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72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近体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体诗.docx

《近体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体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体诗.docx

近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

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律诗的基本要求:

五、七言,齐言体。

讲平仄,用律句。

句中平仄相间隔,按照定则组合起。

两句为一联,分为出对句。

联间平仄须相对,每首作品以联计:

二联四句为绝句,四联八句是律诗;律诗延展即排律,排律论联无单句。

偶句须押平声韵,全诗一韵用到底。

首句是否要入韵,须看所用是何式。

用对仗,有规矩:

绝句对否可随意;律诗常对二三联,对仗句式须一致。

排律首尾两联外,中间诸联均须对。

相邻两联须相粘,次字平仄应统一。

二、近体诗的六种基本形式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

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举例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言律诗举例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律句

五言律句规范式五言律句变式

七言律句规范式七言律句变式

五言律句规范式

甲仄仄平平仄

白发三千丈(李白)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乙平平仄仄平

春来发几枝(王维)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丙平平平仄仄

泥融飞燕子(杜甫)柴门闻犬吠(刘长卿)

丁仄仄仄平平

此物最相思(王维)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五言律句变式

所谓律句变式,就是在规范式的基础上,用了可平可仄的字。

如王维《红豆》第一句“红豆生南国”的“红”字,该用仄而用了平;第三句“劝君多采撷”的“劝”字,该用平而用了仄。

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的“欲”字,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

运用律句变式时,要避免三种情况:

①犯孤平,②三平尾,③三仄尾。

七言律句规范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歧王宅里寻常见(杜甫)荒郊古陌时时断(朱晦)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雨后全无叶底花(王驾)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醉卧沙场君莫笑(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七言律句变式与五言律句变式句规律相同。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及孤平、三仄尾、三平尾

(一)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这一概括,大体上符合近体诗的实际情况。

但这种概括并不全面,而且会引起误解。

①五言乙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言乙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均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若用了仄声字,即“犯孤平”。

②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也不能“不论”,若易“平”为“仄”,则成“三仄尾”。

③五言丁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丁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亦不能“不论”,若用了平声字,则成“三平尾”。

④“二四六分明”也不尽然,丙句特拗式的“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已成为变式中平仄合律的定式之一,沿用至今。

⑤“一三五不论”仅存在于五、七言的甲句式中。

(二)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词)的大忌,所以写诗词必须避免“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在平脚的句子中,除了平声韵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了。

(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是犯孤平。

如李白的“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以说,五言乙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言乙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均不能用仄声字。

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补救,详见下文。

(三)三仄尾

三仄尾是指句子的最后三字都是仄声。

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要慎重用字,不能以“一三五不论”处之,否则会出现“三仄尾”现象。

(四)三平尾

三平尾也叫三平调,是指句子的最后三字都是平声。

五言丁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丁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要慎重用字,不能以“一三五不论”处之,否则会出现“三平尾”现象。

五、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用了拗句,就必须要“救”,所谓“救”,就是是补偿。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就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补偿一个平声。

“拗”而能“救”则不为病句。

①本句自救

甲句式“仄仄平平仄”拗成了“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将第一字换用平声字,成“平仄仄平仄”式;乙句式“平平仄仄平”拗成了“仄平仄仄平”,那么就将第三字换用平声字,成“仄平平仄平”式。

(七言只在前面加两字,规则不变。

)这些都是救在一句之内,故为“本句自救”。

②对句相救

即一联之间,出句第三字(或第四字)本为平(仄仄平平仄),却拗成了仄(仄仄仄平仄),又没在本句救,那么就在对句的第三字也拗一字,换“仄”为“平”(以拗救拗),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式。

(七言只在前面加两字,规则不变。

如: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刘长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③一种特殊的拗救格式

在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和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五言的三、四两个字,七言的五、六两个字的平仄可以互换。

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七句都是“平平平仄仄”格式,但都换成“平

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殊格式,常常用在第七句:

山中寡妇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下平二萧(平水韵)

六、近体诗的体式

近体诗的体式,是以律句为基础,按规则搭配组合而成的。

(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为例说明之)

五言律诗

以律句为基础,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1)五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押韵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八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押韵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

天宫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九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一老经。

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的规则相同,只是律诗的一半而已。

(律诗—绝句=绝句绝句+绝句=律诗)如:

(1)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另一式(首句押韵),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 筝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只须在五字句前面加两个字即可。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如:

(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以说,七言律诗的句子也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1)七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七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迳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规则相同,只是律诗的一半而已。

(律诗—绝句=绝句绝句+绝句=律诗)如:

(1)七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马嵬坡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七、平仄

平仄对于近体诗而言,至关重要。

根据近体诗的基础和法则,不论是一句之中的平仄相间,还是一联之中的平仄相对,都无法剥离。

甚至不妨说,离开平仄,近体诗便不能成立。

(一)借助今四声来掌握古四声

①古四声

《南史·沈约传》载:

“高祖(梁武帝)尝问周舍曰:

‘何谓四声?

’曰:

‘天子圣哲是也。

’”“天子圣哲”四个字,正好分别代表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也就是所谓“古四声”。

再如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也正好合于古四声——精彩妙绝、英勇抗敌、遵守道德、规矩细则、持久变革、民主问责……

②今四声

金、元时期,古四声发生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变异,消失了入声字,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今四声),也就是普通话四声。

a、普通话四声调值五度标音图:

55阴平(55)高平调

44阳平(35)中平调

3上声(214)降升调

2去声(51)全降调

11

b、古今四声关系对照表

平仄四声

古四声

今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派三声)

普通话调号及调值

55

35

214

51

C、四声的自我训练

四声连续,比较差异

阴阳上去、山明水秀、非常美丽、金鹏展翅、家园改貌

新华网站、心明眼亮、风调雨顺、雕虫小技、山盟海誓

分调连续,把握特点

阴平——东风催春、春天花开、鲜花芳香、精心施工、今朝飞天

夫妻纠纷、家乡丰收、千秋功勋、叮叮当当、乒乒乓乓

阳平——华人文明、名扬全球、仁慈情怀、祥和繁荣、牛羊成群

人民银行、文学习俗、全局协调、平平凡凡、缠缠绵绵

上声——辗转守土、勇猛果敢、古典舞蹈、影响久远、宝岛水产

口感很爽、短小典雅、辅佐处理、懵懵懂懂、懒懒散散

去声——创造世界、捍卫正义、奉献大爱、报效社会、奥运盛会致富道路、驾驭力量、冒昧叩拜、蹦蹦跳跳、踉踉跄跄

③入声字表(略)

④变调异读字

八、押韵

我国传统诗歌向来注重押韵。

《诗经》以降,各体诗歌,无不讲求押韵。

诚如王若虚《滹南诗话》所言:

“诗之有韵,如风中之竹。

”意思是说诗歌押韵如同风吹竹响,本是自然而然的事。

诗歌押韵,正是为求得诗歌在音律上的和谐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文心雕龙·声律》称:

“声画妍媸,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

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意思是说,语言文字的美丑高下,借诗歌表达时,诗的情致意味流转于遗词造句之中,作者写诗的工夫精力尽力于“和韵”之上。

平仄清浊(异音)安顿顺当就叫“和”,韵字的韵母和声母相同(同声)就叫“韵味”。

由此不能见出我国传统诗歌对于押韵的高度重视。

(一)押韵是指在一首诗的韵脚上,接连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遗词造句。

近体诗的押韵,古人有严格的格律限定:

①押韵的位置固定,只能在一首诗的双数句位的韵脚上押韵。

②只能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③首句是否押韵,须看所用是哪种律句组合式。

④一首诗中,不允许同一个字重复入韵。

⑤用韵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平声字,须以通行的韵书为依据。

(二)关于《平水韵》

《平水韵》是金代王文郁1227年编撰的,明清时称“诗韵”。

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这里只谈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又分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三)关于出韵、通韵、借韵

出韵,又称“落韵”“犯韵”。

近体诗押韵,古人遵从韵书甚严。

写作近体诗时,全诗都须取用某一韵部的字押韵。

如果有的韵字不在该韵部内,即为“出韵”。

“出韵”被认为是近体诗大忌。

通韵,又称“别韵”“邻韵”,是指韵书上读音相近或排列邻近的不同韵部。

如:

“东”与“冬”、“江”与“阳”、“支”与“微”、“寒”与“删”、“萧”与“豪”、“庚”与“青”等。

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是不容混淆的。

混淆了就为“出韵”。

但在首句入韵的诗作中,则允许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主韵,而以首句取用邻韵以帮衬,这不算出韵,这种情况,又叫“借韵”。

秋野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其中,首句“芜”属“虞”韵;主韵“虚、墟、锄、鱼”属“鱼”韵。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其中,首句“庭”属“青”韵;主韵“声、轻、城、平”属“庚”韵。

(四)关于《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问世于清道光年间,作者戈载。

它是以《平水韵》为基础,再行归并韵部、扩大通韵韵字而成的韵书。

其分韵、取字一如《平水韵》,保留了入声,与《切韵》系统一脉相承,共有12部:

(1)一东二冬

(2)三江四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支十三元(半)十四侵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首句“妍”属“下平一先”韵;主韵“园、昏、魂、樽”属“上平十三元”韵。

这也是首句用邻韵的例子。

九、粘对

格律诗讲究粘对。

所谓粘,就是平声粘平声,仄声粘仄声;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就是字音的平仄要相同。

格律诗的对,也就是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律绝的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律诗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第六句和第五句、第八句和第七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落脚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对。

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

(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与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

晓镜但愁云鬓改,(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四句与第五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五句与第六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

蓬山此去无多路,(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六句与第七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七句与第八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

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讲究粘对能使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显得节奏优美。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不用死记硬背而掌握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整首格律诗的平仄都能推导出来。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长律不管有多长,都要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失粘和失对都是格律诗家的大忌。

十、对仗

诗文中两两对应的句子在修辞学上叫对偶,在诗词格律中叫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重要格律之一,不对仗的诗不能称为格律诗。

   

(一)对仗的要求

1、词类一致

   按格律诗对仗的要求,古汉语的词汇概括起来大约分为九类:

①名词;②形容词;③数目词;④颜色词;⑤方位词;⑥动词;⑦副词;⑧虚词;⑨代词。

   上述九类词应特别注意四点:

(1)数目词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

(2)颜色词自成一类。

(3)方位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

连绵词可分为名词连绵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词(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词(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词是不能相对的。

专名只能跟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2、结构一致

3、句式一致

   

(二)对仗的位置

    

   格律诗对仗常规是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必须对仗。

首联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可对可不对。

一般首联用对仗在五律较多,七律较少。

    

   (三)对仗的种类

    

   对仗既要求“声对”,也要求“意对”。

“声对”指平仄相对。

“意对”既要求词性相对,又要求类别相对。

“词性相对”指的是名词对名词,非名词对非名词。

“类别相对”指同一事类的词语相对。

       

   1工对:

    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

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

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

      

   2邻对:

    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

大约可分二十类:

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

    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

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

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

       

   4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

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

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

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

“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

        

   5流水对:

    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

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

这种对仗叫流水对。

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就是流水对。

        

   6反对:

    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

比如“有”与“无”;“多”与“少”。

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

    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

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

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

    扇面对就是隔句对。

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

    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

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四)对仗的禁忌

   1、忌合掌:

指对仗两句没有变化,内容重复,情意简单。

   

(1)忌同义词的对偶。

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朝”本不能对“昼”,因为“昼”已包括“朝”的意思了,与“朝”对为重复。

   

(2)忌对偶词语相同、相近。

如“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枝”,两句都形容老树有花,诗意重复,味同嚼蜡,字多意寡。

   (3)忌两句叙事而用意相同。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