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581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docx

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大气环境

阶段检测三 大气环境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3年7月20日7点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和“实践十五号”三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三星”发射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星”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最后到达电离层

B.“三星”发射地对流层厚度约8~9千米

C.“三星”在穿越高层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

D.“三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

2.“一箭三星”自地面上升到某一高度的过程中,气温和大气运动状况的依次变化最可能为(  )

①温度递增 ②温度递减 ③水平运动为主 ④对流运动显著

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D.①④—②③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电离层是高层大气中呈电离状态的气体层,在距地面80~500km的高空,A项错误;“三星”发射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10~12km,B项错误;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才会发生偏向,C项错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小,D项正确。

第2题,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递减,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递增,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016·绍兴一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①B.②C.③D.④

4.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①地夏季午后气温最高,热力环流范围最大,所以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

第4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近地面①地形成低压中心,②地形成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两者之间且位于①地东边,据此判断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乙。

下图是“夏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

hPa)垂直分布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天气系统过境N市,可能出现(  )

A.淫雨霏霏B.大雪纷飞

C.持续干旱D.狂风暴雨

6.该天气系统北移过境N市,该市的风向(  )

A.东北风转西南风B.东南风转西南风

C.东北风转西北风D.西北风转偏南风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结合该天气系统等压面垂直分布知其为低压系统,在其控制下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出现狂风暴雨。

第6题,目前N市位于低压以北;当该天气系统向北移过N市时,则N市位于低压以南,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N市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

读“某地气候统计资料图”,完成7~8题。

7.该地(  )

A.气温日较差约为40℃

B.春季多大风,夏季基本无风

C.气温年较差约为50℃

D.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8.该地可能位于(  )

A.塔里木盆地B.华北平原

C.江南丘陵D.青藏高原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图示反映的是某地一年中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读图可知,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40℃;夏季时大于8级风力的日数很少,但并不是基本无风;7、8月的降水量大,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第8题,结合气温、降水及其变化知图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只有华北平原符合。

右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  )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10.大陆西岸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压带、风带是(  )

A.①⑤B.②⑥C.④⑦D.③⑥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空气运动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读图,根据图中的风向箭头判断,②④是高气压带,①③是低气压带。

第10题,结合图示风带风向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知其位于北半球,⑤是信风带,一般较干燥,在大陆西岸形成沙漠气候。

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干燥气候为主。

④是极地高气压带,受其影响地区降水少。

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锋,降水多。

⑥是盛行西风带,受其影响,大陆西岸降水多。

(2016·浙江金华十校联考)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1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则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

第12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方向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可以判断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盛行西南风。

(2016·浙江杭州模拟)读“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完成13~14题。

13.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类型,与上面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对应正确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4.③对应的气候类型名称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类型应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特征是雨热不同期。

第14题,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方法,该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为0~15℃,推测可能为亚热带气候或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根据年降水量及降水年内分配情况,确定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15.“逐水草而居”是某地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该地域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A

解析 “逐水草而居”主要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原区,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16.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B.远离海洋,到达的海洋水汽很少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盛行下沉气流

D.受山地阻隔,水汽难以深入

答案 C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同时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不到该地区。

17.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  )

A.属温带季风气候B.冬冷夏热,终年少雨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D.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

答案 B

解析 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其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终年少雨;其降水量较少,降水量少于蒸发量;因气候较干旱,所以不适宜大面积发展耕作业。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18~20题。

18.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19.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20.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B.可能是1月份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

答案 18.D 19.D 20.B

解析 第18题,由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北方季风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

第19题,B地夏季风是西南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该季风性质温暖湿润;冬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B地距冬季风源地远,其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势力。

第20题,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南半球,此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A地此时寒冷干燥;此时正是南半球气温较高的时候,是1月份前后,C地形成低气压中心;B地在冬季时,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气候温暖干燥。

读下图,回答21~22题。

21.夏季甲城较乙城气温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大气环流B.洋流

C.地形D.海陆位置

22.夏季乙城较甲城降水总量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大气环流B.洋流

C.地形D.海陆位置

答案 21.B 22.A

解析 第21题,根据两城经纬度可知,甲城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显著,夏季气温偏低;乙城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岸,夏季气温偏高。

第22题,乙城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而甲城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3.读“10月4日~12日某天气系统中心位置移动经纬度示意图”,分析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大致为(  )

A.由向正西转向向西北B.由向东南转向向西北

C.由向西北转向向东北D.由向西南转向向东北

答案 C

解析 据纬度变化可知,该天气系统中心一直向北移动;据经度变化可知,该天气系统中心先向西再向东移动。

综合可知其移动方向大致为由向西北转向向东北。

下图示意4月某日我国40°N以北地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

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示意图与图示天气系统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5.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可能(  )

A.甲地大雨滂沱,气温明显下降

B.乙地晴朗无云,气温日较差小

C.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

D.乙地连日风雨交加,气温升高

答案 24.A 25.C

解析 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锋面坡度较大,为冷锋,而乙地锋面坡度较小,为暖锋,再结合题文“我国”,说明为北半球,因此气旋气流呈逆时针运动,天气系统西部为冷锋。

第25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地为我国北方地区,位于冷锋锋后,此时为4月,不可能大雨滂沱,只能是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较低,因此A错、C对;乙地位于暖锋锋前,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但不会有大风,B、D错。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2016·浙江临海月考)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3分)

(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沙漠气候。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

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一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 

(1)地中海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4)表现:

悉尼冬夏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均匀。

原因:

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解析 

(1)由气候分布图可以判断出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的气候类型。

(2)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主要考虑纬度因素、洋流因素及地形因素。

(3)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很容易得出结论:

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影响,东南风相对干燥。

(4)两地季风气候特性的差异:

前者弱,后者强。

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强度不同。

27.(2016·浙江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2014年1月31日神秘的南极首次对普通游客开放。

上海某游客于1月31日出发,2月18号返回。

图甲为该游客南极旅游路线图,图乙为乌斯怀亚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丙为南极洲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丁为南极洲俯视图(图中弧ABC左边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局部)。

(1)此时,乌斯怀亚市的季节是________,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丁中的昏线是弧________(填字母)。

B点在长城站D的________方向。

此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D点,长城站有无极昼现象,________。

(3)南极洲的年降水量________,原因是主要受____________控制。

旅游时在南极可以看见耐寒的动物企鹅,这体现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4)游客返回上海时,当地(上海)的昼长变__________,盛行________风。

答案 

(1)夏季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2)BC 西南 小于 无

(3)少 极地高气压带 整体性

(4)长 西北风(或偏北风)

解析 第

(1)题,根据游客出发、返回的时间可知,此时,乌斯怀亚市是夏季。

根据图乙判断,乌斯怀亚市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2)题,读图丁,从南极点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转,图乙中的昏线是弧BC。

B点在长城站D点的西南方向。

此时,B点的纬度高于D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D点。

长城站在极圈外,无极昼现象。

第(3)题,南极圈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年降水量少。

旅游时在南极可以看见耐寒的企鹅,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4)题,游客返回上海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上海昼长变长,2月份仍是冬半年,所以盛行西北风或偏北风。

28.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季风进退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夏秋季节,能够给广东沿海地区带来降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从气象因素考虑广州亚运会选在11月举行,期间天气以晴好为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年份,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相比,不易发生春旱的是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年份,当锋面雨带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时,控制长江流域的天气系统是下面图中的________。

在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锋面 气旋 锋面雨带已退出我国大陆地区,台风发生频率较低 

(2)东北平原 纬度高,蒸发弱;东北地区春季有积雪融水 (3)C 炎热干燥 受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

29.(2016·浙江宁波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下表示意上海、札幌两城市1971年~200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降水量(mm)

城市

1

2

3

4

5

6

上海

75

44

68

63

85

212

札幌

108

94

82

62

55

66

月份

降水量(mm)

城市

7

8

9

10

11

12

上海

142

230

76

64

43

34

札幌

69

142

138

116

100

101

材料二 下图为某时刻我国部分区域气压(单位:

百帕)分布状况图。

材料三 下图为日本北部山河分布图。

(1)在材料二图中的相应位置,用

标出冷锋、暖锋位置。

请描述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市的天气变化状况。

(2)分析上海市5、6、7月降水的差异及原因。

(3)分析札幌冬夏季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4)上海与札幌都位于季风气候区,且上海比札幌纬度低,但年降水总量几乎相同,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画图略。

 先是出现连续性降水,之后,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2)5月份降水较少;原因:

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较少。

6月份降水多;原因:

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在梅雨时节),降水较多。

7月份降水较少;原因:

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较少。

(3)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原因:

冬季,位于西北季风迎风坡,西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多地形雨;夏季,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

(4)札幌的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大,海洋性强,全年降水较均匀;上海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集中在6、7、8月,且雨量大。

解析 第

(1)题,图中等压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即为锋面,冷锋朝南,出现在图中左侧;暖锋朝北,出现在图中右侧。

上海位于暖锋锋前,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

(2)题,掌握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即可解答。

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札幌冬雨多、夏雨少。

原因应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西北面海、东南面山)分析。

第(4)题,上海的气候大陆性较强,札幌的气候海洋性较强,这是两地年降水总量几乎相同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