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887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真正的好书

周国平

①费尔巴哈说: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②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

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

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③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

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

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

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

非最好的书不读。

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⑤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

⑥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

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

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本来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⑦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3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4.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3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36.文章说: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选择好书以进入真正的阅读。

【答案】

133.阅读真正的好书,才能养成纯正的阅读趣味,提升精神品味。

134.比喻论证,把书籍比作“汪洋大海”,把单个的书比作“瓢”,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书籍很多,阅读时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的观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135.首先指出智力活跃的青年通过阅读好书拥有心智生活;然后通过面对当前图书出版量大,从有判断力的读者和受害者的对比中强调鉴别图书优劣的重要性;最后强调当前读书不能只读畅销书和时尚书。

136.示例: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选择能使自己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阅读,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阅读兴趣;要懂得拒绝和排除,畅销书大多是炒作出来的,不要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

【解析】

133.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

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文章在第五段提出“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将其改成一个表示观点的句子“阅读真正的好书,才能养成纯正的阅读趣味,提升精神品味”作为论点即可。

13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

第③段中画线句把“书籍”比作“汪洋大海”,把“单个的书”比作“瓢”,这是比喻论证。

按照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思路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

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

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比喻论证:

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3)对比论证:

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道理论证:

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

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13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仔细阅读文章,

(1)—

(2)段指出智力活跃的青年通过阅读好书拥有心智生活;(3)—(5)段通过面对当前图书出版量大,从有判断力的读者和受害者的对比中强调鉴别图书优劣的重要性;(6)—(7)段强调当前读书不能只读畅销书和时尚书。

据此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136.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根据作者的论述可知,当前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要选择那些能使自己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形成良好阅读兴趣,而不能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

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实际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七岁的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

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

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一直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

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

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的岳老师,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要妹妹带来一堆书。

③中午,每当病人和陪护挤满病房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什么都考。

最后,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④但小病号毕竟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两句古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三百遍。

很奇怪,无论小病号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好像在他的身体里打了结,死活都背不出来。

到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

他愤怒地问岳老师:

“连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⑤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⑥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要教小病号更多。

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自己的骨病本就不轻,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⑦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后,岳老师夜夜难眠。

⑧深夜,她悄悄离开病房,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法,也有英语单词。

夜快要结束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护士路过时没有叫醒她,她迟早会醒来——醒来即是命运。

这命运也包含这突然地离别。

⑨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医药费,买食物,最后才叫醒小病号。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

岳老师将终究还是没有编完的教材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

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⑩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

一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听到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声。

他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⑪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两句诗。

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

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选自《读者》2017年第10期)

137.请从岳老师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给小病号上课,神采奕奕——②______——③教小病号更多,用心呵护——④______——⑤听小病号背诗,激动哭泣

138.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

(2)一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139.文章写岳老师的两次大哭,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140.简要分析小病号的性格特征。

141.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7.②因小病号愤怒,伤感大哭④闻小病号要走,夜编教材

138.

(1)“竟然”有出乎意料之意,写出了岳老师和小病号的关系出乎人们的意料,既表现了人们的惊讶,又流露出人们对他们的敬佩。

(2)“呆呆”意思是不灵活、发愣,写出岳老师因为小病号的离开心情沉重,对外界一切都不感兴趣的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写她听到小病号的喊声跳起来做铺垫。

139.第一次大哭的原因:

①小病号“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

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140.顽皮、好学、坚强、重感情。

141.①折柳有惜别之意,以诗句命名,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②表现了文章送别的主旨;③贯穿全文的线索;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岳老师与小病号都因病住院,他们的生命受到了疾病的威胁,二人不顾病重而成为师生,仔细的学习;岳老师日夜细心的关爱小病号并照顾他;小病号病重转院前夕,岳老师赶紧为小病号编写一本教材;在离别时,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首很难记住的诗。

根据这些情节,仿照给出的示例概括作答即可。

138.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1)中“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二人关系使人们惊讶,流露出人们对他们的敬佩;句

(2)中“呆呆”是神态描写,写出岳老师的沉重心情,为下文写她听到小病号的喊声跳起来做铺垫。

13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事件来分析。

第一次哭,是因为岳老师让小病号背的诗,他三天都没背下来,生气地说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背这些没用。

岳老师躲出去哭,一是为小病号年纪小却病情严重而伤心,另一方面是为孩子太小还不懂得生命的意义而伤心;第二次哭是因为小病号在离别时终于背出了那首难背的诗,岳老师感到无比的高兴,同时想到小病号病重转院,为他的病情而担忧。

14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结合具体情节,围绕“好学、坚强、重感情”来作答即可。

14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主要有: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本文的标题是一句诗,首先可以想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全文围绕着这首难背的诗而展开,所以,标题就是本文的线索,同时标题又暗示了别离,与结尾情节相符。

六、文言文阅读

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樵者或告:

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

林乃募壮士执①刀矢火攻,具②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③劲敌者。

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

自是④,所画兰益奇变。

(选自《荒鹿偶谈》)

(注释)①执:

拿着。

②具:

准备。

③当:

面对。

④自是:

从此。

14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2)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143.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

144.林之栋“所画兰益奇变”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42.①于是,就。

②代词,兰花。

143.到了那里之后,(果然)看到兰花,仅叶子就有一丈多长,花很大就好像是人的手掌一样。

144.示例:

见闻广博,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善于观察。

对兰花非常痴迷。

【解析】

1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之”可以作助词、代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提前的标志等,这里是代词(代兰花)。

1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许”字的翻译。

14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林之栋为了画到更好的兰花“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变成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点睛】

附参考译文:

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游历,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的,就必然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寻找它们。

有一个砍柴的樵夫告诉他:

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兰花的香气特别浓,但是(那里)荆棘丛生,虎豹横行,很难通行。

林之栋(听说后)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好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

到了那里之后,(果然)看到兰花,仅叶子就有一丈多长,花很大就好像是人的手掌一样。

从此,他所画的兰花更是变得令人称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