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834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资料下载.pdf

后来黄进等学者1992年对丹霞地貌作了具体和完备的定义,即:

“主要发育于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厚层、坚硬、垂直节理发育的砾岩、砂岩等碎屑岩之上,在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区,沿岩层的节理、层理,由流水侵蚀、崩塌后退、风化剥落、波浪冲蚀、岩溶作用及风的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或顶斜、顶园)、身陡、麓绶的悬崖、方山、岩堡、岩塔、岩墙、岩峰、岩柱、岩茹及岩槽、岩洞、岩堆、岩块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31011。

在前辈学者的热心努力下,丹霞地貌研究工作不断进步和创新。

1991年在广东省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这为以后更好的研究丹霞地貌奠定了基础。

以后分别在福建武夷山(1993年)、湖南新宁县莨山(1994年)、青海尖扎县坎布拉(1997年)、湖南新宁县万佛山(1998年)、贵州习水(1999年)、福建泰宁县金湖(2001年)、浙江新昌(2002年)、广西玉林市北浇(2004生)、甘肃省张掖市(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2007年)召开了第2到11届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

每届会议都使全重各地有关学者的丹霞地貌论文在会上得到宣读与交流而且在每届会议后将出版该届会议的丹霞地貌论文集。

目前日发表论有350多篇,发现丹霞地貌723处,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228。

/-2-3研究现状研究现状3.1丹霞地貌的发现和定义丹霞地貌的发现和定义丹霞地貌的概念出自丹霞山,1928年由冯景兰先生发现。

经过学者的长期研究,丹霞地貌的概念也不断深化,大概经历的以下发展过程:

1983年地质辞典6:

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

1983年地理学词典5:

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特殊地貌。

1988年黄进4:

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0年曾昭璇、黄进:

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

1991年黄进:

有陡崖的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1年彭华: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红色砂、砾岩之上,主要由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所形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

1993年周定一:

丹霞地貌发育于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陆相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系之上,沿岩层断裂或节理由水流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形成的丹崖赤壁地貌。

1993年刘尚仁:

丹霞地貌是由沉积岩构成的丹崖赤壁群地貌。

1993年杨颖瑜:

发育在红色岩系的地层中,具有丹崖赤壁形态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4年彭华:

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基础上,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5年黄进:

有丹崖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6黄可光:

由红色陆相碎屑岩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面形态。

1998年罗成德: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而成的以赤壁丹崖(“丹崖”高度应大于10m;

陡崖坡应在60度以上)为特征的地貌。

1999刘尚仁:

具有层面凹槽和岩石棱角次圆化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2003刘尚仁:

丹霞地貌是由砂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岩群地貌12。

2003黄进等:

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7。

由以上可以看出,1993年以前的丹霞地貌概念的研究进展较快,一是该概念的叙述文字从八九十个字减至二三十字,简明轭要,便于记忆;

二是取消了地层时代、岩层倾角大小、某些感观性描述(如“奇峰”)的限制,更趋合理71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丹霞地貌定义(概念)可表述为:

以为陆相碎屑岩为岩性基础的陡崖及其相关的地貌。

这一定义基于下列考虑:

强调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红色陆相碎屑岩;

强调相关的地貌形态,避免把岩槽、岩洞、岩块等伴生地貌(微地貌)拒于丹霞地貌之外;

用“陡崖”一词与原来的定义中的“赤壁丹崖”相比,更为合理,避免了在描述形态时重复使用;

不从量上对丹霞地貌进行限制,因为地貌是个大概念,矮的丹霞地貌也是地貌的范畴12。

此外,根据潘江(2003)的建议,将广义的丹霞地貌,进一步划分为狭义的丹霞地貌、丹崖地貌、丹丘地貌,这对细致深入研究丹霞地貌很有好处。

/-3-3.2丹霞地貌的分类丹霞地貌的分类3.2.1丹霞地貌的类型丹霞地貌的类型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时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类型的探讨。

曾昭璇(1960,1980)曾将丹霞地貌归并为岩石地貌红层地貌红层丘陵中,称丹霞式丘陵,是红层地貌中由坚硬的红色砂砾岩发育而成的以丹崖峭壁、石峰林立为特征的地貌。

对于丹霞地貌本身的分类,有许多学者也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如黄可光等(1992)提出的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貌等,彭华(1992)提出的风景地貌分类等,但比较全面的分类体系是黄进等1992年提出的,他们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六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

之后,罗成德(1994)根据四川西部的丹霞地貌特点提出了砾岩和砂岩等岩性地貌分类,陈致均等(1994)对甘肃干旱和半干旱区特殊丹霞地貌提出了泥乳状、窗棂状、迭板状、波浪状等类型,邓美成等(1996)根据湖南崀山的特点,提出了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形态类型,黄进(1996)对丹霞天生桥进行了成因分类,罗成德(1996)主要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岩性、形态和地貌尺度大小分类10111318.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地貌规模和旅游有价值分类。

表1丹霞地貌分类初步方案Table.1ThetentativeclassifiedprogramofDanxialandform分类依据类型岩层倾角(30)陡倾斜丹霞地貌有无盖层无盖层丹霞地貌,有盖层类丹霞地貌气候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丹霞地貌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丹霞地貌有无喀斯特化(有喀斯特化)丹霞喀斯特,(无喀斯特化)非丹霞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态宫殿式(柱廊状、窗棂状)、方山状、峰丛状、峰林状、石墙状、石堡状孤峰状等地貌尺寸级(高度30m)级(10m高度30m)级(高度100km2)级(10km2覆盖面积100km2)级(1km2覆盖面积10km2)级(覆盖面积1km2)根据黄进、彭华等增加修改3.2.2丹霞地貌分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丹霞地貌分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在对丹霞地貌定义的讨论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是建立丹霞地貌学科体系的必要途径。

下面对近些年分类中的问题作一浅显讨论:

1.以地层倾角、气候因素、发育阶段分类是科学的,但以红色碎屑岩上有无其它地层存在而分为“典型”或“类”丹霞地貌值得进一步考虑。

原因是单一红色碎屑岩发育的丹霞地貌亦有典型或不典之分;

另外,“类”丹霞容易与非红色或非陆相岩层形成的陡崖、石峰等地貌混淆。

2.彭华(2002)提出了按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五项分类http:

/-4-为依据建立分类系统。

其“物质基础”中,把“海相红层”也作为一种类型,即“海相红层丹霞地貌”,并进一步给出了“指标依据”、“特征”以及“分布”,特别指出属于“陆源过渡相、海相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干热内陆海陆缘沉积区。

显然,尽管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与其“陆相”的定义还是相矛盾的(而与刘尚仁“由红色砾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岩组成”的意见是相吻合的)121322。

3.3丹霞地貌的特征丹霞地貌的特征丹霞地貌一般应具有下列特征21823:

1.“顶平、身陡、麓缓”是丹霞地貌最基本的特征2.组成山峰的岩层为洪积相厚层一巨厚层状红色砂砾岩,产状近于水平。

3.喜玛拉雅运动时地壳上升,在岩石中形成垂直节理。

4.在湿热多雨的条件下,节理裂隙成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的场所。

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溶蚀作用,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加深,形成具有垂直岩壁的“峰”“岑”“寨”等地貌形态。

5.岩层中常有大小不等的石灰岩砾石,有些岩层胶结物中富含钙质,在溶蚀作用下常形成沿层理分布的洞穴带。

6.岩壁表面由于风化作用和垂直裂隙十分发育,常发生崩塌及片状剥落,崩塌和剥落常发生在岩壁中下部,使岩壁更加陡峻7.由于风化、片流侵蚀,陡崖面上会发生突出部分圆化,软岩层凹进,顺坡向形成平行沟槽等微地貌11618。

图1近水平岩层发育的丹霞地貌坡面形态。

Fig.1TheslopesurfacesofDanxialandformwhichformedAlonghorizontalrockbands3.4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广泛,根据黄进考察和近年各地学者的研究,在亚热带湿润区,温带http:

/-5-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和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目前已知共有577处(据黄进统计)。

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丹霞地貌的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不同的气候带产生的外力组合,以及晚近地质时期环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和地貌特征的继承与演变。

至2001年3月31日为止577处丹霞地貌分布状况以省区归纳如表291415。

表2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丹霞地貌一览表序号所在省、自治区处数序号所在省、自治区处数序号所在省、自治区处数1广东省5510重庆市2018宁夏回族自治区22江西省9011湖北省719海南省13福建省2912陕西省1020甘肃省674浙江省3913河南省221青海省335安徽省114河北省322云南省96湖南省4315辽宁省223内蒙古自治区47广西壮族自治区1416黑龙江省124江苏省18贵州省2917新疆1025西藏自治区19四川省104合计577图2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图(黄进、彭华等)上列的丹霞地貌处数,基本反映了中国当前丹霞地貌的分布状况。

这与各省区有关学者对丹霞地貌研究的程度有关,如作者对广东省,马恒纬对江西省,周宣森对浙江省,席廷山对福建省,罗成德对四川省、重庆市,陈致均、黄可光及朱艳、张林源、刘朝阳对甘肃省,张忠孝、曹灿明对青海省的丹霞地貌作了较多的调查研究有关。

随着有关学者对各省区丹霞http:

/-6-地貌研究工作的深入,不但各省区丹霞地貌的处数会增多,而且其排列次序也会发生变化9。

3.5GIS在丹霞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在丹霞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前人对丹霞地貌资源研究大多局限于实地考察法,信息多来源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报告或路人偶然发现。

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黄进先生为全国丹霞地貌的考察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仅靠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效率较低,而且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传统调查法往往只记载何处存在丹霞地貌,而对它的面积、高程类型等地貌特征研究较少。

事实上,大范围系统的丹霞地貌资源调查在总体旅游规划中显得十分重要。

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有多少资源量?

分布规律如何?

这是中国旅游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数据。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国内外许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国土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可以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地解译地貌资源类型,为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低耗资、高效率、高质量的技术支撑6。

因此,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的丹霞地貌资源解译,其优越性是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遥感图像解译标志也需要结合实地调查来建立,解译的结果更是需要实地调查验证,但这种野外调查就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在研究江西省丹霞地貌就有效的利用了GIS,这对以后的研究是个很好的开端19。

3.6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丹霞地貌分布区内往往沟壑纵横,起伏剧烈,风化壳较薄,土壤养分较少,生态平衡脆弱,除有重要矿产者外,不宜作为工、农、交通用地。

而典型的丹霞地貌则山块离散,群峰成林,山顶平缓,山坡直立;

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洞穴累累;

高峡幽谷,清静深邃;

石堡、石墙、石柱、石桥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其雄险可比花岗岩大山,奇秀不让喀斯特峰林;

红层盆地中又多有河溪流过,丹山碧水相辉映。

因此丹霞地貌是构成风景名山的重要一支地貌类型。

在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丹霞山、武夷山、龙虎山等20多处名山由丹霞地貌构成,另有几十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批具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条件的丹霞地貌名山。

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地貌用于旅游开发,比较其他功能的开发更能实现资源价值,更有利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显示927。

3.7丹霞地貌形成及发育过程丹霞地貌形成及发育过程3.7.1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今日我们所看见的丹霞地貌区的地貌形成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红层形成阶段;

古老丹霞地貌形成阶段;

今日丹霞地貌形成阶段。

一是构成丹霞地貌区的红层的形成。

主要是中生代白垩纪老第三纪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

二是古代丹霞地貌形成。

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数千万年以来,地壳构造抬升,使该红层出露地面,并在侵蚀和剥蚀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丘陵山地,有些形成丹霞地貌。

昔日形成的这些丹霞地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丹霞地貌,其形态和分布等方面都与今日的不尽相同。

三是今日丹霞地貌的形成。

根据黄进热释光测年计算出的丹霞地貌区地壳上升速度进而得出的丹霞地貌年龄,得知丹霞山的年龄626.2万年、坪石金鸡岭年龄313万年、龙川的霍山年http:

/-7-龄450万年(丹霞山、金鸡岭、龙台寺地壳上升速度分别为0.87m/万年、0.66m/万年、0.88m/万年)。

可以得出今日看见的丹霞地貌是在近几百万年红层构造抬升和侵蚀,才慢慢形成我们现在看见的丹霞地貌816。

3.7.2丹霞地貌的发育模式丹霞地貌的发育模式丹霞地貌发育开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

由于红层盆地发育在相对刚性的陆台上,因此其后期构造变动往往以断裂构造为主。

尤其是断层破碎带和大节理成为后期流水切割的薄弱地带。

抬升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红层首先被流水沿断层和垂直节理下切侵蚀,形成深狭的切沟,进一步侵蚀使之加深、加大而成一线天式的巷谷。

在此之前,崩塌一般不发育。

流水下切到一定深度,遇到下伏硬岩层或是接近于局部侵蚀基面,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对基部进行破坏,谷壁沿垂直节理逐步崩塌而使巷谷加宽形成峡谷。

这时崩塌可能在沟谷的谷底堆积,发育不稳定的崩积缓坡。

随着谷地的加宽,崩积缓坡也越明显。

此后,陡崖坡基部因高出谷底而致流水的侵蚀减弱或很少有流水直接作用,陡崖坡的崩塌主要靠软岩层的风化凹进而缓慢进行。

黄进(1982)认为,崩积物掩埋的崖麓基岩可暂时被保护,在陡崖坡崩塌后退过程中,崖麓下方造成崩积缓坡的同时,也在崩积物下面形成了一个基岩缓坡面;

上述作用继续进行,陡崖坡崩塌后退,崩积坡加宽加高,下伏的基岩缓坡面也加宽加高。

而山顶的原平缓坡面则被切割,并使其面积逐渐小,同时山麓缓坡逐渐扩大。

原来的山块则逐步退缩成为“堡状残峰”或成孤立的石柱等181723,下面用简图表示:

A下切侵蚀崩塌崖面后退B掏蚀4研究展望研究展望4.1丹霞地貌研究的意义丹霞地貌研究的意义研究丹霞地貌的主要意义可以从其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论述。

从学术价值上说,丹霞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及其相应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特征,深化和丰富地貌学理论。

丹霞地貌研究是在中国诞生、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学分支学科,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对科学的一份贡献。

从使用价值上说,丹霞地貌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类型多样,发育典型。

研究丹霞地貌区域的资源保护、环境培育和开发利用方向,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

尤其是作为一种优良的风景地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丹霞地貌风景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9。

4.2讨论与展望讨论与展望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和良好的旅游资源,随着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广泛而深入的介入理论和实践研究,丹霞地貌旅游开发事业将会持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更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推动该学科理论与实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

同时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对丹霞地貌应用研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科学的评价系统、市场分析和旅游经济发展、开发策划与规划、地貌遗产保护、科普文化的提炼等将成为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8-笔者就自己看法总结如下:

192425。

1.应强对丹霞地貌成因的研究。

综观研究成果,有80%的学者只就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作了深入研究,提出其形成的岩性、地层等,很少或很浅的从构造运动上着手研究,来研究其区域构造情况。

如断层、节理等。

笔者认为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我们应该加强研究。

2.分类系统混乱,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总结,笔者建议至少要有一个旅游价值的分类、成因的分类和形态的分类。

因为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必须明确,要不后人的研究一直不清晰,自己研究的该区到底是哪个类型,弄来弄去又出现了个新的名字,这也丹霞地貌定义混乱的一个原因。

3.丹霞地貌在我国的风景旅游地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丹霞地貌的奇秀险美使得其成为独具一格的风景名胜区。

但学者们只重于研究其开发,很少研究其分化、剥蚀、破坏情况。

很多地区只顾及丹霞地貌的开发,而丹霞地貌的保护还不够完善、深人。

同时也应加强丹霞地貌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研究。

在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的同时研究相关人文景观具有双重意义。

不仅可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在文化和历史上有了烙印,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丹霞地貌将来就像敦煌壁画一样,名扬全球。

4加强丹霞地貌信息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研究已成为大的趋势。

全球丹霞地貌较多,我们应该加强mapGIS在这方面的应用。

同时作为丹霞地貌形成的力学机制及演化模式我们还要加强数值模拟、有限元、动力参数法等相关软件的应用。

最后我们旅游开发的方法和评价系统也应加强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PengHua.DanxiaGeomorphologyofChinaandltsProgressinResearchWork.Guangzhou:

ZhongshanUniversityPress,2000.1-108彭华中国月霞地貌及其研究究进展、广州山大学出版社,2000.1-108.2ChenGuoda.RedRackSeriesofGuangdong.QuarterlyofNationalUniversityofSunYatSen(NaturalScienceEdition),1935,6(4):

1-30.陈国达、广东之红色岩系国立中山大学地理学系,1935,6(4):

1-30.3HuangJin(ed.).Proceedingsofthe1stSymposiumonDanxiaLandformandTourismDevelopment.EconomicEgyptology,1992(supple.).黄进主编第一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文集,经济地理,1992,(增I)J)4HuangJin.ThereportontheDanxiaLandformresearchofChina.Tropi2calGeomorphology,1992,(Supple.):

136.黄进.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汇报J.热带地理.1992,(增刊):

136.5地理学词典编委会,地理学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地矿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辞典

(一),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分册,上册,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37刘尚仁,刘瑞华丹霞地貌概念讨论山地学报Vol.21,No.6Dec.2003pp6696748高善坤1,竺国强1,董传万1,余仲辉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演化以浙江新昌丹霞地貌为例热带地理2004年6月第24卷第2期第131-135页9彭华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1992年6月第19卷10黄进陈均致丹霞地貌定义及分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2003年11月第23卷增刊11彭华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3月第222卷增刊12谢小康关于丹霞地貌中若干问题的讨论经济地理2006年4月第26卷增刊13罗成德关于建立丹霞地貌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地理2003年11月第23卷增刊14黄进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经济地理1999年10月第19卷增刊15黄进我对中国丹霞地貌的考察经济地理2003年11月第23卷增刊16陈国能梁百和朱素琳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第四纪研究1991年9月第3期17朱诚彭华李世成等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地理字报2005午5月第60卷第3期18李廷勇,王建力中国的红层及发育的地貌类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7月第25卷第4期19杨志郭福生刘林清基于MapGIS的江西省丹霞地貌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年02月第29卷第1期第64-66页20冯景兰、朱翔声,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928,第1号http:

/-9-21杨载田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