师:

跟老师一样,都没尝过,是从这字里行间里感觉出来的,让我们就把这茅茅针含在嘴里,把这段话练练,感觉这份甘甜与清凉。

生练读

指名读

师:

(读)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

生:

(读)嚼嚼

师:

慢点……,回味一下,再嚼嚼

师:

吮吮……

师:

一嚼哇,满嘴都是汁水,赶快吮吮

师:

再读吮吮

师:

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从舌尖直沁肺腑。

听出来了,这份甘甜清凉就在嘴里荡漾。

我们一起也来尝尝吧。

生:

(齐读)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

师:

再嚼嚼,再吮吮,一股什么味道,从哪儿直沁肺腑?

生:

(齐读)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心脾。

师:

真——

生:

甜呐

师:

从嘴里一直甜到——

生:

心里

【教师营造情境,细腻引导,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四、三吹麦哨,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

师: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由得又拿出了麦哨轻轻地吹了起来。

师:

呜卟,呜卟……

生:

呜卟,呜卟……

……

(老师板书音符)

师:

这哨声就这样带着甘甜与清凉,伴着欢快与柔美回荡在草地上空,孩子们做起来了,站起来了,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

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生:

第4段

师:

那我们就走进这段,看看是哪些色彩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可以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

生圈画

师:

谁来说说?

生:

有金黄、黑白、雪白、浅黄

师:

这么多的色彩,田野不就是一幅——

生:

美丽的画

师:

还可以说是一幅——

生:

五彩斑斓的画

生:

五彩缤纷的画

……

(出示课件)

师:

把刚才说的选一个词送进去,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用我们的朗读来感受这田野的美吧。

2、读句子

生:

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

是“结出”(结读第二声)?

还是读“结出”(“结”读第一声)?

生犹豫

师:

“结出”的“结”读第一声。

“结果”的“结”在这里读第二声

生再读

师:

大家注意了,这句话由三个部分组成,并列关系,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

排比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田野的美。

师:

老师把这排比句换了一种书写方式,瞧,它就成了一首小诗,我们就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感受它的美吧。

【化文为诗,设计独具匠心,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田野风光,师生在合作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田野如诗如画。

如果能让学生续上几句同样的排比句则更给力。

同桌两人一人一行练练。

师:

老师发现这一桌读得非常认真,那我们来欣赏一下

同一桌孩子朗读

师:

老师纠正一下,“似的”,似读shi,翘舍

同一桌孩子再朗读

师:

非常棒,进步了

师:

老师跟你们合作一次好吗?

你们读第一行,我读第二行,不过请大家把手准备好,我读时请和我一起做动作。

生:

(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师:

(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生:

(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师:

(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生:

(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师:

(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

我们交换着读好吗?

生:

好!

师:

(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生:

(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师:

(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生:

(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师:

(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生:

(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

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

美丽!

师:

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

漂亮!

师:

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

五彩缤纷!

师:

这田野好美呀,看着这田野我们的心——

生:

高兴、快乐

师:

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感受这美丽的田野。

生起立齐读

五、四吹麦哨,回归自然

师:

这美丽又为孩子增添了一份快乐。

听,那麦哨声又响起来了,

师:

呜卟,呜卟……

生:

呜卟,呜卟……

师:

呜卟,呜卟……

生:

呜卟,呜卟……

……

(师生呼应吹麦哨。

师声音越来越小,师板书五线谱)

师:

亲爱的孩子们,听到了吗?

这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

下课!

【整堂课由哨声起,又在哨声中悄然而止,首尾呼应。

不绝于耳的哨声仿佛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这哨声包含着孩子们的笑声,包含着对无拘无束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