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54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医骨伤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笔记.docx

《中医骨伤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骨伤笔记.docx

中医骨伤笔记

Ch.1总论

范围︰骨伤︰骨折、脱位

骨病︰骨关节各种病变ex.骨肿瘤、骨坏死等

筋伤︰急性和慢性软组织损伤

内伤︰头部内伤,胸部内伤等

中医骨伤科特点︰简、便、廉、验

中医正骨疗法于2006年6月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代︰治病---石针、骨针

---人工酿酒对治疗创伤疾病

商代︰「刀」作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

晋?

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皮固定骨折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分层缝合,正确包扎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法︰补骨髓,长肌肉,坚筋骨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一部骨伤科专著

▲治疗五大原则︰清创缝合、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

▲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明?

薛己撰(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

清?

吴谦(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治伤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

▲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治疗骨折四大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Ch.3临床诊查

诊断注意︰注意全面观察,分析病位所在

注意不要受光线影响

注意化妆假象影响

注意关键体征

1.望步态︰

a.抗痛性步态︰当一侧下肢疼痛,步态逐渐不稳,迅速转为健侧承重,多发于骨折、脱位、筋伤、感染。

b.短肢性步态︰患侧下肢短缩超过1cm,骨盆即不平,躯干亦发生倾斜,多发于骨折、脱位、肢体短缩。

c.剪刀步态︰见于大脑性痉挛性瘫痪,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前进。

d.摇摆步态︰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肾中肌痲痹,患侧负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双侧肾中肌麻痹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e.跳跃步态︰见于高弓足。

f.股四头肌瘫痪步态︰患者走时用手压住患侧大腿前下方,以稳定膝关节,临床见于股四头肌麻痹。

2.望局部︰

人体的神、色、形态、舌脉等借以推断体内病情变化。

肢体功能分为主动、被动运动。

肩关节正常活动︰

屈︰屈肌作用引起的关节运动

伸︰伸肌作用引起的关节运动

旋︰肢体沿自身轴线运动、分内、外旋

收︰肢体向躯干中线移动

展︰肢体远离躯干中线移动

偏︰骨折后断端移向一侧

翻︰肢体在关节外发生生理角度偏移分为内、外翻

3.运动时随意性和协调性—

痉挛︰因肌张力升高,肌肉剧烈的不随意收缩,提示中枢神

经病损和局部肌肉受伤,如破伤风、狂犬病、脑膜炎、脑外

抽搐︰一组肌群出现刻皮而重复的抽动,提示有精神因素

或脑器质性损伤

震颤︰肢体的一部份或全部不自主地节律性颤动,可分为

静止性和运动性,提示小脑和基底节病变,也可因严重神经

衰弱和奋兴性过高而出现。

4.瘫痪︰单瘫︰单个肢体瘫痪,常见于外周神经与肢体局部的损伤

偏瘫︰一侧肢体瘫痪,提示颅内神经损伤

交叉性瘫痪︰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瘫痪,提示中枢神经受伤

截瘫︰双下肢瘫痪,提示中枢神经受伤

四肢瘫︰全身性瘫痪,提示神经受损

闻诊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

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

听入臼声用于判断关节是否复位

屈拇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作伸屈手指的检查时可听到弹响声

听啼哭声用于辨别小儿伤员部位﹔小儿骨结核à小儿夜啼

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开放骨折合并气性坏疽时也可能出现皮下气肿。

气性坏疽︰皮肤多黑白色、表面触摸为皮球感、气味酸臭,难闻、肌肉灰褐色

血管搏动声︰肿块压迫动脉使血液产生涡流而发出血流杂音

问二便的次数、量和颜色,气味、排尿是否通畅

过去史︰对先天性斜颈,要了解有无难产或产伤史

多次发生骨折要防止骨质疏松和脆骨病

退行性膝关节炎多发于中老年妇女;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颈椎病、增生性脊柱炎多发于40岁以上

「蛙试实验」检查儿童是否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多发于女孩

搬运工易发生劳损性腰痛;伏案工作者多发于颈椎病和腰肌劳损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儿童

切伤—1.皮肤︰温度、弹性、软硬度、感觉

2.皮下感觉︰痛点、张力、肿块、摩擦感

骨与关节检查方法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相对长度︰跨关节的肢体长度

-绝对长度︰所测肢体的实际长度

周径︰应选择肌肉肿胀或萎缩,应在最明显的平面进行左右对比。

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

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二、肌力检查︰肌容量︰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

肌张力︰肌肉静息状态的表面力量。

肌力︰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肌力测定标准------分为6级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三、肌腱与韧带检查︰--肌腱︰正常无压痛,无肿块,摩擦感

--韧带︰松弛,挛缩,钙化,断裂

四、滑囊检查︰有无压痛积液,肩周滑囊为人体最大滑囊,人到50岁后因滑囊萎

缩、闭塞而患肩周炎。

五、血管检查︰搏动、循环情况、出血与否,是否静脉区张,血管杂音

Ch.4治疗方法

内治法

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初期治法︰1.攻下逐瘀法:

用于损伤后恶血留内的蓄血证。

腹部瘀血è大成散、鸡鸣散

胸部瘀血è血府逐瘀汤

2.活血通络法︰用于伤后气滞血瘀无里实热证

活血袪瘀è桃红四物汤

行气活血è复元通气散

3.解毒消肿法︰用于损伤后或血源性感染

清热解毒è五味清毒饮

凉血解毒è凉血地黄汤

4.开窍活血法︰用于脑外伤及脊髓损伤

活血通窍è通窍活血汤

通窍逐风è虎穴散

中期治法(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1.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

2.接骨续筋法︰壮筋养血汤

晚期治法(损伤日久,正气必虚)

1.补气养血法︰八珍汤

2.补益肝肾法︰左归丸,右归丸

3.补养脾胃法︰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朮散

4.温经活络法︰用于损伤后期,瘀血未尽,风寒湿邪入络

温经固本è独活寄生汤

温经通痹è麻辛乌附桂姜草汤(经验方)

5.补托消毒法︰用于骨关节感染后期正虚邪实之证

温阳托毒è神功内托散

补气托毒è托里消毒饮

▲激素、抗生素伤阳气

外治法

a.敷贴药---1)药膏

消瘀退肿止痛类----消肿散,活血散

温经通络类----温经散寒除湿è温经通络药膏

清热解毒类----清热消肿止痛è金黄膏

2)膏药

麝香壮骨膏,海马舒活膏,伤湿止痛膏,狗皮膏

3)药散

止血收口类è桃花散,云南白药

袪腐拔毒类è红升丹,三仙丹,七星丹

生肌长肉类è敛肌散,生肌散

b.搽擦药è酒剂----寻痛酒,麝香舒活灵,正骨水

七星丹︰朱砂,煅石膏,银珠,寒水石,硼砂,轻粉,冰片è普通化脓伤口

三仙丹︰水银,火硝,石矾è干烧è留在锅底为白降丹è牛皮癣,骨膸炎

留在碗盖为红升丹è骨髓炎

▲小针刀疗法︰腱鞘炎及肌腱炎,但对椎间盘效果不明显

▲封闭疗法︰网球肘,腱鞘炎

▲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

中医骨伤手法—

1)手摸心会︰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2)拔伸牵引︰欲合光离,离而复合

3)旋转回环︰旋转是矫正折断端的旋转移位﹔

回环是矫正骨折端的背向移位

4)端挤提按︰端挤用于矫正左右方向的侧方移位

提按用于矫正前后方向的侧方移位

5)成角反折︰用于重叠或成角移位。

先矫正重叠,再反折(先加大成角,再反折复位)

6)挤压分骨︰用于并列两骨骨折及多骨块的相互靠拢的分开手法

7)屈伸对位︰用于干骨后端骨折或关节内骨折近关节内骨折

8)摇摆触碰:

了解骨折的复位情况,使骨折端更紧密吻合

9)杠杆作用

常用推拿手法︰舒筋手法à推,拿,按,摩,揉,擦,滚,搓,理,分,点,弹,拍

理筋手法à摇,扳,抖

轻手法à镇静抑制作用

重手法à兴奋作用

强手法à神经产生抑制作用

推拿︰用手(足)法或器械在人体表面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操作的治法

手法︰补法à轻柔的手法「缓摩为补,轻推、顺推皆为补」

泻法à手法力量稍重,频率由慢逐渐加快

筋伤推拿手法è治病原理︰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剥离黏连,整理关节

è基本要素︰力量的大小,方向,深浅度,作用面积、部位、时间、频率、手形

è手法分类︰舒筋手法︰力量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上﹔

运筋手法︰通过关节活动,间接作用产生效应

è手法运用原则︰辨证论治,辨筋施法,光舒后运,运后再舒,以痛为腧,循经取穴

推拿禁忌征︰恶性肿瘤,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孕妇及经期不宜推拿腰腹部

骨质疏松及血肿应慎用

局部化脓性疾病

现代医学认识︰

1)对皮肤作用︰防衰老、角化﹔调节皮肤腺体的分泌﹔改善皮肤营养

2)对肌肉作用︰改善肌群血液循环及肌肉营养﹔提高肌肉张力﹔消除肌肉疲劳

3)对韧带、肌腱作用︰增强关节韧带、肌腱的弹性和韧性﹔消除关节周围组织挛缩﹔

防止关节软骨老化﹔消除关节周围肿胀﹔

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和改善关节周围循环

4)对脏器功能影响︰改善吸呼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

5)对代谢影响︰增强机体代谢功能﹔调整内分泌功能eg调经壮阳

6)对神经系统作用︰由神经反射引起

7)对循环作用︰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而消肿﹔调节人体脉搏和血压﹔

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固定—维持损伤整复后的良好位置,防止骨折、脱位再移位,保证损伤组织正常愈合。

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以下标准︰1)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

2)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

3)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

4)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

固定理想要求︰取得骨折最大限度的稳定

允许肌肉最大范围的运动

便于调整与检查

副作用,小合并症少

为受损组织创造良好的修复条件

外固定è夹板固定(包括夹板,绷带,压垫,系带)

小夹板1)具弹性,韧性,可塑性,通透性

2)能调整的可塑性固定

3)局部固定不影响邻近关节活动

4)弹性固定,不影响循环及肌肉舒缩功能

5)应用不当,可发生移位

è石膏1)具韧性,可塑性,通透性

2)可塑性强,不便调整

3)超关节固定,限制邻近关节活动

4)无弹性固定,可造成压迫与循环障碍

5)不易发生移位

牵引疗法:

牵引作用︰1)克服肌肉收缩力

2)稳定骨折位置

3)矫正骨关节挛缩,减轻关节压力

4)防止病变扩散,手术后制动

5)预防病理性骨折及脱位

皮肤牵引à用于儿童下肢骨折及老年股骨颈、粗隆间及股骨干骨折

à注意事项︰牵引后经常检查,防止牵引脱落;超过3周须更换;胶布过敏者禁用

à小儿固定时需双下肢同时固定

骨牵引à适应证︰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脱位﹔颈椎骨折与脱位。

à注意︰牵引与关节面平行与骨干纵轴垂直

保护针孔,防止感染﹔

保持牵引力线正常,防止成角﹔

防止过牵,以免造成断端分离﹔

进针点与出针点要准确,防止伤及神经血管

布托牵引à1)颌枕带牵引,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

2)骨盆悬吊牵引,用于耻骨联合分离,骨盆环骨折分离

3)袜套牵引,用于三踝骨折

4)腰椎牵引,用于腰椎病

练功--功能锻练,古称导引

目的︰1)恢复伤后肢体生理功能活动

2)上肢︰恢复各关节活动灵活性

3)下肢︰恢复负重及行走功能活动

练功疗法作用à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促进血液循环

à增强骨折端生理功能,促进愈合

à避免关节黏连、强直

à防止废用性筋肉萎缩和脱钙

à促进功能恢复,增强肌力与肌张力

练功要求︰1)应注意断端的稳定性

早期损伤应限制某些活动,如︰

锁骨骨折前屈运动,上臂骨折收展运动,尺桡骨骨折旋转运动,

脊柱压缩骨折前屈运动,股骨上端骨折的屈曲、旋转运动,

股骨下端骨折伸膝运动,跟腱断裂的踝背伸活动,

内翻型踝部扭伤的内翻活动

练功原则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è以健肢带动患肢

è循序渐进,由轻至重,由远至近

è无痛原则︰以不引起局部剧裂疼痛为度

è尽早在医师指导下练功(5-7天后开始)

 

Ch.5急救创伤

挤压综合征—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的肢体肿胀、

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

病理变化︰

肌肉损害à肌肉缺血坏死à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à坏死组织毒素à通过体循肾坏死à急性肾功衰

肾功能障碍︰--肌肉缺血坏死,肾血流量减少,使肾脏微血管发生强而持久的痉挛收缩,致肾小管缺

血甚至坏死。

--肌肉坏死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物质,沉积于肾小管,加重对肾脏腑的损害,导致急性

肾功衰

诊断要点︰à外伤史(挤压史)

à皮肤有压痕,受压处及周围皮肤有水泡

à伤肢肌肉与神经功能障碍,如主动与被动活动及牵拉时出现疼痛

à全身表现有︰1.休克︰少数患者早期少尿、无尿、血尿

2.肌红蛋白血症与肌红蛋白尿

3.高钾血症

4.酸中毒及氮质血症

治疗----中西医结合

----现场急救处理︰伤肢制动,避免造成再损伤﹔

伤肢用凉水降温或裸露在凉爽的空气中﹔

不要抬高伤肢,不按摩,不热敷﹔

有开放性伤口和活动性出血者应止血包扎,避免使用加压包扎法和止血带。

防治措施︰1.凡疑有挤压综合征的患者均可给予咸性饮料或静注5%NaHCO3

2.抢救休克,恢复血容量

3.利尿20%甘露醇250ml

4.解除肾血管痉挛(可与甘露醇输入同步,用普鲁卡因1-3g加入10%葡萄静滴)

5.筋膜切开减压

 

Ch.6骨折

骨折--骨(骨小梁)的完整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一.病因外因︰1)直接暴力︰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2)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

3)筋肉牵引︰多发生在肌肉起止点,以撕裂性骨折多发

4)疲劳骨折︰长时间从事单一活动所形成的致伤力eg行骨折、风镐者骨折。

二.内因︰1)年龄

2)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è幼儿骨膜较厚,骨有机质较多,易发生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骨骺分离等,好发于尺桡骨、肱骨髁上等。

è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好发于桡骨远程,肱骨外科颈、股骨粗隆间、股骨颈、椎体

è在骨质的疏松部位和致密部位交接处易发生骨折,eg肱骨

外科颈、股骨粗隆间

è骨的移行部位易骨折

è骨骼薄弱位易骨折(肱骨踝上骨折)

骨骼病变

三.骨折移位︰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2)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移向侧方

3)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4)分离移位︰两折折端互相分离

5)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à闭合骨折︰骨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à开放骨折︰有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à不完全骨折︰骨小梁的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者。

à完全骨折︰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者。

根据骨折部位︰1)骨干骨折︰指长骨骨干骨折。

骨干由密质骨组成,对位对线要求较高。

2)骨端骨折︰长骨两端2-3cm处,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所发生的骨折,此类可发生嵌插、压缩等。

3)关节骨折︰凡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的骨折。

常有分离、塌陷、翻转等移位,易造成关节不平。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

1)横断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2)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

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

3)嵌插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

4)裂缝骨折︰或称骨裂,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

5)骨骺骨折︰发生在骨骺板部位,使骨骺与骨干分离,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à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à新鲜骨折︰小童为2周,成人为3周

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à外伤骨折︰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

病理骨折︰骨质原已有病变

诊查要点

1.受伤史

2.全身情况

3.局部情况:

一般情况︰①疼痛:

锐触痛、挤压冲击痛

②肿胀︰溢于皮下,即成瘀斑,严重肿胀时还可出现水泡,反应性水肿或内出血形成。

③活动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本杆和支柱入作用

2)骨折特征︰畸形,来自骨折后移位﹔

骨擦音︰由于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产

异常活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活动﹔

骨传导异常:

骨折后可减弱或消失﹔

纵向叩击痛︰叩击外伤远程出现传导痛﹔

环形压痛︰沿骨环周挤压出现的疼痛。

▲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这三种特征只要有一种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

▲生存链四个重要环节︰紧急电话,现场复苏术(人工呼吸、胸内按摩),心脏监护,ICU(呼吸机)

骨折的并发症:

1感染︰有化脓性,压氧性感染

2内脏损伤︰eg.气胸、血气胸、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

血胸处理︰胸九、十肋间隙穿刺放血

气胸不一定有血胸,但血胸一定有气胸

3重要血管损伤

4缺血性肌挛缩︰缺血à肌群坏死à神经麻痹à机化挛缩

5脊髓损伤

6周围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感觉障碍减退或消失

尺神经损伤︰爪形手﹔第4、5指屈伸不全﹔第4、5指不能外展和内收;第4、5指

不能夹紧纸片(夹纸试验+)﹔感觉障碍区

正中神经损伤(猿手):

第1、2指不能屈曲,第3指屈曲不全;姆指不能对掌、不能

掌侧运动;感觉障碍区

腓总神经损伤:

足下垂+感觉障碍区

7.脂肪栓塞预防︰

有创伤史或长骨骨折史患者应样细观察,对合并胸部外伤者,不宜24小时内行扩及髓内钉固术

积极有效的防治休克

保护肺、脑功能,合理用氧

低脂餐,控制食量,尽量减少血浆乳靡含量

骨折处理时,强调动作轻柔勿挤压包扎,不宜太紧,妥善稳固患肢,持续抬高

临床分型︰

暴发型︰损伤型,3小时内出现脑部症状,迅速昏迷

临床型︰典型脂肪栓塞综合症表现,伤后有1-3天潜伏期

亚临床型︰有部分症状,症状较轻微

脂肪栓塞综合症

以肺脑有脂栓,出血,水肿等三种病变为基础

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嗜睡,昏迷为特征的症候群

脂肪栓塞首发症状︰(严重的骨折并发症,治疗以注射丹参液和水蛭粉)

无脑外伤患者不明原因意识障碍、躁动、昏迷

无胸外伤患者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发绀、昏迷

无外伤出血患者,不明原因血红蛋白,白细胞比容进行性下降

耳根、耳后、颈根部、结膜、视网膜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

次发症状︰高热,脉搏加快,呼吸频率加快,有外伤史或手术史。

8坠积性肺炎(晚期并发症)

9褥疮(后期)-----可致局部循环障碍,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10尿路感染及结石(后期)

11损伤性骨化(后期)

12创伤性关节炎(后期)

13关节僵硬(后期)

14缺血性骨坏死︰病因à外伤激素酗酒

15迟发性畸形

骨折的愈合过程

-血肿机化期︰血肿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

-原始骨痂形成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

黏接产生生物电搭桥è骨内外膜化骨è骨内外骨痂(4-8周完成)

-坚骨壮筋期︰成骨细胞增生+破骨细胞清除è修复排列è断面封闭

骨痂逐渐被清除,骨髓腔重新沟通(骨性愈合标准)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只针对长骨干,不针对短骨或脊柱骨折),短骨和块骨骨折时,不会出现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2周骨折线模糊,观察的第一天即临床愈合日期。

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主因︰骨膜、断端血供(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和圆韧带的血管)、断端接触、软组织损伤程度、年龄、健康状况

次因︰感染、药物

应避免因素︰整复︰次数不宜过多,避免粗紧

固定︰应合理防止因剪刀回落、旋转影响

牵引︰避免过牵涉

练功︰避免影响断端稳定的活动

骨折的治疗︰

复位è应尽早修复最佳时间0.5-4小时内,无严重肿胀时(若错过整复时机,应待肿胀减轻后再整复,

时间为5-10天)(若有血管或神经受挤压时应立即修复﹔全身或局部情况不良时,延期修复)---

儿童10-14天,成人3-4周内为宜

复位标准︰

1)对位与对线

2)解剖复位︰对位、对线均达到或接近解剖位置者

3)功能复位︰骨折愈合后,不影响患者功能的复位

必考è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故必须完全复位。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

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大于10-15°)、成角(大于10°)而愈合。

短缩︰下肢超过1cm,上肢略多

骨折迟缓愈合︰

è超过正常临床愈合时间

è骨痂稀少

è叩触痛仍存在

è可有局部肿胀

骨折不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骨折清晰,假关节形成。

 

Ch.7脱位

功能单位︰上一个椎体与下一个椎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活动。

人体脊柱上有22个功能单位。

在脊柱手术上,只能固定一个椎体。

关节结构︰

关节软骨︰关节面大都为透明软骨,只有少数关节为致密纤维组织,软骨基质、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功能︰减少摩擦,缓冲撞击,增加关节灵活性。

关节囊︰为一结缔组织的膜性囊,附着于关面周缘的骨面。

作用︰滑膜è吸收热量,分泌滑液(若为滑膜炎,滑膜吸收热量少,关节红肿胀痛)

纤维层è保护关节腔,血供

关节腔︰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间所围成的潜在性腔隙,也称滑膜腔,内储适量滑液,正常时维持灵动性,若关节液增多则为积液。

作用︰密闭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穏定有很好的作用

关节内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

作用︰连接两骨,稳定和加固关节,血供。

关节内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骨关节面之间接(关节盘)

作用︰保护关节弹性行(保护脏器),保护关节面(减少磨损),稳定关节(填满关节空隙,使其紧密吻合)

关节︰骨与骨相连的部位,但亦有特殊,如肩胸关节(肩胛骨与胸壁)内有肩胛下肌相隔。

关节分类︰

1.根据活动度大小

a.活动关节(间接连接)︰活动度大,灵活,如肩关节

b.微动关节(连接过渡)︰仅有一定活动度,如骶髂、胸肋关节

c.不动关节(直接连接)︰有关节形成,无关节功能,如骶骨,颅缝,尾骨。

2.按关节运动形式分

a.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轴运动,如指间关节。

b.双轴关节︰可在两个轴上运动,如桡腕关节、拇掌指关节

c.多轴关节︰有三个以上运动轴,可作多方向运动。

如肩关节、髋关节。

d.联合关节︰两个关节面完全独立,但功能上必须同时运动。

如颞颌关节、椎间关节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组成关节的骨关节失去相互的正常对应关系),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