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991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小升初奥数类型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例3、五位数能被72整除,问:

A与B各代表什么数字?

分析与解:

已知能被72整除。

因为72=8×

9,8和9是互质数,所以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9整除。

根据能被8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能被8整除,由此可确定B=6。

再根据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各位数字之和为

  A+3+2+9+B=A+3-f-2+9+6=A+20,

因为l≤A≤9,所以21≤A+20≤29。

在这个范围内只有27能被9整除,所以A=7。

练习:

1、六位数5A634B能被33整除,求A+B。

2、七位数3A8629B是88的倍数,求A和B。

2 植树问题

①在直线上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基本公式:

棵树=段数+1;

棵距(段长)×

段数=总长

②在直线上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棵树=段数-1;

③在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树=段数;

段数=总长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

棵数=段数-1

棵数=段数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例题1】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共栽多少棵垂柳?

136÷

2+1=68+1=69(棵)

答:

一共要栽69棵垂柳。

例2、马路的一边每相隔9米栽有一棵柳树.张军乘汽车5分钟共看到501棵树.问汽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分析张军5分钟看到501棵树意味着在马路的两端都植树了;

只要求出这段路的长度就容易求出汽车速度.

5分钟汽车共走了:

(501-1)=4500(米),

汽车每分钟走:

4500÷

5=900(米),

汽车每小时走:

900×

60=54000(米)=54(千米)

列综合式:

(501-1)÷

60÷

1000=54(千米)

1、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0米.每隔6米种一棵芍药花,每相邻的两棵芍药花之间均匀地栽两棵月季花.问可栽多少棵芍药?

多少棵月季?

两棵月季之间的株距是多少米?

2.一个圆形池塘周长为400米,在岸边每隔4米栽一棵白杨树,一共能

栽多少棵白杨树?

3,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

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

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

(倍数+1)=小数

小数×

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

(倍数-1)=小数

小数+差=大数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例题1,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

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题】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

树、桃树各多少棵?

(1)杏树有多少棵?

248÷

(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

3=186(棵)

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1.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例题2,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

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题】甲乙两班共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

甲班人数=(98+6)÷

2=52(人)

乙班人数=(98-6)÷

2=46(人)

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1.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16.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

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题3,差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

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

(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较大的数

【例题】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

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124÷

(3-1)=62(棵)

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21.爸爸比儿子大27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求父子

二人今年各是多少岁?

4.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例题】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

明年呢?

解 35÷

5=7(倍) (35+1)÷

(5+1)=6(倍)

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明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6倍。

28.母亲今年37岁,女儿7岁,几年后母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

29.3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49岁,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5,平面图形

⑴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N-2)×

180°

⑵等积变形(位移、割补)

①三角形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②平行线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③公共部分的传递性

④极值原理(变与不变)

⑶三角形面积与底的正比关系

S1︰S2=a︰b;

S1︰S2=S4︰S3或者S1×

S3=S2×

S4

⑷相似三角形性质(份数、比例)

①;

S1︰S2=a2︰A2

②S1︰S3︰S2︰S4=a2︰b2︰ab︰ab;

S=(a+b)2

⑸燕尾定理

S△ABG:

S△AGC=S△BGE:

S△GEC=BE:

EC;

S△BGA:

S△BGC=S△AGF:

S△GFC=AF:

FC;

S△AGC:

S△BCG=S△ADG:

S△DGB=AD:

DB;

6,立体图形

⑴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⑵不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整体观照法

⑶体积的等积变形

①水中浸放物体:

V升水=V物

②测啤酒瓶容积:

V=V空气+V水

⑷三视图与展开图

最短线路与展开图形状问题

⑸染色问题

几面染色的块数与“芯”、棱长、顶点、面数的关系。

名称

图形

特征

表面积

体积

长方体

8个顶点;

6个面;

相对的面相等;

12条棱;

相对的棱相等;

S=2(ab+ah+bh)

V=abh

=Sh

正方体

所有面相等;

所有棱相等;

S=6a2

V=a3

圆柱体

上下两底是平行且相等的圆;

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S=S侧+2S底

S侧=Ch

V=Sh

圆锥体

下底是圆;

只有一个顶点;

l:

母线,顶点到底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S=S侧+S底

S侧=rl

球体

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球的半径。

S=4r2

V=r3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

鸡数=(兔脚数×

总头数-总脚数)÷

(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

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

总头数)÷

(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

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例1、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先假设它们全是鸡。

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多多少。

每多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兔;

将所多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子。

假设全是鸡,则足有:

46=92(只)

比总足数少的:

128-92=36(只)

这些是因为兔子只算了2足,每只兔子还有2足没算,

所以:

兔子有36÷

2=18(只)鸡有46-18=28(只)

例2、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

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

6=20(只).有鸡(100-20)=80(只)。

【例题】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

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

九十四。

请你仔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

假设35只全为兔,则鸡数=(4×

35-94)÷

(4-2)=23(只)

兔数=35-23=12(只)

也可以先假设35只全为鸡,则兔数=(94-2×

35)÷

(4-2)=12(只)

鸡数=35-12=23(只)

有鸡23只,有兔12只。

练习.(第二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

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6.盈亏问题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

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总份数=(余数+不足数)÷

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

③当两次都不足;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盈亏问题

【含义】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数量关系】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

1)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

分配差

2)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

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

分配差

3)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

【解题思路】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

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

问有多少小朋友?

有多少个苹果?

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盈+亏)÷

分配差”的数量关系:

(1)有小朋友多少人?

(11+1)÷

(4-3)=12(人)

(2)有多少个苹果?

12+11=47(个)

有小朋友12人,有47个苹果。

31.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260米,修完全长就得延长8天;

如果每天修300米,修完全长仍得延长4天。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2.学校组织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0人,就余下30人;

如果每辆车坐45人,就刚好坐完。

问有多少车?

多少人?

7.牛吃草问题

【含义】牛吃草问题是大科学家牛顿提出的问题,也叫“牛顿问题”。

类问题的特点在于要考虑草边吃边长这个因素。

【数量关系】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

天数

【解题思路】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求出草每天的生长量。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

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生长量=(较长时间×

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

短时间牛头数)÷

(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

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

生长量;

一、牛吃草问题之基本

例1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

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供15头牛吃10天。

问:

可供25头牛吃几天?

牧场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草地每天新长出的草的数量相同。

设1头牛一天吃的草为1份。

10头牛20天吃:

200份,15头牛10天吃:

150份,

200-150=50(份),20—10=10(天),说明牧场10天长草50份,1天长草5份。

原有草:

(l0—5)×

20=100(份)或(15—5)×

10=100(份)。

当有25头牛时,每天吃了25份,又新长出来5份,所以每天减少20份

所以,这片草地可供25头牛吃:

100÷

20=5(天)。

【例2】一块草地,10头牛20天可以把草吃完,15头牛10天可以把草吃完。

问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草是均匀生长的,所以,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

天数。

求“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就是说5天内的草总量要5天吃完的话,得有多少头牛?

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按以下步骤解答:

(1)求草每天的生长量

因为,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就是10头牛20天所吃的草,即

(1×

10×

20);

另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又等于原有草量加上20天内

的生长量,所以1×

20=原有草量+20天内生长量,同理1×

15×

10

=原有草量+10天内生长量,由此可知(20-10)天内草的生长量为

20-1×

10=50。

因此草每天的生长量为50÷

(20-10)=5。

(2)求原有草量

原有草量=10天内总草量-10内生长量=1×

10-5×

10=100

(3)求5天内草总量

5天内草总量=原有草量+5天内生长量=100+5×

5=125

(4)求多少头牛5天吃完草

因为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所以每头牛5天吃草量为5。

因此5天吃

完草需要牛的头数:

125÷

5=25(头)

需要5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练习.有一块草场,可供15头牛吃8天,或可供8头牛吃20天。

如果一群

牛14天将这块草场的草吃完,那么这群牛有多少头?

二、牛吃草问题之检票问题

例2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旅客人数一样多。

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队伍消失,同时开4个检票口需30分钟,同时开5个检票口需20分钟。

如果同时打开7个检票口,那么需多少分钟?

等候检票的旅客人数在变化,“旅客”相当于“草”,“检票口”相当于“牛”,可以用牛吃草问题的解法求解。

旅客总数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开始检票前已经在排队的原有旅客,另一部分是开始检票后新来的旅客。

设1个检票1分钟检票的人数为1份。

4个检票30分钟通过:

(4×

30)份,

5个检票20分钟通过:

(5×

20)份,

说明在(30-20)分钟内新来旅客(4×

30-5×

20)份,所以每分钟新来旅客

20)÷

(30-20)=2(份)。

可以求出原有旅客为  (4-2)×

30=60(份)或(5-2)×

20=60(份)。

同时打开7个检票时,每分钟减少7份,增加2份,就是每分钟减少原有的5份,或者理解为,让2个检票专门通过新来的旅客,其余的检票通过原来的旅客,需要60÷

(7-2)=12(分)。

三、牛吃草问题之抽水问题

例3、一个水池装一个进水管和三个同样的出水管。

先打开进水管,等水池存了一些水后,再打开出水管。

如果同时打开2个出水管,那么8分钟后水池空;

如果同时打开3个出水管,那么5分钟后水池空。

那么出水管比进水管晚开多少分钟?

先进的水相当于原有的草,后放的水相当于后长的草,出水管排水相当于牛吃草。

设出水管每分钟排出水池的水为1份,则2个出水管8分钟所排的水是2×

8=16(份),3个出水管5分钟所排的水是3×

5=15(份),两者相差1份,相差3分,所以每分钟的进水量是,可以求出先放过水的水量为 16-×

8=13 因为每分进,的以用的时间是13÷

=40分

出水管比进水管晚开40分钟。

四、牛吃草问题之天牛吃草

例4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长大,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

已知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5头牛吃6天。

照此计算,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与例1不同的是,不仅没有新长出的草,而且原有的草还在减少。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例1的方法,求出每天减少的草量和原有的草量。

设1头牛1天吃的草为1份。

20头牛5天吃100份,15头牛6天吃90份,

相差:

100-90=10(份),相差1天,所以牧场1天减少青草10份,或者说寒冷相当于10头牛吃草。

所以牧场原有草:

20×

5+10×

5=150(份)。

  150÷

10-10=5头。

五、牛吃草问题之上楼梯问题

例5自动扶梯以均匀速度由下往上行驶着,两位性急的孩子要从扶梯上楼。

已知男孩每分钟走20级梯级,女孩每分钟走15级梯级,结果男孩用了5分钟到达楼上,女孩用了6分钟到达楼上。

该扶梯共有多少级?

“扶梯的梯级总数”相当于“总的草量”,“梯级上升”相当于“牛吃掉”,也可以看成牛吃草问题。

男孩5分钟走了20×

5=100(级),

女孩6分钟走了15×

6=90(级),

女孩比男孩多走一分钟,电梯也就多转一分钟,多了10(级),说明电梯1分钟上升10级。

由男孩5分钟到达楼上,他走了20×

5=100级

扶梯5分钟本身上升10×

5=50级,

100+50=150(级)。

1、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为5,6和8公顷。

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

第一块草地可供11头牛吃1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12头牛吃14天。

第三块草地可供19头牛吃多少天?

2、经测算,地球上的资源可供100亿人生活100年,或可供80亿人生活300年。

假设地球新生成的资源增长速度是一定的,为使人类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亿人?

8,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不是依靠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进行运算,而是根据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做到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逻辑推理问题的条件一般说来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并且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

因此,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始终保持灵活的头脑,更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①“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相矛盾。

②“排中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或为真或为假,不能既

不真也不假。

③“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

在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概念都必须在同一意义下使用。

例1、李明、王宁、张虎三个男同学都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在一起打羽毛球,举行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李明和小华对张虎和小红;

  第二盘,张虎和小林对李明和王宁的妹妹。

请你判断,小华、小红和小林各是谁的妹妹。

因为张虎和小红、小林都搭伴比赛,根据已知条件,兄妹二人不许搭伴,所以张虎的妹妹不是小红和小林,那么只能是小华,剩下就只有两种可能了。

  第一种可能是:

李明的妹妹是小红,王宁的妹妹是小林;

  第二种可能是:

李明的妹妹是小林,王宁的妹妹是小红。

对于第一种可能,第二盘比赛是张虎和小林对李明和王宁的妹妹.王宁的妹妹是小林,这样就是张虎、李明和小林三人打混合双打,不符合实际,所以第一种可能是不成立的,只有第二种可能是合理的。

所以判断结果是:

张虎的妹妹是小华;

李明的妹妹是小林;

王宁的妹妹是小红。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运动衫上印有不同的号码。

赵说:

“甲是2号,乙是3号.”

钱说:

“丙是4号,乙是2号.”

孙说:

“丁是2号,丙是3号.”

李说:

“丁是4号,甲是1号.”

又知道赵、钱、孙、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