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595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docx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

高考文综之历史解题十大技巧  

 

技巧一:

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改成的组合选择题(以下简称“组合题”)考查能力的力度愈来愈大,同学们普遍反映解答这类题目时失分率很高。

如何指导学生答好组合题呢?

以下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供同学们参考。

一、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

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

如:

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

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

排除障碍的方法有:

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

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

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

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

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

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

①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

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

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参照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

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

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

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

①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

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排除障碍的办法:

①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

②坚持论从史出。

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

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

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

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

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

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

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

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山东于成贵王家余)

 

技巧二:

如何解答考查“根本原因”的历史选择题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近年高考中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是考查重点,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以得出应选A项,它在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据此,世界史上的尼德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原有的旧制度或统治体系阻碍其发展,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例2: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答案A)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

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3:

“府院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此题答案选择D项。

C项是错误选项,A、B项都是属于表面现象,而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分析出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黎元洪与段祺瑞关于参战问题的斗争而表现出来。

(浙江 戴胜旗)

 

技巧三:

谈谈如何解析史料题

大家知道,历史是过去了的人和事。

那么,我们如何去考察历史呢?

考察历史的途径有两条:

一为实物资料如文物、古迹。

二为文字资料即书籍、碑刻。

我国历史悠久,保存下来的实物资料极为丰富,为我们了解祖国的过去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我们考察历史的主要途径。

我们考察商代以前的历史主要采用这种途径。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代开始。

同实物资料一样,我国的文字资料也极为丰富。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数量大、传播广。

它也是我们考察历史的主要途径。

有了文字记载后,我们考察历史时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就可以互相验证,二者相得益彰。

对历史的考察也就更全面,更科学了。

文字资料即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所以研究历史的人必然要去阅读、分析大量的史料。

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引述了一些史料。

高中课本一般每课l-2条。

它是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扩展。

每年高考,史料题必考。

而且所占比重不小,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

所以高中学生必须学会分析史料。

所谓史料分析题,就是在与中学课本有密切联系的文献中,选取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让学生阅读分析后,回答所提的问题。

这种题型,不仅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的要求,能够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而且对中学教学中史料的引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分析往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史料分析题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究其原因,除基础外,主要是方法不当。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呢?

从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分析史料题的题型,以便对症下药。

史料题的设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

如今年高考题(江苏卷)第27题,问题的答案全部来自材料中。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案:

l.时间:

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

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

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类,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要灵活运用平时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去解答。

第三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

要求考生以史为鉴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

回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知识的迁移,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并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其次,要采取科学的解析方法。

史料题分析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认真阅读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

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而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

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如今年高考题(江苏卷)第27题第一问的回答就可以通过尾注来联想。

材料一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建国前夕1949年9月召开的。

据此我们就能准确而轻而易举地答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

至于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读三遍。

第一遍泛读即整体阅读。

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内容。

阅读的过程中,划出中心句或关键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

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阅读是针对文后的题目,有选择地阅读,是精读。

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过程。

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的隐性联系。

史料后的题目做完后,进行第三遍阅读。

这次仍是通读史料,检查一下有没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内容,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这一次阅读是拾遗补阙。

二、仔细审题

俗话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

不少同学不会审题。

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

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

还没答题心理就打了败仗。

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有理解清楚题意,就草率答题。

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

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回答,不至于答非所问。

如今年高考题(江苏卷)第28题。

问题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人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紧扣“根据材料一”回答,就不会把课本上的语句搬到试卷上。

扣住“社会经济原因”,对日本出现“脱亚人欧论”和“大陆政策”根源的分析就比较全面了。

仔细审题,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

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如时间、背景、措施、意义等去理解,还要注意有没有字数的限制,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

如果遇到评价某人或某物,必须客观。

一般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评述。

另外有些题目的回答,还要考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深层次、多角度、实质性地分析。

三、准确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

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

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

表述时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当然,影响史料分析能力的因素有许多。

要想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也不是三两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时。

平常要多做一些史料分析题的训练,熟能生巧。

另外,还有待于语文阅读水平、辨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有效的训练,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还是大有希望的。

(江苏钱丽云)

 

技巧四:

运用背景知识解答选择题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有一个特点,即一组选择题往往都由一句或一段背景知识引导。

背景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选择题的解答有很强的指导性。

下面举两例。

例一:

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

回答20~23题(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题)2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

D

分析:

本题的背景知识是“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其核心内容是“民主与法制”。

第23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答案D具有这样的内容,所以只能选D。

例二:

列强在侵华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相互勾结。

回答下题。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客观条件是

A.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B.明治政府重视发展资本主义

C.列强的默许或纵容态度

D.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C

分析:

本题的背景知识是“列强在侵华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相互勾结”,其核心是“列强相互勾结”。

本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答案C的叙述与背景知识比较接近,所以只能选C。

从以上两个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一、背景知识与题目的设问和答案有一致性。

二、背景知识对解答选择题有明显的限制性。

三、背景知识对解答选择题有直接的指向性。

根据以上特点,在遇到这类选择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解答:

首先,要读懂背景知识的整体内容,界定背景知识是一个小专题的概述,还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评述,抑或是一条历史线索,以明确背景知识的限制性。

其次,要清楚背景知识的核心内容,最好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加以概括,以明确背景知识的指向性。

再次,读懂选择题的题干内容,判断题干与备选项的关系。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以后,一般就可以很快正确回答,轻松解题。

(四川 左霁林)

 

技巧五:

怎样做情境选择题

情境选择题在近年来高考历史中经常出现,它通过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选择题利用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能够使学生跨越时空,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

解答情境选择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解题时,先要从虚拟情境中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

然后以题目设问为解题线索对四个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找出符合并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下面结合几种类型的情境选择题谈谈具体的解题方法。

 

一、史料情境选择题 

例1、(原创)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名臣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周文王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当时的商王赐予什么官名(   ) 

A.师、侯     B.卿士、王 

C.相、伯     D.师、伯 

解析:

C。

史料信息给我们提供了商王如何设置官员的历史情境,从中可以提炼出伊尹、姬昌的身份和职权等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参与商王决策的伊尹可能担任相或者卿士,身为方国首领的姬昌可能被封为侯或者伯,用排除法可以顺利剔除ABD三项。

 

二、生活情境选择题 

例2、(原创)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研究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浅析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解析:

D。

本题创设的生活情境是为四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题目纠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可知明初废除丞相,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故D项标题明显出错。

 

三、图片情境选择题 

例3、(原创)四位同学看到台湾著名演员赵文瑄在某电视剧中的剧照后,进行了如下对话,其中谁的话最不合情理(   )

 

 

A.小王说:

“哦,是中央电视台年度大戏《孙中山》啊。

” 

B.小李说:

“是啊,这是兴中会召开成立大会的那场戏。

” 

C.小张说:

“我也看过,居中穿白色西服的是孙中山,右边穿黑色西服的是黄兴,他们分别被选为总理和执行部庶务。

” 

D.小刘说:

“虽然楹联被遮住了,但我也知道写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建立的理解分析能力。

透过剧照上的情景,可以提炼出同盟会政治纲领、开会举手表决、站立的两位主角人物等关键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可以正确判断四人谈话,故答案是B项,因为兴中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四、故事情境选择题 

例4、(原创)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

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  ) 

A.甲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乙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解析:

C。

从法学家献策的历史故事情境可知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发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时代的成文法典,故甲呈献的是伪书。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罗马法制约父家长权、夫权的原则相违背,法律不适用外邦人的主张违背万民法的宗旨,故乙和丁的主张也可能不被采纳。

只有丙的建议符合罗马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内容,有利于稳定统治,最可能被采纳。

(江苏徐继宽)

 

技巧六:

主观题审题“审”什么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

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

具体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

目前高考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题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

例如:

“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

重点考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要求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

审题时必须明白,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

这样,抓住了重点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2、审范围:

这是审题的重要环节。

所谓范围是指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和知识。

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画虎不成反成犬。

例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从时间上分析从1919年到1939年;从内容上分析有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二是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三是1929年-193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四是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五是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3、审重点:

所谓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

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应不同。

例如:

“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和“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前者的重点在于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