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于道断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92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戊二于道断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戊二于道断诤.docx

《戊二于道断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二于道断诤.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戊二于道断诤.docx

戊二于道断诤

戊二、于道断诤

以上抉择了基为实空,即内外诸法都抉择为空性。

下面就开始断除道方面的诤论。

道,指自心安住空性而修习。

虽知法如幻,岂能断烦恼?

何时于幻女,幻师亦生贪。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

习于性空故,当断实有习,

由习何亦无,彼亦后当断。

若时全无事,不见所观事,

无实离所依,云何住心前?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

166

以下论释分五段讲解。

首先断除四重诤论:

1、道无力断烦恼;

2、道不能止息分别;

3、“遮无实”不应理;

4、如是应成遮立轮番。

断诤之后总结宣说道之无上力用。

一、断除道无力断烦恼的诤论

若想:

虽了知内外诸事如幻,然以此不能断烦恼,譬如何时幻师了知自己所变的美女仅是幻相,然于彼犹生贪心。

这是对方举出实例来证明知诸法如幻并不能断烦恼。

比如某时幻师明明知道自己念咒加持木块所变的美女只是幻相,却仍然对这幻女生起贪心。

驳:

幻师于任何所知都未断除烦恼习气,未曾以对治智慧稍许制伏执著二我之分别故。

由此,幻师见幻女时,因见者心中的对治——空性习气极弱,怎能彻断贪心?

——心中无有与实执状态直接相违之空性故。

然而,由见无外境真女,亦不发起追求幻女及接触等。

167

中观师首先破斥这个比喻说:

幻师对任何法都从没断除过丝毫烦恼习气,

因为:

他从没有用对治智慧稍许制伏过执著人我和法我的分别。

既然他从没制伏过执著二我的分别,哪里能从根彻断烦恼习气呢?

(烦恼习气是由不断串习虚妄的分别而养成的,

如果没见到诸法性空而寂灭分别,就无法消除它。

所以,幻师见幻女的当时,内有贪欲习气,外又见到美丽的幻女,

加上从未修过空性,无力遮止非理作意,

因此,不由自主地生起贪心。

但是他知道没有外境的真实女人,还是起一定的作用,不是完全没作用。

也就是这不让他追求幻女以及接触“她”等。

总之,“知法如幻”有各种深浅的层次,作用也就不同,

胜解行地的知能伏惑;

见道以上的知能断惑。

凡夫幻师下至没有生起缘空性总相的智慧,所以无从断除贪心。

你们举的比喻并不能证明空慧无力断烦恼。

下面中观师再正面说明空慧能断一切烦恼:

因此,欲之源即虚妄分别,

彼从戏论生,

彼等妄分别之戏论则以空性断除。

即:

诸遍计由唯见真谛如了知绳上无蛇般断除,

诸俱生则由串习对治而渐次根除,

最终识全分成为对治体性时,微细种子也以永不复生的方式断除,如同日光前毕竟不住黑暗。

168

所谓的“欲之源即虚妄分别”,

指一切烦恼都是由妄分别常、乐、我、净而生,

这些妄分别又是从计有、计无等的戏论而生;

这些分别的戏论以见到一切法空性而断除。

具体地说,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有俱生、遍计两类。

无始以来熏习成性,对一切法妄生执著,这一类妄执俱生就有,称为俱生障碍。

被邪教邪师诱导,起种种分别计度,固执诸法实有,则是遍计执著。

其中,遍计分在现见真谛时,就能像了知绳上无蛇那样当即断尽

“见真谛”,指见道时现见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谛。

“了知绳上无蛇般”,指见到唯绳无蛇,当即断除计蛇的妄分别,由此再不会起这上有蛇的分别。

这比喻现见实相离绝戏论之后,永不再起实相是有边、是无边,或者是一个、是多个等的增益分别。

俱生部分,指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

这九品障在二至十地间,由串习对治智慧而逐分断除。

(通常将二障分为九品,即分粗、中、细三品,每一品又分粗、中、细三小品,如粗中粗、粗中中、粗中细等)。

最终识全分成为对治体性时,微细种子也无余永断,不复再生。

就像“日光前毕竟不住黑暗”,也就是日光全分是黑暗的对治,日光前绝无黑暗住留。

“串习对治”,169

“对治”指现见一切法空性的智慧,

“串习”指修道位随念见道所见到的空性,由此渐能断除俱生二障。

修道位虽已生起对治智慧,但还存有妄分别为体性的二障习气,尚未达到一切识全分转依,所以只是部分对治的体性。

无学道转依圆满时,一切识都转依为智慧,所以全分成了对治体性,这时连极细种子也断尽无余。

由此可知,空慧之道,能断尽一切烦恼。

二、断除道不能止息分别的诤论

若想:

如此,

耽著有事与耽著空性均未脱出虚妄分别之戏论,

如大象洗澡般反复堕入分别网中的你,如何能遮止虚妄分别?

即不能遮止。

有事方面耽著一根柱子、一个人等,

空性方面耽著柱子的空性、人的空性等,

(無論是在有事方面耽著,還是在空性方面耽著)都没脱出虚妄分别的戏论。

藏文里,“戏论”有不住本性、向外攀缘的意思。

如此,心耽著有事是妄动,耽著空性也是妄动,都是戏论。

“大象洗澡”,是指印度夏季太阳很辣,大象热得难受,就冲进水里沐浴。

等在水中泡凉了,又返回地上。

过一阵热得难受,又冲进水里,这样轮番反复而行。

这是比喻修空性的人发现自己的心耽著有事时,心里就说“它是空性”;

这样缘着“它是空性”时,又会出现耽著空的问题,因此又要说“这不是空,而是有”。

这样从耽著空的状态里出来,又耽著在有上,

如此反复堕入分别网,怎能止息分别呢?

永远止息不了!

驳斥:

由串习诸有无自性之空性,便能断除与其行相相违的计执实有之习气。

“诸有”,即万事万物。

“行相相违”:

指计执无自性和计执实有,在识的行相上直接相违。

比如心在认定“无柱子”时,就不会认为“有柱子”;

心在认为“无我”时,不可能又计执“有我”。

心正这么缘时,就遮住了缘它的反面,就像心里认为某人很坏时,不会同时生起认为他很好的心。

像这样,执空和执有在行相上完全相违,

也因此只要串习诸有无自性的空性达到量,便能断除计执诸法实有的习气。

也就是,从前计执“人实有、车实有”等的习气,会由此消除。

尔时,

“计执无实”也仅是一种遮遣他法的分别,

于诸法实相中不成立,

以缘起理抉择后,

由串习实与无实何者亦无真实成立,

后时也将断除耽著彼无者。

171

“尔时”,即心里计执“柱子没有、人没有”等的这时候。

这个“计执无实”的心,其实只是从我们心里生起的否认其他法的分别。

比如计执“瓶子是没有的”,就只是心中生起的否认“瓶子有”的分别心。

这仅仅是观待“瓶子有”而安立的。

以心计执“没有谛实”,也只是否认“实有”的分别。

这也仅仅是观待实有而以心计执,并不是在“实有”外有无实独立存在。

因此,在诸法实相中,不成立无实。

像这样,以缘起理抉择到无实也是缘生法、无有自性后,经由串习,实与无实何者也无真实成立,后来也会断除耽著无实。

再解释“以缘起的道理抉择”的涵义,这是指“以缘起故无自性”所包括的两个方面的道理:

1、有事是观待因缘而生的缘故,无自性;

2、无事是观待有事而立的缘故,无自性。

由这两条理就抉择到有事不成立谛实,也无无实存在(或者既不成立有事,也不成立无事)。

因为实和无实都是观待他法假立的,实相中本来没有。

这样完全确认了无实是不存在的,再数数串习,决定能断除对它的耽著。

如云:

“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当出离。

”【教证】

“有无二者乃无法”,是说真实中“有”也没有、“无”也没有,毕竟远离一切戏论。

172

如果哪位菩萨了知这个远离二边的甚深义,他就会出离轮涅二边,而得到佛果。

“知此”,就是知道诸法本来远离二边。

【體】

它的作用是会出离轮涅二边。

【用】

总之,我们这样对实事师答复:

如果能以缘起理抉择到了实和无实都无有,

就不会遮了有又执著空,遮了空又耽著有,

最终能出离有、无等一切戏论!

空性的道能寂灭一切虚妄分别!

3、断除遮破无实不应理的诤论

若想:

如是以“无”而遮有事,

彼能遮的“无”者如何遮呢?

若遮彼又成为有,即遮无是立有故;

“无实”者,是对治等故。

这时对方又想:

我们是以“无”来否认有事(比如以“无生”来否认“生”,用“无我”来否认“我”),

这个能否认的“无”者怎么也遮除呢?

如果否认“无”,就又成立了“有”(比如否认“无食物”,就成了“有食物”;否认“无钱”,又成了“有钱”)。

再者,在分别心的状态里,计“无实”的心确实是计“有实”之心的对治。

“等”字指其他原因。

两个“故”是成立不应遮遣“无实”的理由。

173

答复:

在无始以来串习耽著实有的众生前,首先须安立“无”者而串习,

因为:

若不知有事无自性,则于实相离戏毕竟无机会引生定解。

然而仅此“无”者并非究竟实相,

因为:

何时抉择无有色等事,即所观事名言中得不到生等自性,

尔时依于它的无实,离所依有事之故,

云何心前住所缘境?

即不可能住。

如石女儿未生,则不见其死。

故“无”唯是依“有”而立,并非不观待而自性有。

这是中观师分两段答复:

1、暂时安立无实串习;

2、实相中并无无实,故须遮遣。

中观师说:

对于无始以来一向串习实执的众生来说,首先要在他心中安立“无实”,而且让他反复串习。

因为他如果没有首先认识到一切有事无自性,那么对实相离一切戏论毕竟无机会引生定解。

因此,我宗不否认暂时串习“无实”。

但只是这样的“无实”,并不是究竟实相。

为什么“无实”不是究竟实相呢?

因为我们某时抉择到并没有色法等的事物,

也就是所观察的事物得不到名言中的生、住、灭等任何自性,

这时依于它的无实及无生、无灭等,远离所依仗的有事的缘故,心前哪有它作为所缘境安住呢?

也就是,以名言谛中的有事作为所依,无实依于它而安立,

真实中所依的有事尚且没有,哪有“它无实”作为实法安住呢?

174

如石女儿从没有生,哪里有她死呢?

有事没有生过,哪有它的“无生”呢?

所以“无”仅仅是依“有”而设立,并不是不观待而自性有。

真实中,并没有“无”的实法存在。

四、断除如此应成遮立轮番的诤论

若想:

遮有后立无,又遮无而立有,二者轮番替换有何用?

解释到这里,对方还是不能接受遮遣“无”。

他想:

否认“有”就是成立“无”,

再否认“无”又是成立“有”,

这样轮番替换有什么用?

这时他还没领会到离戏空性义。

驳斥:

对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而言,生起此种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极其正常。

因为:

不思议法性本是诸无善缘者最为惊怖之处,

是故不知其相,

说“无”则执为空无,

说“有”便执为实有,

说“双融”复执为如黑白线搓于一处之义,

说“不可思议”又执为何者无有,

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

“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指依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

在听到“无”也要被遮遣时,会这样分别:

首先遮有而立无,然后又遮无而立有,这样来回地替换干什么呢?

跟大象热了就冲入水中,泡凉了又返回干地一样。

175

“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是指妄识的行境以见世间现相的妄识的看法为标准,

他们一向落在边执当中,不知道法性超出二边,

他们生起这种非有则无、非无即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原因是:

不可思议法性本是无善缘者最惊怖之处。

“无善缘”就是善根浅薄、根器陋劣;

“最惊怖”,指这类人不堪接受大空性,当听到“什么都不是”时,简直要爆炸了。

这和他什么都实执的习气根本相违。

所以,对于法性离戏的真相,他们完全无知。

这是他们最惊恐的地方,因为太反常了。

要知道,法性本不可说,

佛是于无言说中,方便说“有”、说“无”、说“双融”、说“不思议”等。

有时佛说法性实有、坚凝、常住,这是说“有”;

有时说空也空、胜义也空、无佛、无涅槃等,这是说“无”;

有时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空不二”等,这是说“双融”;

有时说“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是说“不可思议”。

而寻思者

听到说“有”时,就作实有解;

听到说“无”时,又作断空解;

听到说“双融”时,又认为是像黑线和白线搓在一起那样,空和有并在一起;

听到说“不可思议”时,又执为什么都没有。

“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

176

“和尚见”,就是指像木头那样的无分别。

“余无所现”,就是除了这种什么也不知道的无分别之外,并未现前寂照不二的智慧。

复次,

若此甚深究竟之法易为大众了知,

云何说彼超越一切世间、为难见之圣者行境及难证不可思议?

再从反面论述离戏空性非常难了知。

也就是

①【反问】

如果这甚深究竟之法,容易被大众了知,

怎么在经中说它是超越一切世间的见识,

是难以见到的圣者智慧的行境,

是难以现证、不可思议呢?

【反问】

②【肯定】

如果说它超出了世间心识,是难以见到的圣者智慧的行境,是难证的、不可思议的妙法,

那一定不容易被大众了解。

【肯定】

因此,龙树阿阇黎云: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因此”,就是以空性难以了知的缘故,很容易误解的缘故,

龙树菩萨告诫说:

钝根人根浅福薄,不能正确地观空性,导致落在断见中损害自己。

这就像诵咒降敌时要十分善巧,不善咒术的人反而会伤到自己。

又像是毒蛇头顶的如意珠,具善巧的人才能取到,不然反被毒蛇咬伤。

世尊深知这甚深微妙的离戏实相,非钝根人所能领悟,因此一直秘藏在心,不欲宣说。

177

这是因为法理甚深、难以领会,说了也无益。

因此,并非遮一法后另立一法,

遮一切边后终将入于远离遮立之法性真如故。

【结论】

正因法性离戏的缘故,所以一概遣荡,

不是遮遣一法后立另一法,而是遮了一切边后,最终将入于远离遮立的法性真如。

所以不会成为“遮立轮番”的过失。

这里要悟到甚深的实相不是心缘相,所以不是遮了之后还立什么。

【法性真如,非分別心所緣】

接下来是开示引生空性定解的要因:

对此从本以来于无生同时而现、空与缘起从本无分无合之法性大平等,

乃至未生彻底定解之间,当需勤集资粮,并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关要。

空和缘起本来无离无合,意思是:

空和缘起不是首先在一起、后来分离,

也不是首先分离、后来融合,

而是从本就无离无合,也就是本来不二。

现空无别的法性不偏在有边、无边、二俱边、俱非边,

由于不偏在四边戏论上,因此是大平等。

為什麼叫平等呢?

有、无等偏于一边,不是平等义。

不偏在任何边上,就是“平等”

為什麼叫大呢?

因為,这超出世间所说的平等,因此是“大”。

所以,我们就明白,空和缘起本来无离无合,而且,现空无别的法性他就是平等,

所以,道友们一定要通达——

在大乘佛道的实证上,对“大平等”生起彻底定解是极重要的一关。

178

在还没有生起彻底定解的时候,需要做到这样三点:

第1、精勤地积累资粮;

第二、亲近具相的殊胜善知识:

(就是对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大平等义具足正见,以教理通达空性的善知识。

“殊胜”,是指胜过小乘善知识等。

“亲近”,就是诚心地做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样三种事,来让善知识欢喜,这就叫亲近。

);

第三、亲近之后长期串习真实的关要:

就是听闻般若法的真实教授,长期持续地串习有教、有理、有窍诀的关要。

(“真实”是指善知识所传的教授,有圣教的证明,以正理决定成立,而且以窍诀力容易趣入实修。

如果做到这三点,相续当中会彻底理解法性大平等,而且,理解的当下,现空无别的法性,要么就是总相,要么就是自相的方式现在自己的心中,在这个时候,的确没有偏在任何有边、无遍、二俱边、非二俱边这样的一个戏论边上。

这种的缘起性空本来无离无和的大乘的核心、大乘的精髓的法要完全通达,所以相续当中就会产生定解,而信解地的修行,自自然然生起来了。

所谓“由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纵经百劫精勤,亦不能通达少许”的此上师教言,

求解脱者诚应持为心宝。

就是说,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本非分别执著所能证知,

就连在离戏空性的总相上,也需要长期努力的修持。

仅仅在大乘善知识座前听几天法,辩论几次,就认为可以修,这不一定。

所以,要长期努力的修持。

“由听闻傲慢”指略微听到了一点空性,就自以为通达而骄慢。

“由见世间量的众多观察”,指分别心作这样那样的观察,都与离戏空性不相应。

所谓“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正是讲明法性超越分别识的行境。

仅仅依靠自以为是的骄慢和唯见世间法的妄识的各种观察,纵然百千劫中精勤也通达不了少许。

所以,离一切戏论大中观的正见非常殊胜,不是人人都能轻松通达的。

“上师教言”指一位引导麦彭仁波切修行的上师的教言。

对于以上的教导,求解脱者理应作为心上的妙宝而受持。

179

五、结说道之无上力用

分二:

(一)开示究竟实相;

(二)结归道之无上力用。

(一)开示究竟实相

如是,何时实、无实诸法何者亦不住心前,尔时无其余谛实之相故,即无有一切耽著所缘而无余戏论最极寂静,此即唯各别自证智所立、无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

这是指示究竟的实相。

虽然时常说到离四边,其实除了实和无实之外,并没有别的戏论,

一般不会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两边。

在任何实法、无实法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就再没有别的谛实的相了。

计执一个法谛实的情况只有两种:

1、要么以为内外法是实有的,

2、要么认为实有不对,无实才是谛实。

在实和无实诸法都不住心前的时候,就寂灭了一切耽著所缘,极为寂静。

“唯各别自证智所立”是简非分别心所立,

这时,一切能、所二相都没有了,完全成了不二,随后这个心的本性的智慧,不需要别的戏论法。

即这时候没有任何能、所对待,只是智慧证知自己以各别自证智自证的,其他有所缘的心都不可触证,

因此说“唯各别自证智所立”。

“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

就像虚空的中央不偏在东、南、西、北等的任何边上,

法性不堕在轮回、涅槃、能知、所知、有、无等的任何边上,叫做大平等。

为什么叫“性”呢?

180

诸法的体性原本如此,不是由造作所成,法尔如是,即是万法的真实本性。

因此是“性”。

这样就明白“大平等性”的含义。

究竟实相如是之故,《般若摄颂》云:

“尚执蕴空行于相,菩萨未信无生处。

正因为究竟实相如是离一切边、离所缘相的缘故,所以佛在《般若摄颂》提醒说:

还在执取五蕴空的那些菩萨,他们的心还行在相上,并没有对无生处生起正信。

这告诉我们,对于五蕴,我们心里计执“这不是实有的,这自性空”,这时候心是缘在空相上,在取著空相,还没有真的信入无生。

《中论》云: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

佛说空法的用意,是让众生脱离有、无、常、断等的一切妄见。

如果说到空之后,把“空”执成实法,那诸佛也化导不了他。

本来说“空”就是为去除实执,但现在又执牢了“空”,那就无法可治。

这就像用药来解毒,药本身不能成为毒。

不然药成了毒,就再没有解药了。

同样道理,佛说空(无实)就是为了解掉众生的实法执著,

如果对空又执成实法,那就修不了无住的妙道了。

181

如是,如同为遮遣耽著种种有事、无事之相而宣说十六空,此寂灭一切戏论的双融法界,即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对此也称为大中观。

以实相如是离空、有一切边之故,为了遣除心取著种种有事、无事的相,佛在《般若经》中,龙树、月称二菩萨在其论中特意宣说了十六空。

即为了遣除心取著种种有事之相,宣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

为了除遣心取著种种无事之相,又宣说空空、胜义空等。

从双遮有、无看出,这不是在对无生、无灭、无事等单空安立空性,

而是对离一切边立名为空性。

(这里又要知道所遮遣处,不是在境上有这些有事或无事的相,诸法本来离一切戏论相。

唯一是我们的心妄执有事、无事,才在我们心前妄现这些相。

这里的要点是:

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就是区别于小乘的所证以及并没有到达究竟的单空。

“殊胜”和“特殊”,指不同小乘所证和不究竟的单空。

正因为它的特别和超出,也就立名为“大中观”。

应成派被称为“大中观宗”,也是因为抉择了离一切戏论的甚深空性。

正如同佛与菩萨特别宣说十六空的用意那样,它道出了这寂灭一切戏论的双融无二的法界。

它就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

此亦如云: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中道义】

这离一切边的大中道义,182

也就如《中论》所说:

如果有人说他见了有,见了无,见了自性、他性,那他就没见到佛法真实义。

因为只有明白了这离一切边的中道义,才是见了佛法真实义。

此外不论见有、见无、见自性、见他性,都不是见佛法的真实义。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诸法实相】

那么诸法实相【寂灭一切戏论的实相】的情形如何呢?

即一、“自知不随他”:

诸法实相唯由自证了知,

此外不是随比喻、他人讲解或者自己推理而能了知。

口所言、心所缘者都是分别之境,并非实相。

2、“寂灭无戏论”:

实相寂灭或远离一切边,没有语言所诠的有、无等一切戏论。

3、“无异”,指真如无有染净、凡圣等差别。

4、“无分别”,即无对境的缘故,无任何分别。

有这些特相的,就称为胜义相或实相。

真实的大空性的相即是如此。

总结:

总之,第二转法轮是专门就离戏这一分开示实相。

无论佛说《般若经》、龙树造《中论》开显般若经密意,其要点就在此处。

(二)结归道之无上力用

故依如是空性消尽戏论之后,无余尽断二障,能证无住涅槃。

上面说的寂灭一切戏论的实相。

这一句是说,依靠见到诸法远离一切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

这是总结成立空慧之道有无上力用。

183

依于无所得的空性消尽一切戏论之后,便能圆满断证。

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的根源是由戏论起的虚妄分别,

既然见一切法空性,那就寂灭一切戏论分别,

寂灭一切戏论分别,就能无有剩余地完全断尽二障,

同时能证得一切边不住的大涅槃果。

所以空性的道具有无上的作用。

如云:

“惑业由念起,彼从戏论生,空能灭戏论。

这就如同《中论》所说:

烦恼和业由分别发起,分别从戏论产生,空能寂灭戏论。

前两句显示流转的根源:

也就是,非福业、福业、不动业都是由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发起,

这些烦恼又是由妄计常、乐、我、净的分别(即念)而引生,

这些分别又仅仅由内心缘取有、无等戏论而生起。

这就认定了有情流转的根源是戏论,

第三句说:

相反,还灭的根本也就是灭除戏论。

一切计执有、无等的戏论,都由照见空性而灭除。

所以以观空灭除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

断是无余断除一切二障;

证是证得无住涅槃的佛果。

所以,般若是道的根本,道的首要,道的核心。

所以,观空性能灭除戏论的缘故,可断尽一切障碍。

以什么来灭除戏论呢?

一切计执有、无等的戏论,由现见空性都能灭除。

本论亦云:

“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本论下文也说到:

唯有空性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

因为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是缘于执著人法实有的心而起,也只有见一切法空才能对治。

犹如黑暗一般的烦恼障,障碍解脱,

犹如黑暗一般的所知障,障碍一切种智。

二障的对治,彻底断根的对治法,唯一是照见诸法空性的般若空慧。

或者唯空能对治的缘故,又可以说唯仗般若方能解脱,始得成佛。

般若是佛道的根本(主要)。

 

虽知法如幻,岂能断烦恼?

何时于幻女,幻师亦生贪。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

实事师起诤:

虽然了知诸法如幻,现而无实,但是知道这一点怎么就能断烦恼呢?

“何时”就是幻师很清楚自己所变的美女只是幻相的时候,就在这时,幻师仍然对幻女起贪。

这证明正了知如幻时也不能断烦恼。

中观师断诤:

幻师对于所知丝毫没有断除烦恼习气,因此在见幻女的当时,见者幻师心中的空性习气极为微弱,由此制伏不了贪烦恼现行。

颂文有两个“时”字,大须仔细。

对方说的“何时”,按全知的解释,就是正了知所变幻女时,这就突出了对方的诤论。

他说:

这既不是观众被迷惑不知道是幻女的时候,也不是虽然知道但当时忘失的时候,而是幻师对着几个木块念咒显现幻女的时候,这时他很清楚只有几个木块,没有什么女人。

但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