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364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问答docWord文件下载.docx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10.问:

尚有何式?

尚有

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式。

11.问:

何为礼

拜?

为对于佛像,或心想佛的,五体投地,顶礼稽

首也。

对于法僧亦然。

12.问:

对法如何礼拜?

供经于桌,口称经题及经中某字,(如、是、我、闻,)至心顶礼一拜,如拜《华严经》者,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字法宝”,一拜。

再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字法宝”,

一拜。

“我”字以下皆然。

13.问:

何为赞叹?

为以偈颂,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也。

14.问:

何为供养?

为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等

供献于佛,而敬养之。

于法僧亦然。

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

卧具、饮食、汤药者。

15.问:

对于法宝既如佛僧一样礼供,足见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经籍,宜如何办法。

方不失敬?

宜安放清洁之处,包以净布尤佳。

勿乱堆桌

架上,勿杂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床榻上。

诵读翻阅时,均须洁手正身,中途辍诵者,用布覆之。

携取者,宜手捧,勿

胁挟。

16.问:

何为忏悔?

答:

于三宝前,发露己

罪。

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17.问:

何为

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

令得圆满也。

18.问:

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此包括在发愿内。

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

令速成就也。

总有三处:

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

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

三向理性,不执事相也。

19.问:

佛是人欤?

在人道所见者是人,此为佛之应身。

20.问:

何为应身?

赴感而来曰应。

佛身有三:

报二身,玄奥难知,故今且言应身。

21.问:

佛是何国

人?

印度古国迦毗罗王子。

22.问:

迦毗罗王

之国,今为何地?

据英人恭宁翰考,在今乌德城东

百里,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处。

23.问:

佛既是人,

何时诞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

诞生。

24.问:

佛父母为谁?

父为净饭王,母

为摩耶夫人。

25.问:

佛为王子,何以成佛?

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

三十岁,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得无

上正遍知。

时在周穆王二年癸未。

十二月八日,即今腊八日

是也。

26.问:

佛所修何道?

知一切法,惟心

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

所谓破无

明,证法身也。

27.问:

佛何姓名?

姓释迦,

名牟尼。

28.问:

释迦牟尼何义?

释迦此云

能仁,大慈之义。

牟尼此云寂默,大智之义。

29.问:

释迦成佛后,作何事业?

即以自己成佛之法,教化

世间。

30.问:

教化何等人,令得何益?

教化

凡人,令成圣种;

教化罗汉,令作菩萨;

教化菩萨,令入佛

位。

31.问:

何为凡人?

庸愚之辈,六道众生,

皆是。

32.问:

何为六道?

世间凡夫,分为六

辈,各由其道,故曰六道。

其名曰地狱,饿鬼、旁生、天、

人、阿修罗。

33.问:

何为众生?

即是一切有

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曰众生。

34.问:

为地狱?

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辈众生,受苦最

剧,有八热八寒等类。

35.问:

何为饿鬼?

神之类,以常受饥虚,心无厌足,故称饿鬼,有无财、少财、

多财等别。

36.问:

何为旁生?

禽兽鳞虫之类,

以形体横斜,故称旁生。

以上三辈,俱是恶业之所招感,故

又称三恶道。

37.问:

何为天?

在人间之上,

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38.问:

为阿修罗?

阿修罗,此云无酒,又云非天,居近须

弥山大海中,好与天斗。

此二辈及人。

俱是善业之所招感。

故称为三善道。

39.问:

二十八天。

其名若何?

地居有四王天,忉利天。

(此即三十三天。

以有三十三个天国故。

)空居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

此为欲

界六天,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与人间同。

色界有十八

天:

曰梵众、梵辅、大梵,初禅所生。

曰少光、无量光、光

音,二禅所生。

曰少净、无量净、遍净,三禅所生。

曰无云、福生、广果,四禅凡夫所生。

此外无想天,外道所居。

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三果圣人所居。

此十八天,虽

离欲网,尚具色身,故曰色界。

此上有空无边处、识无

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只有心识,而无色身,

故曰无色界。

40.问:

吾辈人道。

佛如何说?

佛说人道,以所居之地,别为四类。

地分四大洲:

在东者曰胜身,在南者曰赡部,在西者曰牛货,在北者曰胜处。

身量寿命,长短有殊。

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

佛生印度,是在南洲之中,我国中华,是在南洲东

部。

按赡部又译阎浮提,义为胜金。

41.问:

神仙妖怪,

当属何道?

神属鬼,即饿鬼中之多财者。

仙属人,

别得生理,或属鬼,谓灵鬼等;

或属天,为四王天所统摄。

妖怪,则多鬼畜矣。

42.问:

须弥山何在?

弥此云妙高,在四洲中央。

43.问:

何为圣种?

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

反是即谓

之圣,其种有四。

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44.问:

何为声闻?

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

其类有四:

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45.问:

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须陀洹此云预流,

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

番生死,便得阿罗汉。

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

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

之极。

46.问:

何为缘觉?

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

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47.问:

何为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

外现凡相者。

48.问:

何为如来?

佛有十种德号,此居其首。

不变曰如,随缘曰来。

佛有不变

之体,随缘之用,故号曰如来。

按十种德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

49.问:

佛以何等法为教化?

以因

果、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法,教化众生。

50.问:

何为因果?

一切事物,必有由起,是之谓因,必有

终趣,是之谓果。

51.问:

因果之法若何?

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

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

52.问: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仁而夭,盗跖(春

秋战国时人)暴而寿,于因果何说?

因果之法,通乎

三世。

仁暴但植来世之因,果尚未至;

夭寿乃食前世之果,

因在曩时。

若局于一世,乌能穷因果之理,而徵相应之实乎?

53.问:

前世人非今世人。

今世人非后世人。

何能食果受报?

躯体虽异,心识无殊,故有不昧前因者,如结草衔环(喻

为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之类。

54.问:

心识乃躯体

之作用,躯体既易,而云心识不改何耶?

子但知心

识为躯体之作用,而不知躯体乃心识之表相,惟心识有执受之力,故躯体得以坏于前而更成于后。

若心识随躯体而亡,

则生物早已绝灭于世矣,安有今日尔我之躯体乎?

55.问:

受因果之教者,有何利益?

知有因,则受

苦者不怨尤;

知有果,则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56.问:

何为四谛?

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

道谛。

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57.问:

何为苦

谛?

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

一曰生苦、二曰老

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爱别离苦、六曰怨憎会苦、

七曰求不得苦、八曰五阴炽盛苦。

58.问:

世间岂无乐

事乎?

乐亦是苦。

盖世间之乐,常易坏灭,乐坏灭

时,其苦倍盛。

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59.问:

尚有不

苦不乐时,岂亦是苦?

是名行苦。

虽不现苦乐之相,

而身心迁变,流转不停,故亦是苦。

尝见世人以无事为苦而

欲寻事者,是可证也。

60.问:

何为五阴炽盛?

我人身心,可分为五: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

阴,

覆盖也,常被笼罩,难可解脱,故曰炽盛。

例如声色之欲,

动辄纵发,临事有扰恼之苦,事后身心俱病,苦孰甚焉。

因其造业,感招后报,尤为众苦之先导者矣。

61

.问:

何者为色?

有质碍者为色。

其相有四:

为地、水、

火、风。

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

风,其温度则名曰火。

身内如是。

身外亦然。

62

何者为受?

心能领纳外色,名之曰受。

63.问:

何者为想?

心感受外色后,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为想。

64.问:

何者为行?

心想外色后,即有好恶之念,发为身口之业,是名曰行。

65.问:

何者为识?

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曰识。

66.问:

识有几种?

识有六种:

缘眼见色,名曰眼

识。

缘耳闻声,名曰耳识。

缘鼻嗅香,名曰鼻识。

缘舌知味,

名曰舌识。

缘身觉触,名曰身识。

了别想像,是为意识。

大乘法,再开意识为意及藏识。

总为八识。

67.问:

谓集谛?

佛说一切苦恼,起于贪嗔痴三种意恶。

此三者,有招集苦果之义,故称曰集。

68.问:

何以言

起于贪?

贪则求,求而不得,则苦恼生;

求而得之

非以为足,则苦恼生。

69.问:

何以言起于嗔?

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则苦恼生。

70.问:

何以言起于

痴?

以无为有,以妄为真,祈神祷鬼空生畏怖,则

苦恼生。

71.问:

何为灭谛?

佛说贪嗔痴灭,

则苦恼灭。

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真实消灭,故曰灭

谛。

72.问:

何为道谛?

佛说欲灭苦者,当修

行八种圣道:

一曰正见、二曰正思、三曰正语、四曰正业、

五曰正进、六曰正定、七曰正念、八曰正命。

73

何为正见?

识因果,明邪正,是谓正见。

74

何谓正思?

常思济物利人,是谓正思。

75.问:

何谓正语?

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常作真

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谓正语。

76.问:

正业?

不为猎、渔、屠、牧、造酒等业,及制一切

伤人之具者,是谓正业。

77.问:

何谓正进?

见恶务去,见善务兴,力行不怠,是谓正进。

78.问:

何为正定?

行佛教诫,坚持不动,是谓正定。

79.问:

何谓正念?

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谓正

念。

8O.问:

何谓正命?

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谓正命。

81.问:

说四谛法,有何义趣?

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82。

能修道者,

得何效果?

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

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

而成阿罗汉果。

83.问:

何为十二因缘?

此正

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也。

所从起者曰因,所依附者

曰缘。

数有十二:

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

84.问:

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造之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

受、取、

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

生、老死二支,为未来所得之果。

85.问:

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

若何?

无明为缘

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

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

生,缘生而有老死。

86.问:

何谓无明为缘而生行?

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87.问:

谓缘行生识?

既妄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

著不失,故曰缘行生识。

识也者,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也。

88.问:

何谓缘识生名色?

识但是“了别、执取”之

功能,无相可得,惟有其名,然其所识,则有相,故曰色。

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识神托胎时也。

89.问:

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名色再分,成眼、耳、鼻、舌、

身、意之六根。

为六尘所入处。

故曰六入,又曰六处。

在胎成形时也。

90.问:

何谓缘六入生触,

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

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

意触法,此乃出胎后也。

91.问:

何谓缘触生受?

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

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时也。

92.问:

何谓缘受

生爱?

感乐受者,心生爱著,感苦受者,心生憎恶,

此在二十岁内外时也。

93.问:

何谓缘爱生取?

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时也。

94.问:

何谓缘取生有?

心既贪著,发诸身口,乃

成事迹,故曰有。

又此事迹,各有所属,善属善道,恶属恶

道,乃作来生受报之因,故曰有,此在三十岁以后矣。

95.问:

何谓缘有而有生?

既作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

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

96.问:

何谓缘

生而有老死?

既有生后,渐渐变易,曰老。

复归坏

灭,曰死。

97.问:

此十二缘生,此于三世乎?

因缘相续,何止三世!

世复三世,乃至无穷。

98.问:

缘止十二,乌得无穷?

此十二缘,不但相续,乃复

循环。

99.问:

循环之法若何?

此十二缘。

重因果,前后均略,中乃详尽,若合言之:

过去无明,即现

在之爱取;

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

现在识、名色、

六入、触、受,皆有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

因既生果,

果复为因,因再生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100.问:

说此十二因缘,有何义趣?

欲令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101.问:

何谓缘灭?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102.问:

缘灭有何利益?

缘灭则生缘断,即得无生,不受后有,自在解脱。

103.问:

缘灭解脱后何如?

即成缘觉圣果。

104.问:

六度之法若何?

此乃佛教积极之法,菩

萨所修之行也。

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此六者谓之六波罗密。

波罗密此云彼

岸到,与渡义同,故译曰度。

105.问:

修布施度若何?

见一切来求索者,随力所能,无不施与。

或以财物施,

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

回向菩提,故曰度。

106.问:

何谓无畏施?

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渭之无畏施。

107.问:

修持戒度若何?

佛说教戒,止人过非。

其重禁者,不外杀、盗、淫、妄、邪见五事。

若详言之。

有五戒、八戒,在家人应持者也。

十戒、二百五十戒。

出家人应持者也。

十重四十八轻,则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但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持之。

持戒清净,则障惑永除。

得证涅盘,故曰度。

108.问:

何为五戒?

五戒者: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

109.问:

何为八戒?

不杀一也,不盗二也,不淫

三也,不妄语四世,不饮酒五也,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六也,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七也,不坐高广大床八也。

此八戒不单

持。

须合一斋法,谓不非时食,故曰八关斋戒。

110.问:

何为十戒?

九戒即前之八戒一斋,合之不捉持生像

金银宝物,是为十。

盖前之八戒一斋,在家人受持,但以一

日一夜为度。

此之十戒,出家人终身受持之,故戒相虽大同,

而受法迥殊也。

111.问:

生像金银何解?

金银之真者,为生金银。

其非真而似金银者,为像金银。

112.问:

非时食何解?

佛午时食,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