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61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B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B.感性的物质活动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

  6“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概念-判断-推理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

  27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

  2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B.都具有能动C.都具有社会性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35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36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具有()

  A.社会性B.绝对性C.相对性D.有用性

  3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38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

  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5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6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E.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7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

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

爱迪生则说:

"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失败中包

  含着成功的因素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C.庸俗进化论的错误D.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E.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9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0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D.真理和谬误相

  互包含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13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的就是真理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参看教材旧第57页,新第58页)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看教材旧第55页,新第57页)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旧第63-64页,新第65-66页)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参看教材旧第58-59页,新第60-61页)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D4、D5、A6、C7、A8、D9、B10、A11、D12、D13、C14、C15、A

  16、B17、A18、C19、D20、C21、C22、B23、D24、B25、A26、D27、A28、D29、B

  30、C31、D32、C33、A34、C35、D36、C37、C3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E3、ABCD4、DE5、ABE6、CE7、CDE8、ABDE9、ABCE10、ABCE11、ABE

  12、ABCE13、ABCDE14、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参看教材第57页,新第58页)

  答: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

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看教材第55页,新第57页)

  答: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答:

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63-64页,新第65-66页)

  答:

(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

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参看教材第58-59页,新第60-61页)

  答: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

唯理论和经济论。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1)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