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术语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70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医名词术语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术语2.docx

《中医名词术语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术语2.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名词术语2.docx

中医名词术语2

中醫名詞術語

(二)

名詞術語(三)

胃陽

指胃的功能。

胃氣

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

胃氣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氣相配合。

《靈樞.五味篇》指出: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人以胃氣為本,意即消化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說明胃氣在人體的特殊重要性。

故在治病時,歷代醫家都重視要保護“胃氣”,所謂: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謂對腸胃機能衰弱的人在處方時要盡量避免用苦寒瀉下、有損於胃氣的藥物。

指脈的胃氣,脈以胃氣為本,正常人脈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稱之為有“胃氣”。

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

臨床上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現發熱、口乾、咽燥、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主受納

“受納”指接受和容納水穀。

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較大,有“水谷之海”之稱,受納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指胃能把飲食物消化成為食糜的過程。

胃主降濁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消化飲食主要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過程。

脾為陰土,胃為陽土。

胃燥脾濕相互協調,飲食乃能消化。

脾主升清,水穀之精微賴以上輸和生化;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步經過消化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濁,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

如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吐等症狀。

肺氣

指肺的功能活動,也包括呼吸的氣體。

肺陰

即充養肺臟的津液,或稱“肺津”。

肺陰為水穀之精氣所化生,與肺氣相互為用,為維持肺功能所必需。

臨床上的肺陰不足,往往見乾咳,舌苔薄白乾燥。

肺陰的進一步耗損可以呈現肺燥火盛的證候。

肺主氣

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貿。

所謂“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為肺所主,因為整個人體上下表裡之氣的為肺所主,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

「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主治節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相傅”是和所謂的“君主之官”--心相對而言。

“相傅”有輔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臟腑活動中心肺功能的協調是很重要的,是人體臟腑器官依著一定的規律活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治節”,即治理、調節,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機能必須相互協調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肺朝百脈

《素問.經脈別論》: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

」朝,朝向、會合的意思,指百脈會合於肺,即肺在呼吸過程中,全身血液均須流經肺經,肺臟,說明肺和百脈有密切的關係。

肺主肅降

“肅”有清肅之意。

“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宜清宜降。

由於肺居胸部以及肺在體內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氣、主治節、通調水道等),決定了肺氣必須在清肅下降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機能活動。

如肺氣失降,就會出現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肺主行水

人的水液代謝,不僅和脾的運化,腎的氣化有關,與肺氣的肅降也有密切關係。

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才能保證水液的運行並下達於膀胱,而使小便通利。

所以說“肺主行水”,“肺主通調水道”。

而另一方面又有“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

肺生皮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肺生皮毛。

」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氣所生養。

肺與體表皮毛相合(所謂“肺合皮毛”),這是一種臟器與組織相關的聯繫。

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調節呼吸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稱汗孔為“氣門”,認為有散氣的作用。

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氣”的作用)。

肺有敷布陽氣、外衛肌表的功能,所以又說“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

如肺氣虛,肌表不固,多有自汗;衛外之氣不足,肌表就易受風寒侵襲,甚至可以內合於肺,產生咳嗽等症。

肺為嬌臟

嬌臟,形容它是嬌嫩,容易受邪的臟器。

肺既惡熱,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與大氣直接接觸。

外邪侵犯人體,不論從口鼻吸入,還是由皮膚侵襲,都容易犯肺而致病。

即使是傷風感冒,也往往會有咳嗽,說明肺是一個嬌嫩的臟器,故名。

肺為華蓋

“華蓋”,本指帝王的車蓋或指畫上文彩的傘。

《靈樞.九針論》指出:

「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難經集注.三十二難》虞庶注:

「肺為華蓋,位亦居膈。

」因肺在體腔臟腑中位居最高,並有覆蓋和保護諸臟抵禦外邪的作用,故名。

肺藏魄

《素問.宣明五氣篇》:

「五臟所藏,....肺藏魄。

」“魄”屬於精神活動的一部份,《類經.臟象論》(卷三)指出:

「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

」說明人體一些知覺和動作是“魄”作用的結果。

參見“五臟所藏”條。

肺開竅於鼻

《素問.金匱真言論》:

「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靈樞.脈度篇》又指出: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所以說“開竅於鼻”鼻要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必須依賴肺氣和調,呼吸暢利。

如外感風寒襲肺,則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乾澀;邪熱壅肺,往往有氣喘鼻煽。

可見肺與鼻竅是息息相關的。

肺,其華在毛

《素問.六節臟象論》:

「肺者....其華在毛」“華”,有榮華外露的意思。

從毛髮的榮枯,可以推斷肺機能的盛衰,這是因為肺能“輸精於皮毛”。

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嚴重階段,往往有皮膚色夭、毛髮枯悴的症象,所以說“肺,其華在毛”。

肺惡寒

《素問.宣明五氣篇》:

「五臟所惡,....肺惡寒。

」肺主氣,外合皮毛。

寒邪既可直接侵襲肺部,而且寒邪易傷衛外之陽,寒邪侵襲肌表,又易內合於肺。

此外,脾胃虛寒,也會影響肺的清肅功能,產生種種病症。

故有“肺惡寒”之說。

肺主聲

聲音和肺氣的作用有關,故聽聲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個人的肺氣情況,肺氣足的人,聲音宏亮;肺氣虛的人,聲音低怯。

風寒外感,肺氣閉塞,引起聲盲嘶啞或失聲。

肺結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說話感到吃力,聲音嘶啞,這也顯示了聲音和肺氣之間的密切關係。

肺腎相生

肺屬金,腎屬水,又叫“金水相生”。

根據五行理論,肺金和腎水是母子關係。

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腎互相配合互相影響,這就叫“肺腎相生”。

在病理方面,肺氣虛損可以導致腎氣衰弱,這是“母病及子”相反,腎氣衰弱也可以導致肺虛,稱之為“子病累母”。

肺合大腸

指肺與大腸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

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裡(臟為陰屬裡,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肺與大腸相表裡”,是通過肺和大腸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

肺或大腸病症的治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裡”的關係互為影響。

如肺的肅降功能有助於大腸的傳導,大腸的傳導作用有助於肺的肅降。

又如痰壅氣喘,往往須參用瀉下法,才能使肺氣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療法,須參用開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藥川杏仁、瓜蔞等也有潤腸的作用。

這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大腸主傳導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從小腸消化吸收後傳送下來的化物吸收其中剩餘的水份和養料,變化為糞便,然後由膽門排出體外。

大腸既為傳送糟粕的通道,所以說它“主傳導”,為“傳導之官”。

如因種種原因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往往會產生泄瀉或便秘等症。

腎陽

又有“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稱。

腎陽寓於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人體熱能的源泉。

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後大之精),均需命門之火的溫養,才能發揮其滋養體內各部組織器官和繁殖後代的作用。

特別是後天脾胃之火須先天命門之火的溫養,才能更好地發揮消化運輸的作用。

腎陰

又有“元陰”、“真陰”、“腎水”、“真水”等名稱。

是與腎陽相對而言。

腎陰指本臟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如果腎陰不足,腎陽就會亢奮,出現“相火妄動”的病理現象。

腎藏精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

“腎藏精”的含義有二:

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並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是藏腎本臟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氣,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

它和人的生殖、生長、發育和衰老有關。

這一部份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均由腎主管。

腎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臟腑的精氣而儲藏起來,五臟的精氣充旺,腎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

“腎藏精“是腎的重要功能之一,《素問.六節臟象論》指出腎為“封藏之本”(“封藏”有閉藏、貯藏之義),主要就是體現腎的藏精作用。

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腎主骨

《素問.宣明五氣篇》:

「五臟所主,....腎主骨。

」“主”,有主持的意思。

“腎主骨”包含腎充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面的聯屬關係。

《素問。

六節臟象論方說:

「脊者....其充在骨。

」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

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依賴於骨髓的營養。

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所謂“腎充則髓實”。

而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牙齒和骨的營養來源相同,同樣也是腎臟的精氣所化生,故有“齒為骨之餘”之說。

腎主水

“腎為水臟”,它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腎對體內水液的瀦留,分佈與排泄,主要靠腎氣的“開”和“闔”(所謂腎主開闔”)。

“開”,主要是輸出和排泄水液;而“臼”,指瀦留一定量的水液在機體內。

“開”和“闔”取決於腎陰,腎陽功協調。

在正常情況下,由於人的腎陰、腎陽是相對平衡的,腎氣的開闔是協調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

如果腎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而發生水腫等病症。

腎主納氣

肺雖是主呼吸的,但腎有攝納肺氣(即“納氣”)作用。

在臨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特別是年老腎虛患者,多有納氣困難。

氣喘的特點是呼多吸少。

例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主要表現是吸氣困難,臨床上稱之為“腎不納氣”,需要用補腎納氣的方法來治療。

腎主生殖

因為腎為藏精之腑,對於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繁衍後代起重要的作用。

男女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氣(腎本臟的精氣)的充實。

古代早就認識到女子約14歲左右月經來潮,男子約16歲左右精氣充滿,並能排精,說明生殖機能開始成熟,男女殖機能成熟的情況下交合就能生育。

到了女子49歲,男子64歲左右,腎氣的衰微,不僅人顯得老了,隨著女子更年期經閉和男子精少體衰,生殖能力也逐步喪失。

因為精氣的生成,儲藏和排泄由腎主管,所以說“腎主生殖”。

腎主伎巧

《素問.靈蘭秘典論》: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作強”,“作”指動作或工作,“強”應作負荷能力來理解。

“作強”有耐重勞,動作輕勁有力的含義。

“伎巧”就是精巧靈敏。

腎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是和腎的藏精,主骨,生髓的作用分不開的。

凡腎氣充旺,精盈髓足者,不但精神健旺,精巧敏捷,而且筋骨強勁,動作有力。

反之,腎虧精虛髓少的人,往往腰酸骨弱,精神疲憊,頭昏健忘,動作疲懶遲緩。

腎主先天

這是從腎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重要性而言。

因為腎不僅有藏精,主骨,生髓、供給各部器官熱能等重要功能。

而且腎氣的盛衰,又直接和人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關。

前人把腎稱之為“先天”,或者叫“腎主先天”,“腎為先天之本”,說明腎為發育生殖之源。

故嬰兒出生以後發育方面的障礙,如“五遲”(站立,行走,長髮,生齒,說話都比正常嬰幼兒要晚得多)。

“五軟”(頭項,口,手,足,肌肉均痿軟無力)、“解顱“(頭縫裂開不合、前囪寬大)等症,都認為和腎虛,先天不足有關,而在治療方面往往以補腎為主。

腎藏志

《素問.調經論》:

「腎藏志」。

“志”古通“誌”,指記憶力,因腦和髓均為腎精所化,故腎虛患者,每多健忘。

一說“志”有專意而不移的意思。

參見“五腋所穢”條。

腎開竅於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腎“在竅為耳”,《靈樞.脈度篇》又指出: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耳為腎之官,腎精足則聽覺聰靈,腎精虛則兩耳失聰。

通過耳聽覺的變化,一般可以推斷腎氣的盛衰情況。

腎開竅於二陰

前陰指尿道(一說包括精竅),後陰指肛門,這主要是指腎和大小便的關係,因為腎主水,是管理水液代謝的,這一功能的產生,又和命門之火的氣化功能有關。

故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水液的分佈,排泄才能各走其道。

大小便之利與不利,與腎也有密切關係。

如腎水不足,可使大便乾燥秘結,或小便量少;命門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瀉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腎,其華在髮

《素問.六節臟象論》:

「腎者,....其華在髮。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

頭髮的營養雖然來源於血(所謂“髮為血之餘”),但頭髮的生機,根源於腎氣。

體內腎氣的外部表現可從毛髮上顯露出來,青壯年腎氣充盛的人,頭髮茂密光澤,年老體弱,腎氣虛弱的人,往往毛髮容易枯搞脫落。

腎惡燥

《素問.宣明五氣篇》:

「五臟所惡,....腎惡燥。

」因腎主骨,生髓,燥則陰精受傷,腎氣耗損,骨髓枯竭,津液消灼,故有“腎惡燥”之說。

腎主恐

心中畏堪不安為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腎“在志為恐”。

前人認為五臟的精氣相併於腎,如腎經經脈的脈氣不足,或腎水不足以及肝、心、胃的某些病症,均可能出現“恐”的證候。

主要的還是腎本身的因素,因為腎水充則肝血足而膽壯,腎水虛則肝血不足而膽弱易恐。

“恐則氣下”,恐的結果又能傷精傷腎,所以有“腎主恐”的說法。

參見“五志”條。

腎者胃之關

“關”,可以體會為水液出入的關口。

腎居下為“至陰之臟”,開竅於二陰,與膀胱相表裡。

腎主水,在人體水液中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通常情況下,水入於胃,由脾上輸於肺,肺氣肅降,水下流而歸於腎,這是水液由體外攝取以後在體內升降的大概過程。

如腎氣不化,往往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則中焦燥滿,影響水液代謝。

《素問.水熱穴論》說:

「腎者,胃之關也,關內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水液排泄障礙,積聚體內,就形成浮腫,而這種浮腫是由於腎的“聚水“發展而來的。

腎間動氣

又稱原氣,是兩腎間所產生的一種熱能和動力,實際上就是命門之火的作用。

人體臟腑和經脈的活動以及三焦的氣化等,均有賴於腎間動氣的作用,所以說它是生氣之原,也可以說是生命的根源。

左腎右命

“左腎右命”學說,是用以說明腎的多方面的功能及其在人體的重要性。

《難經.三十六難》說:

「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

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

故知腎有一也。

」這是中醫文獻中中第一次提到的“左腎右命”學說,後世醫家多尊崇這個學說。

這個學說的要點就是比較突出命門的作用,因為它有藏精神和繫原氣等重要生理功能,被認為是人體生命的根本。

對於“左腎右命”,不應機械地以所在部位來理解,當著重陰陽的含義來加以分析。

“左腎右命”學說的實質。

就是提示學者要注意腎有“腎陰”和“腎陽”兩方面的功能,而腎陰、腎陽應該彼此協調(亦即命門之火和腎水相濟),如果不協調就會產生種種病症。

腎合膀胱

指腎與膀胱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裡(膽為陰屬裡,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腎與膀胱相表裡”,是通過腎和膀胱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埋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如膀胱排尿要靠腎的氣化作用。

腎和膀胱病症的治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裡”的關係互為影響。

如治療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有時應從治腎著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膀胱主藏津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州”即洲,“都”即渚。

洲渚本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是指膀胱為三焦水液歸集之處。

津液經過腎的氣化作用變成小便而排出體外。

三焦主決瀆

“決瀆”,意即疏通水道。

三焦有通調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稱“決瀆之官”(見《素問.靈門秘典論》)。

三焦的決瀆功能是聯合許多臟器而發揮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腎、脾,肺等關係更為密切,如這些臟的功能障礙,可使三焦不通利、氣化失常而產生腫脹和小便不利等症。

上焦如霧

《靈樞.營衛生會篇》:

「上焦如霧。

」“打”是形容蒸發的氣有如霧一樣的瀰漫。

“上焦如霧”主要是指心肺的輸布作用。

上焦心肺能宣發由中焦上輸的水穀的精氣,使之達於全身以溫養肌膚、骨節,通調腠理,供給體內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這個作用好像霧露一樣均勻地敷布於全身,故名。

上焦主納

《難經.三十一難》:

「上焦者....主納而不出。

」“納”在這裡主要是指呼吸和食物養料的攝取。

因為呼吸和飲食都是通過上焦而攝納的,故名。

中焦如漚

《靈樞.營衛生會篇》:

「中焦如漚。

」“漚”是容中焦消化飲食的情況。

“中焦如樞“,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

中焦胃主消化飲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營養物質通過肺脈的輸布以化生營氣。

這個作用好像漚漬食物使之變化一樣,故名。

中焦主化

飲食主要在中焦脾胃消化,並由中焦化生營血,故名。

下焦如瀆

《靈樞.營衛生會篇》:

「下焦如瀆」。

“瀆”是容下焦水液的排出。

“下焦如瀆”主要是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

同時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將體內消化後的殘餘物貿加以別清濁,使糟粕入於大腸。

水液經由腎的氣化滲入膀胱,這個作用有如渠道的需要疏通一樣,故名。

下焦主出

《難經.三十一難》:

「下焦者,....主出而不納,以傳導也。

」指大小腸、膀胱等腑的功用而言,主要功能是水液的灌滲與清濁的分別,以及大小便的排泄,主出而不納,故名。

君火

指心火。

因心是所謂的“君主之官”,故名。

相火

與“君火”相對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功能活動。

一般認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發自命門。

少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少火之氣壯」。

少火與壯火相對而言。

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

壯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壯火之氣衰」。

壯火與少火相對而言。

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後天之火

脾胃為“後天之本”,後天之火即脾胃之火。

這裡的“火”字,可以體會為消化飲食所需要的熱能。

但整個消化過程還需要“先天之火”(即“命門之火”)的幫助。

臟腑相合

是指臟腑之間的互相關聯和影響。

人體臟腑的配合,體現了陰陽表裡相配合的關係。

臟腑表裡相合,主要是通過經脈聯繫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

臟腑的配合是:

“心合小腸”,“肺合大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和膀胱”,“心包絡合三焦”。

臟行氣於腑

關於臟和腑的特點,《素問.五臟別論》指出臟是“藏精氣而不瀉”,腑是“傳化物而不藏”。

五臟雖是貯藏精氣的,但是五臟之“氣”(可以體會為活動的動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發生密切聯繫,這樣才能體現臟和腑的綜合功能。

至於腑,《素問.五臟別論》提到“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同“瀉”)者也。

”這裡所說的“濁氣”,系指飲食及飲食所良化的產物如糟粕、水份等,這些“氣”是從臟來的,所以稱作“臟行氣於腑”。

如以具體臟腑的功能配合來說,如膽汁的排泄需肝氣的疏泄,膀胱的排尿需腎的氣化作用。

這些都是體現臟的行氣功能。

腑輸精於臟

五臟主藏精氣,六腑是“傳化物”(指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傳送作用)的;同時,六腑又是“倉廩之本”(水穀倉庫的根本),五臟六腑必須依打胃氣的供養,所以《靈樞.五味篇》有“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之說。

營氣出於中焦,胃能輸送精氣而灌溉五臟;小腸則能將飲食進一步消化,分別清濁,使水穀的精微傳送到五臟貯藏。

胃和小腸的這些功能,體現了腑輸精於臟的生理作用。

六腑以通為用

六腑是。

“傳化物”的器官,靠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如胃的受納、消化,將食糜下送腸道,膽的疏泄膽汁,小腸的承受、吸收、分別清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排便,膀胱的貯存和排泄尿液等等。

三焦則聯繫各部份的功能,協同蒸發氣化,它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

六腑和五臟的不同點在於它有時出,有時入、有時實,有時虛,是出納、消化和轉輸的一個“大集體”。

所以六腑貴在功能協調,暢通無阻,否則就會影響“傳化物”的功能,所以說“六腑以通為用”。

五志

指五種情志的變化。

《內經》認為情志的變動和五臟的機能有關,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統稱“五志”。

這種以情志變化,按五行歸屬的方法,不太符合實際。

五臟所主

簡稱“五主”(見《素問.宣明五氣篇》),即“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五臟所藏

主要是把精神,思維等各種中樞精神活動和五臟相聯繫。

有兩種解釋:

“心藏神“,“肺藏醜”,“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臟精與志(見《難經.三十四難》)。

“五臟所藏”的理論是古人在五行學說支配分類歸納的,不僅不能完全符合臨床實際,而且也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來談人的精神活動,因此更應有分析和研判的必要。

五臟化液

《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五臟化液: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液之由來,清.張志聰認為是“五臟受水穀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素問集注》)。

在汗、淚、涎、涕、唾五液中,心主血,汗為血所化生,故“汗為心液”。

腎經有一絡上挾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為唾,故“唾為腎液”。

肝、脾、肺,分別開竅於目、口、鼻、淚出於目,涎出於口,涕出於耳。

故“淚為肝液”,“涎為脾液”,“涕為肺液”。

五臟所惡

簡稱“五惡”(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惡”,有憎厭的意思。

五臟各隨其性能與氣化而有所惡。

所謂“五惡”即“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五味所入

簡稱“五入”(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臟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五味所入”和臨床藥物治療有關。

五味所禁

簡稱“五禁”(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

由於五味歸於五臟,而五味之性多有所偏,偏則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

辛味善走氣分,但性主散,多食則能耗氣,故氣病不宜多食辛味。

鹹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則血行凝澀,故血病不宜多食鹹味。

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火,多食則火盛而使腎水耗損,腎主骨,腎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

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滯,多食則肌肉壅滿,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

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斂,多食則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

這就是五味之偏,多食不利於病,故有“五禁”之說。

即頭頂部。

頭頂骨(顱蓋)解剖學上的頂骨。

指頭部覆蓋包圍看腦髓的骨骼部份,簡稱頭顱。

主要由左右頂骨和額骨的一部份、枕骨的一部份構成。

囟(囟門)

位於頭頂部的前方正中,相當於額骨與左、右頂骨的聯結處。

嬰幼兒因頂骨尚未完全長成合縫,囟門未閉,所以在此處可以用手觸到血管的跳動。

額顱(額)

又叫“顙”(音嗓),指顏面上部,頭髮邊緣以下,兩眉以上的部份。

髮隙

即頭皮上生長頭髮的邊緣部。

其中在額部上方的頭髮邊緣叫“前髮際”,在項(後頭)部上方的頭髮邊緣叫“後髮際”。

額角(頭角)

即前髮際在左、右兩端彎曲下垂所呈的角度。

曲周(曲隅)

位於額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髮際呈彎曲下垂的部份。

兌髮(銳髮)

在頭髮的曲周部向下方伸延的部份,相當耳的前方,俗稱鬢邊。

枕骨(玉枕骨)

同解剖學上的枕骨,位於頭頂部的後方,頭顱骨的後下方。

完骨

指耳廓後面隆起的骨,即解剖學上的顳骨乳突的部份。

穴位名。

位於顳骨乳突尖端的後方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

庭(天庭)

位於額部的中央,望診時常作為診察頭面部疾病的部位。

指面部的前面正中部份。

指左、右眉目之間的部位。

指額部的中央部份。

闕(闕中、印堂)

即鼻根部上兩眉毛之間的部位。

古人認為望診這個部位可以作為診察肺部疾病的參考。

闕上

指闕中稍上方的部位,相當於天庭部的下方。

古人認為望診闕上可以作為診察咽喉病症的參考。

山根(王宮)

又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