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35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docx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本章学习目标

1.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策略

2.了解语言与非言语交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掌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本章概述

无论在何种交际中,我们其实都在经历着人类所创造的诸多奇迹中的一种——语言。

所有的人都拥有一种特殊的又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运用并解释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个部分,以至于我们几乎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将如何生活。

你是否曾经考虑过,如果你不能使用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话,你将怎么办?

你会说,我可以向聋哑人那样使用手语。

的确,非言语交际也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在交际中甚至起到比语言还要重要的作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策略,阐述语言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内容、它们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查问卷

为了初步了解你跨文化交际意识及移情能力,请填写下面的调查问卷。

Theimpactofworldviewandacceptanceofculturaldiversity

1.Peoplehavedifferentworldviews(世界观).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2.Perception(认知)isinfluencedbyculture.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3.Therecanbedifferentmeaningforon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4.Itisthosedifferentmeaningscausemisunderstandingsaswellasproblems.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5.Negotiationofmeaningsisimportant.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6.Al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snotproblematic(有问题的).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7.Intoday’sworkinglifetolerance(宽容)ofdifferenceisrequired.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8.Becauseoftheglobalization,interculturalcompetenceismoreandmoreimportant.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9.Oneofthemainobjectivesoftrainingistodevelopamultipleworldview.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10.Itisimportanttobeabletotoleratedifferenceswithoutexcessiveanxietyandstress.

A.AgreeB.DisagreeC.Cannotsay

通过第一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概述,我们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能力,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情感方面,无论是交际动机还是交际态度,也需要认知或知识来促进,这两方面的能力最终要靠行为技巧来体现。

跨文化交际学界的著名学者Samovar与Porter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建议:

一、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雕刻在阿波罗神庙廊柱上的古希腊格言,据传出自苏格拉底。

交际包括10个构成因素,发出信息的信息源倾向于交际对象的反应和信息,而忽视自身的认知风格、情感态度等因素。

认识自我要求个体了解自身的文化、个人态度和交际风格。

1.了解自身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行为指南,人们倾向于用自己本民族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衡量他人的行为,因此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及其优点和缺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中的狭隘倾向,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

处事态度往往决定交际质量,人们在与他人沟通之前,往往会有一种由预先印象或定势带来的情感态度。

这些交际前态度给交际者戴上有色眼镜,不能如实描述看到的客观现象,产生误解。

如果交际者能够事先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先入为主的消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交际的影响。

3.了解自己的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指交际者在交际中喜欢哪类话题,喜欢何种交际形式,如:

仪式化的形式、巧妙对答的形式、辩论形式等,交际者希望交际对象参与的程度,交际者喜欢的交际渠道,如:

言语、非言语等,以及交际者赋予信息的实际内容和情感内容的多少等。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了解对方的交际风格却很少注意自己的交际风格。

如果在交往中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开放型的人,而你的交际对象却感觉你是内向型的交际风格,那么出现交际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了解自己的交际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等交际行为的有效方法。

人们一般不会在交际中询问交际对象自己的交际风格是怎样的,或者要求对方做出评价。

交际者可以根据交际对象的反应来判断、总结自己的交际风格。

提高交际能力要求交际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交际风格,发扬好的方面,改正或避免失败的交际策略,克服自身的缺点。

以上四点是提高交际者自我意识的方法,认识自己不是让自己成为交际的中心,而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认识自己对于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交际风格。

坦诚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不容易,但是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帮助。

二、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

Samovar认为时间观念、物理环境因素和习俗是影响交际的重要环境因素。

1.时间概念

交际能力较强的交际者知道时间概念的重要性,知道在何时谈论某一话题。

单一时间取向文化,如:

美国人做事讲究效率,谈判或者交际风格较为直接,要求严格遵守约会时间,迟到一方要向他人表示歉意。

在多向时间取向文化中,人们不严格遵守约会时间,在约会之前应该向主人确认一下时间安排。

墨西哥人的商务合同可以在两到三小时的午餐休息时间内签署,并且在会议快结束时才开始谈生意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了解交际者前往的文化的时间概念可以帮助提高交际效率和效果。

2.物理环境

文化定义交际,不同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规则大相径庭。

在美国,商务谈判通常安排在会议室中,谈判双方面对面坐着,气氛比较紧张。

阿拉伯人倾向于避免这种正面的冲突,他们喜欢圆桌会议,或者干脆席地而坐。

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语可以帮助交际者预测目的文化中自己所处环境的交际要求,从而使举止更加得体。

3.习俗

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适应当地文化的习俗和传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种文化中的简单习俗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都会很难把握,例如:

在日本人家里做客,你会发现没有沙发或者椅子,你不知该站着还是坐在地板上。

在韩国,人们不睡床,而是睡在地板上。

在出国之前,了解一些当地习俗的基本常识能够帮助你更快地适应陌生环境。

三、掌握语言信息系统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熟练使用对方文化的语言是体会该文化的途径,学习该文化的工具,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当然,语言就其种类而言,我们不可能全都学会。

我们的建议是学习你要前往地的语言,或者当前世界上通用的语言。

在大多数国家,英语都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的外国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数较多。

英语也是国际会议、商务往来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

因此,如果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出国的人可以选择学习英语。

英语的普及意味着说英语的人不一定以英语为母语,所以只学习英国或者美国文化是不够的,要学习一些泛文化的知识。

1.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承载文化信息,反映文化传统,习语和谚语就是这样。

据估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经常使用的习语超过一万五千多条,英语习语的特点是字面意思不是习语本身的意思,了解习语的文化含义才可能理解并正确使用习语。

交际者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是影响其用词及其词义的因素,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者要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时留意这一点。

语言学家从语言本质的角度论述语言的功能。

语言作为一种人们共享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成份,所以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1)语言影响文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过世后,一些语言学家为概括其相关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命题。

该假说包括两个基本观点:

Ø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或观点。

例如:

爱斯基摩语言中有很多表示“雪”的词汇,根据语言决定论的观点,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认知与其他民族不同。

Ø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换言之,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该假说的弱式表述或观点是:

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激烈的争辩。

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意味着说话者感知的世界也同样存在差别。

随着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发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新的理论推翻,关于“雪”的著名例证也被相关研究推翻,但是仍然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2)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是一种符号,通过记录、表达人们的认识、思维、交际,参与文化的形成。

《圣经》中亚当接受神的旨意为万物命名,以语言符号把物质世界引入人类的文化体系。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还是文化的创造者,例如: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艺术是文化的重要构成成份之一。

Ø语言反映生存环境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

正如爱斯基摩语中有数量众多的关于雪的词汇一样,山地文化或畜牧文化中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物质文明在其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英语习语和谚语中有大量有关海洋的表达,体现了英国海洋文明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表2-2有关海洋的固定表达

词组

字面意

比喻意

poorfish

可怜的鱼

可怜虫

withflyingcolors

打胜仗的战船归来时彩旗高挂

成功地,凯旋地

takethewindoutofsomeone’ssail

船在航行中抢其它船的风路

先发制人,占上风

anyportinastorm

船遇上风暴时只要有个港口,不管好坏,能避开危险就行

危急时任何可解脱的办法

seehowthelandlies

看清海岸或河岸的走势后才确定航线

摸清情况,查明底细

Ø语言反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创造、共同遵守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民间的风俗和习俗包括社会礼仪、习惯、生活方式、婚姻传统、信仰、迷信等。

汉语中“礼尚往来”、“先来后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表现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

英语习语“letone’shairdown”意思是放松,来自于英国早期的习俗:

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头发都得往上梳理整齐,只有单独一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所以“把头发放下来”意思是放松一下。

中世纪英国生活习俗中习惯把盐罐子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贵宾一般坐在盐罐子的上首,一般客人或随从坐在下首,因此“abovethesalt”意思是“处于受尊敬的地位”,而“belowthesalt”意思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Ø语言反映宗教文化

宗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核,不同语言能够表现所在文化的宗教观念。

中国文化中佛教是主要宗教,汉语中与佛相关的表达很多,如: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佛口蛇心等;来自佛教的词语,如慧根、慧眼、慧心等。

英语中很多表达方式则体现了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如:

表4-1英语中有关宗教的表达

词组

意义

隐含意

forGod’ssake

看在上帝的份上!

天哪!

求求你!

sohelpmeGod

我答应,我发誓

强调是说真话

byGod

天啊!

上帝啊!

表示惊奇、不相信、烦恼等

pleaseGod

但愿

强调对未来的希望

GoodGod

天哪!

哎呀!

增强惊奇、烦恼或乐趣的语气

上面的习语反映出英美文化中,人们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并且主宰人类命运的宗教信仰。

Ø语言反映民族心理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心理,如:

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文明,封建主义结构重视亲属关系,亲属的称谓细致严格。

汉语中“嫂子”译成英文是“sister-in-law”,但是这两个词的词意不完全对等。

“嫂子”指哥哥的妻子,“sister-in-law”表示兄或弟的妻子。

从形态特征来看,“嫂”的字源为“叟”,意思是长者,《仪礼·丧服》中释义为:

“嫂者,尊严之称。

嫂犹叟也。

叟老人称也”,可见“嫂”字体现了中国人家庭伦理观中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等级制度。

英语中的“sister-in-law”意思是“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姐妹”,体现了英语文化从法律角度看待婚姻亲属关系的民族心理。

词汇中褒义词汇和贬义词汇也反映了该文化的民族心理。

游牧和狩猎是西方原始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古希腊神话中有狩猎女神和牧神。

狗是狩猎女神的好伙伴,在很多关于狩猎女神的画像中都有猎狗相伴。

对于放牧来讲,狗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古罗马节日牧神节(2月15日),牧神祭司宰杀羊和一只狗作为贡献给牧神的礼物,羊是放牧的对象,狗是牧神的助手。

狗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类的挚友,西方人不仅有养狗的习惯,而且不吃狗肉。

英语中有很多用狗来描述人们日常行为的词,例如:

worklikeadog(拼命工作);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

中国是农业文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狗的需求不强烈,有关狗的表达贬义很多,如:

鸡鸣狗盗、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等;相比之下,牛是耕种的好帮手,关于牛的表达有很多赞誉之词,如:

俯首甘为孺子牛、黄牛精神等。

可见,从言语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好恶和传统,语言反映民族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组成要素,语言记载文化、传承文化、反映文化。

有一些民族在发展和与外族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即使该文化用其他语言记录下来,得以传承,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也会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流失。

反之,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含义,文化的动态特征导致语法和词汇意义的变化。

例如:

古代汉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定语后置现象和状语前置现象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标准普通话等运动使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使很多词汇的意义发生巨大变化。

例如:

“小姐”一词,原是对古代贵族家庭中的女儿的尊称,后泛化为对女子的尊称,但是由于词意下降(贬义化),现在对女子多敬称为“女士”。

英语中描写新文化现象、文化潮流、时代特征的词汇也很多,如:

hippy嬉皮士,yuppie雅皮士,Watergate,水门事件,后泛指政治丑闻。

文化创造了这些词汇,同时这些词记录了文化,并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

2.文化视野下的翻译难题

翻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过程。

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所应达到的效果诸说纷纭:

翻译是要达到目的语与原语言完全对应,还是要使两种文本对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

鉴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语码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对等的现象,使语码转化变得更加困难。

(1)词汇不对等

柏拉图认为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命名”的关系,即为事物贴上意义标签。

我们不关注这种说法本身的优劣之处,语言确实为我们周围的事物命名,这就有可能产生词汇缺失现象,即A文化中有的东西B文化中没有。

例如:

中国文化中臆造出的动物“麒麟”,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英语中的unicorn翻译成汉语的“独角兽”时也失去了原有的所指意义。

词汇缺失现象不仅限于名词,其他词类,例如形容词也存在这种现象。

英汉中表示颜色的词,如表4-2所示,汉语中的“青”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汇。

表4-2英、汉中表示光谱颜色的词

英语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汉语

绿

汉语中亲戚关系的表述比较清晰,叔叔、婶婶、伯父、伯母、堂兄、表兄等等,血缘关系的远近、辈份大小在称呼上都能得到体现。

《红楼梦》中亲戚之间的称谓能够表明复杂的人物关系,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

然而,英语中的亲戚称谓与汉语不能一一对应,使译者感到十分为难,译文读者也很难体会到原著中复杂的封建宗亲体系中的明争暗斗。

词汇不对等现象还体现在所指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的词汇中,如:

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

汉语中的植物,如:

牡丹、梅花、竹子等都具有隐喻意义,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和竹子象征高尚的品格;而在英语中peony,plumblossom,bamboo则没有隐喻意义。

(2)习语不对等

语言中的习语、成语、谚语都是文化信息含量很高的语言单位,体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特征,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翻译中,鉴于习语的文化不对等现象,不能够直译原语言,否则达不到原文的表述目的。

例如:

英语习语“theoldmankickedthebucket”,意思是“老头死了”,如果不懂其文化隐喻意义,只能翻译成“老头踢了桶”。

英语习语“one’spoundofflesh”来自《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友人向高利贷夏洛克借钱。

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就要割下一磅肉还给夏洛克,这句成语比喻“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某人的一磅肉”,既骇人听闻,又不能表达出应有的意思。

(3)经验不对等

如果A语言所表达的经验在B语言的文化中不存在,那么很难用B语言描述这种经验。

虽然人类的生物属性一致,认知世界的方式相同,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经历的历史历程各不相同,人们获得的经验知识差别很大。

身处寒冷气候条件中的民族对于冰雪司空见惯,词汇中描绘寒冷、寒风、冰、雪的词汇很多;而气候温暖的文化中这类词汇就相对较少。

(4)观念不对等

语言中除了有描述具体事物的词汇外,还有描述抽象意义和概念的词汇。

一些抽象词汇A语言和B语言中都存在,但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

humanrights,人权,美国人认为,人权主要指《人权法案》中提到的“言论自由的权力、公正审判的权力”等;而有些文化中人权指住房权和平等的医疗权力等。

美国文化中“腐败”是受道德谴责的犯罪;而有些文化中“腐败”的含意虽然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是人们不是在道德层面上谴责这种行为,而是从干扰政府正常行使职能的角度谴责这种行为。

因此,同样的词在不同文化中,读者或听众的感受不一样。

四、非言语交际系统

人们在交际时除使用言语符号外,还伴随大量的非言语交际符号。

非言语交际符号,如:

目光、体态、味道等在不同文化中意义不同,误用或误解非言语交际符号的意思会引起误会和矛盾。

跨文化交际者应该掌握目标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符号的含义,并练习正确使用和解读非言语符号的意义。

1.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的交际”。

(Malandroetal,1989:

5)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andSaine,1978)或“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etal,1981)。

2.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交际有一系列的功能,可以单独发生作用,也可以与语言信息配合作用来澄清语义。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补充或完成信息

非言语暗示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冗余物来加强语言信息。

比如,一个女人对她的未婚夫说“我爱你”并给她一个深深的吻。

比如,朋友之间说“见到你真高兴”,然后打招呼。

比如,老师问你:

“你完成作业了吗?

”你回答:

“当然完成了!

”然后用手做出一个OK的手势。

当非言语信息和语言信息能互相补充完成的时候,信息的内容就得到加强了。

(2)否定信息

非言语的暗示同样也可以反对或否定语言信息。

比如,一个男人一边对他的爱人说“我希望我们俩之间能互相留有一定的空间”,却一边靠得更近。

这样,语言的信息就被他的非语言暗示所彻底否定了。

这种交流也代表了双重含义——说明非言语的线索和语言正在互相矛盾中,有时非言语信息通常会是更为准确的意义的表现。

(3)替代信息

非言语的暗示可以替代语言信息。

比如,用手指着一个人意味着要选出某个人。

再比如,OK的手势则让大家都知道你很好。

耸肩能让别人知道你对那件事情并不感兴趣。

把手指放到唇边则暗示你希望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停止说话。

在上述每种情况里,话都不用说,信息就传递出去了。

(4)强调信息

非言语暗示还可以用来加强语言信息。

比如,在演讲过程中放慢速度强调某处意思很重要,或是强调关键词。

比如,一边笑着一边说:

“很高兴见到你。

”这些都是非言语暗示在加强或强调发出的语言信息。

(5)调节信息

非言语暗示还能帮助调节人际交流时产生的来往信息流。

我们能通过非言语暗示来调整对话的节奏。

通过眼神的交流,通过姿势、手势以及声音,我们可以表示我们已经结束讲话了或是暗示谁该下一个讲话。

非言语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掌控交流的进程。

它们能为语言交流提供信号。

3.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

当我们用语言来传递精确的信息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用非言语的线索来传递表达关系的信息,包括我们对他人是何种感觉,我们对权力、地位和欺骗是何种态度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交际并提高交际技巧,更精确地发送和接收信息,我们就要了解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

(1)举止神态学

举止神态学(kinesics)——通常被称为身体动作或身体语言——最典型的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姿势。

因此,手的动作、一个令人吃惊的瞪眼、低垂的肩膀、假装的微笑以及猛地一仰头等等都是举止神态学的内容。

Ø面部表情

面部是我们传递感情的主渠道,也是我们分析他人感情的主渠道。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感人至深的摄影作品或是电影电视导演喜欢使用特写镜头的缘故。

面部表情是交际过程中加强或削弱谈话内容的基础,也是对外传播内心感觉和感情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交际中人们的目光交流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一般,英语国家的人们比中国人的目光交流时间更长而且更为频繁。

他们在讲话时会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对对方谈论话题的关注,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不可信赖。

而在中国、日本和泰国等国家,人们会尽量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愤怒时才直视对方的眼睛。

通常交谈中人们看对方的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