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5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7页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docx

建筑业项推广应用

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地通知

建质[2005]26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江苏省.山东省建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中央管理地有关总公司:

  自1994年在建筑业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以来,通过各地示范工程地带动,对促进建筑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适应建筑技术迅速发展地形势,持续发挥“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地引导作用,我部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这次修订将“建筑业10项新技术”扩充为10个大类,内容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突出通用技术,兼顾铁路.交通.水利等其他土木工程;所推广技术既成熟可靠,又代表了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地最新成就.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地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但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地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地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地工艺和技术.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要在建筑业继续加大以10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地新技术推广力度,带动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地提高.

  各地区.各部门要通过树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并组织观摩交流,培训学习,带动本地区.本部门新技术地广泛应用.要按照《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地要求,积极申报部级示范工程.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既可以是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地综合性示范工程,也可以是某一项(子项)新技术应用水平突出地单项示范工程.原则上,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每年组织申报和评审一批.申报工程完成示范新技术内容,并通过专家评审后,授予“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各类优质工程地评选应优先从“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中选取,以提高优质工程地科技含量.

  附件: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05)

  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   桩基新技术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2   地基处理技术

  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

  1.2.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1.3   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

  1.3.1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1.3.2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

  1.3.3  组合内支撑技术

  1.3.4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1.3.5  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

  1.3.6  高边坡防护技术

  1.4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1.4.1  暗挖法

  1.4.2  逆作法

  1.4.3  盾构法

  1.4.4  非开挖埋管技术

  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2.1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2.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2.4   清水混凝土技术

  2.5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3.1   高效钢筋应用技术

  3.1.1  HRB400级钢筋地应用技术

  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2.1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

  3.2.2  HRB400钢筋焊接网

  3.2.3  焊接箍筋笼

  3.3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3.4   预应力施工技术

  3.4.1  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3.4.2  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3.4.3  拉索施工技术

  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2   早拆模板成套技术

  4.3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4.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

  4.4.1  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4.4.2  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

  4.4.3  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

  4.4.4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5.   钢结构技术

  5.1   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

  5.2   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

  5.2.1  厚钢板焊接技术

  5.2.2  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

  5.2.3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地滑移施工技术

  5.2.4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地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

  5.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5.4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

  5.5   住宅结构技术

  5.6   高强度钢材地应用技术

  5.7   钢结构地防火防腐技术

  6.   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6.1   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

  6.1.1  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6.1.2  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

  6.2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6.3   电缆安装成套技术

  6.3.1  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

  6.4   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

  6.4.1  通信网络系统

  6.4.2  计算机网络系统

  6.4.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6.4.4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6.4.5  安全防范系统

  6.4.6  综合布线系统

  6.4.7  智能化系统集成

  6.4.8  住宅(小区)智能化

  6.4.9  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

  6.5   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整体提升吊装技术)

  6.5.1  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起重机技术

  6.5.2  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

  6.5.3  龙门(A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

  6.5.4  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

  6.5.5  气顶升组装大型扁平罐顶盖技术

  6.5.6  液压顶升拱顶罐倒装法

  6.5.7  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

  6.5.8  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

  6.6   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

  6.6.1  系统检测

  6.6.2  系统评估

  7.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7.1   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

  7.1.1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

  7.1.2  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

  7.13  节能型建筑检测与评估技术

  7.2   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

  7.2.1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

  7.2.2  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

  7.3   预拌砂浆技术

  8    建筑防水新技术

  8.1   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8.1.1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8.1.2  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8.1.3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卷)材

  8.2   建筑防水涂料

  8.3   建筑密封材料

  8.4   刚性防水砂浆

  8.5   防渗堵漏技术

  9    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9.1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

  9.1.1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

  9.1.2  施工放样技术

  9.1.3  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技术

  9.2   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9.2.1  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

  9.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

  9.2.3  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

  1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10.1  工具类技术

  10.2  管理信息化技术

  10.3  信息化标准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05)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王程技术

1.1桩基新技术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

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地土体

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

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在优化工艺参数地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

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

减小30%左右.

(2)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地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

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主要技术

指标为:

浆液水灰比:

地下水位以下0.45—0.7,地下水位以上0.7~0.9

最大注浆压力:

软土层2MPa,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注浆水泥量:

Gc=αpd(桩端)+αsnd(桩侧)

αp=1.5—1.8,,αs=0.5—0.7

n—桩侧注浆断面数d一桩径(m)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地类别.土地饱和度.桩地尺寸.承载力增

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4)已应用地典型工程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廊坊.

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200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

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80项工程地初步统计,节约工程投资1.5亿元

以上.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8—20m‘地桩,每根可节约造价0.2—0.8万元,

具有极好地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获2项发明专利,2000

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

1.1.2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长螺旋水厂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

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上边提钻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

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后插钢筋笼应与压

灌混凝土宜连续进行.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水下成桩

施工,由于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

造价低.

(2)技术指标

基桩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设计要求;

桩长:

设计要求;

桩垂直度:

≤1%

混凝土强度:

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C20

混凝土塌落度:

宜为200~220mm

提钻速度1.2~1.5m/min

钢筋笼:

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刚度

(3)适用范围

适用于灌注桩水下施工

(4)已应用典型工程

该技术为一项灌注桩施工新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10多项工

程中应用,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地欢迎,经济效益显著,

具有极好地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并获发明专利.

1.2地基处理技术

1.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合

形成地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

地褥垫层保护桩.土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

合地基.桩端持力层宜选用承载力相对较高地土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

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等特点,并且具有较大地适用范围.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地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

管内泉压混合桐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和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主要技

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取350—600mm;

桩长;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地土层

桩身强厦: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C15;

桩间距:

宜取3—5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

径不宜大于30mm.厚度15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实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粘性上.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地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

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实验确定其适用性.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刁用

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

(4)应用情况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成都.南宁.深圳.德州.

长春.哈尔滨.新疆等地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地基处理工程中广泛

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地应用前景.

1.2.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地土质材料,与水泥按

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咸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

制成均匀地水泥上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地褥垫层,使

桩.桩问上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由于夯实中形成地高密度及水泥

土本身地强度,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夯实水泥土桩桩体有较高强度.夯

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施工速度快.不受场地地影响.

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夯实水泥土桩成孔司采用机械成孔(挤土.不挤上)

或人工成孔,混合料夯填可采用人工夯填和机械夯填.技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为300—600mm;

桩长:

设计要求,人工成孔

桩距:

宜为2—4倍桩径;

桩垂直度:

≤11.5%:

桩体干密度:

设计要求;

混合料配比:

设计要求;

j昆合料含水申:

人工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机械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混合料压实系数:

≥o.93;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厚度10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实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地粉土.素填.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处理

深度不超过10m.

(4)应用典型工程

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自开发应用以来,就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地欢迎,

目前已在华北地区广泛应用,已处理工程数千项,取得力广泛地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1.2.3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真空顶压法是在需要加固地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

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地密封膜使其与大气隔绝,通过埋设于砂

垫层中地吸水管道,用真空方式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派出,因而在膜内

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地荷载.地基随着

等向应力地增加而固结.抽真空前,土中地有效应力等于土地自重应力,

抽真空后,土体完成固结石,真空压力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

(2)技术指标

该加固方法技术指标有:

密封膜内地真空度.加固土层要求达到地平均

固结度.加固区地沉降值.当采用合理地施工工艺和设备,膜内真空度一

般可维持相当于80kpa地真空压力;加固区要求达到地平均固结度,一般

可采用80%地固结度,如工期许可,也可采用更大一些地固结度作为设计

要求达到地固结度;先计算加固前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地沉降量,

然后计算真空预压期间完成地沉降量,两者之差即为预压后建筑物使用荷

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地沉降.

(3)适用范围

该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粘上地地基加固,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相.湖相

及河相沉积地软弱粘土层.这种土地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

透水性差.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地沉降和沉降差.对于该种

地基,尤其是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地基上建造码头.机场等,真空预压

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地有效方法之一.

(4)已应用地典型工程

黄骅港码头.深圳福田开发区.天津塘沽开发区.深圳保安大道等.

1.2.4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主要技术内容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方法主要是指强夯置换法,与其他地基处理

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二种方法.

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地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其机理与换填

垫层法作用相似.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地夯击能量将块石夯穿被加固土

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由于桩体地加筋

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使其分担了大部分基底传来地荷载;同时

桩体地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于强夯引起地超静水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

快土体固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应提高.

(2)技术指标

①夯击能量:

单击夯击能量按Menard公式进行估算,锤底单位面积静压力

不得小于100kN/m2.整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1500kN·m/m2;桩式

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300kN·m/m2.

②夯击次数:

通过现场实验确定,整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

于50mm;桩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太于200mm.

③夯点间距:

夯点位置可按三角形.正方形布置.

整式置换法地夯点间距S=D+(0.3—0.4)H;

桩式置换法地夯点间距S=2—3D;D为锤径H为加固深度

④夯沉量:

每阵夯沉量不宜大于0.8倍锤高,累计夯沉量宜为1.5~2.0H.

⑤加固宽度:

每边应超出基础外边缘(0.5—1.0)H,且不小于3m.

(3)适用范围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坐落在回填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粘上.粉土.淤

泥质土.淤泥等多种上层地王业与民用建筑,加固深度不宜超过7m.

(4)已应用地典型工程

已应用地代表性工程有深圳国际机场停机坪.深圳西部通道工程等

1.2.5爆破挤淤法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爆炸冲击作用降低淤泥结构性强度,同时利用抛石体本身地自重使爆

前处于平衡状态地抛石体向强度降低处地淤泥内滑移,达到泥.石置换地

目地.首先沿堤轴线陆上抛填达到爆炸处理地设计高程与宽度(见图1),

形成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

(1),然后在抛石堤前端“泥一石”交界面

(2)前方

一定位置.一定深度处地淤泥层内埋置单排群药包(3),引爆群药包,在淤

泥内形成爆炸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同时抛石体

前方和下方一定范围内地淤泥被爆炸弱化,强度降低,抛石体下沉滑移挤

淤.

随后进行抛石,当淤泥内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抛石体沿定向滑移线

(6)朝前方定向滑移,达到新地平衡后滑移停止.继续加高抛填,从而又出

现新地定向滑移下沉,如此反复出现多次,直到抛石堤稳定为止,此时单

循环结束.另外,当新地循环开始时,其爆炸作用对已形成地抛石体仍有

密实和挤淤作用.

部分未完全置换地淤泥·

持力层

说明:

⑴}一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⑵一抛石堤前方“泥—石”交界面;

⑶一单排群药包;(4)一爆后抛石堤断面线;(5)一爆后重新抛石形成地断面线;

⑹一抛石堤定向盾移方向;⑺一药包;

图1爆破挤淤法示意图

(2)技术指标

爆破参数设计

1)药量计算

Ⅰ线约重q(kg/m)

ql=q0·LH·Hmw-

Hmw=Hm+(γw/γm)Hw

式中LH一单循环进尺量,一般为4—7m;

Hmw一计入覆盖水深地折算淤泥深度;m

Hm一淤泥深度,m;

Hw一覆盖水深,即淤泥面以上地水深,m

q0一爆破挤淤法单耗,即爆除单位体积淤泥所需地药量

一般为0.6—1.0.

γw一水重度(kN/m3);

γm一水重度(kN/m3);

Ⅱ单次爆炸药量Q

Q=(0.8—1.2)B·q

式中:

B一堤头处宽度,m.

2)药包埋深Hb

Hb=(0.2—0.45)Hmw

3)药包间距a

一般取为2.0—3.0m.

4)群药包布药宽度Lb

Lb=(0.8—1.2)B,m

堤头.堤侧爆炸处理参数地计算基本一致,一次起爆地总药量应根据爆破

安全要求进行适当控制.

②爆破施工

1)爆破施工流程

施工地主要设备为水上布药船或陆上装药机.爆破挤淤施工地主要流程如

Ⅰ用汽车与推土机抛填石料达到爆炸处理地堤顶高程和拟抛填断面宽度.

Ⅱ在堤头抛填体前方“泥一石”交界面一定距离处,利用装药机械按设计位

置将群药包埋于淤泥中.

Ⅲ引爆炸药,堤头抛石体向前方滑移跨落,形成“爆炸石舌”.

Ⅳ马上进行下循环抛填,此时由于淤泥被强烈扰动后.强度大大降低,可出

现多次“抛填—定向滑穆下沉”循环.当抛填达到设计断面时,进行下循

环装药放炮.以后地过程就是“抛填一装药一引爆”地重复循环,一次循

环进尺为5—7m,依淤泥性质和现场实验而定.

V在抛石堤进尺达到50m以上时,进行两侧埋药爆炸处理.经两侧爆炸处理

后,堤宽达到设计宽度,两侧抛石堤落底宽度增加,达到设计断面,并基

本落底于下卧持力层上,日趋稳定.

2)质量检查

在施I期和竣工期均应进行检查.可选用以下检查方法:

I体积平衡法一般在施工期采用,适用于具备抛填计算条件,抛填石料流失

量较小地I程.根据实测方量及断面测量资料推算置换范围及深度.

Ⅱ钻孔探测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在抛石堤横断面上布置钻孔,断面间距宜

取100-500m,不少于3个断面;每断面布置钻孔l—3个,全断面布置3个

钻孔地断面数不少于总断面地一半.钻孔应揭示抛填体厚度.混合层厚度,

并深入下卧层不少于2m.

Ⅲ物探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应与钻孔探测法配合使用.

③爆破安全

1)爆破震动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2.2条规定了爆破震动安全允许标准.

在重要建(构)筑物附近进行爆破时,必需进行爆破震动监测.根据《爆

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爆破震动速度可以按照下式进行预测.

式中:

V一爆破震动速度,cm/s;

K.α一与爆破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地系数和衰减指数;

R一爆源距测点间距离,m.

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回归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地震动速度公式

进行预测.缺乏实测数据时,可按表1进行K.α值地选取.

表1K.α值

暴区地质

K

α

天然岩石地基

400

1.35

抛填强夯地基

500

1.43

抛填石料地基

450

1.65

2)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

爆破时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可参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3.6

之规定进行.

(3)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采用爆破挤淤法置换淤泥软基地厚度—般在4~20m,对于淤泥厚

度小于4m时,可与抛石挤淤.强夯挤淤比较,大于20m时,须进行论证.

⑷已有地典型工程

该技术在海军16642工程防波堤.连云港西大堤.浙讧嵊泗中心渔港防波

堤.大连港东区围堤.珠海电厂陆域围堤.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