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25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docx

古典诗词阅读十法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

(一)

阅读鉴赏诗词十法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

诗人用新娘梳妆完毕马上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进士考试。

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和诗人自恃才学又怕不能考中的心情很相象,诗作显得巧妙自然。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可以从转换弄清思路。

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三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水殿龙舟”腐化之事,四句又转,说不是奢侈腐化,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

作者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

告戒唐王朝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钟山即事(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赏析】可以从冷暖体味悲喜。

此诗景物描写十分生动,艺术雅丽精致,但从“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辞色看,是冷色调,透露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钟山时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黄州(宋)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

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在作战中被晋人俘虏,称为“楚囚”。

齐优,齐人送女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便离官而去。

【赏析】可以从尾句了解主旨。

全诗辞色以冷色调为主,仿佛在表现作者的恨和愁。

但从尾联看,又有历史无情、时光短暂,何必孜孜以求,非要建功立业不可的感叹。

但联系首联“迁流还叹学齐优”看,即使被流放了,仍然关心国事。

可见,作者最后不是潇洒,而是贬官流放后,不能为国出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激愤之辞。

柳梢青•春感(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赏析】可以从背景联想意图。

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京城临安。

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

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

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让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

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曲,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

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

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南海的朝廷抗元斗争的事业。

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相见欢(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扬州过。

【赏析】可以从整体品评意境。

本首词壮阔而沉郁悲痛。

上阕用意象“西楼”“清秋”“夕阳”“悲风”等,绘景凄美;用“万里”,用“大江”,境界开阔。

用短句,节律急促,愈发沉痛。

清秋时节,夕阳西下,山河壮美。

下阙则写中原沦陷,仕宦南逃,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呢?

还是请秋风把自己的痛苦和关怀带给中原的人民吧。

整首词壮阔之景与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相互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古代诗词是古人抒情言志之作,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加上语言表达不尽相同,读来有一定的难处。

上面的方法只是为阅读诗词、然后较为切近地理解乃至分析鉴赏诗词作披叶采花之指。

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

(二)

体悟意象解析形象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作者是一个独处竹林、可以自由自在地弹琴唱歌,但又有些孤独寂寞的隐士。

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懒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简要分析诗中“贫女”的形象和寓意。

【参考答案】形象:

贫女是一位家境贫寒、风流自赏、操守高尚、女红精巧,待嫁之年、无人做媒、亲事茫然,只得年复一年、为别人做嫁衣的、内心痛苦的女子。

寓意:

流露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抑郁惆怅之感。

鹧鸪天(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捉银胡碌,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

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银胡碌,银色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东家,东邻农家。

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象。

【参考答案】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不为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抱负、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并透露出对统治者的嘲讽和批判。

形象:

诗人是一个由穿着锦衣、骑着快马、冲入敌营活捉叛徒的豪迈勇士,受贬谪后,成为青春已逝、解甲归田、策论不被采纳、收复中原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路英雄。

早雁(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统治者南侵,大肆掳掠。

赏析诗中“早雁”的形象

【参考答案】早雁实际是战乱之中、背井离乡、无法回归、只得在南方客居的北方人民的形象。

作者用象征、托物寓意的方法,表示了对北方人民四散他乡的苦难的同情。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妇女是一位非常想见自己戍守辽西的丈夫、黄鹂啼叫打破她的好梦,因此将一腔怨愤撒向黄鹂的闺中思妇。

从她“打起黄莺”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心理。

唐多令(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縻游子形象。

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怀乡思亲之愁。

了解了诗词人物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和它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明白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就会懂得体察细节、依诗绘形之妙。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三)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名月何曾是两乡?

简析“青山一道同风雨”一句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句主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说友人远行,有青山和他一路共同分担风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劝慰朋友不要悲伤、激励朋友勇往直前的情怀。

春游曲(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有:

①注意炼字,“万”和“一”对举,突出地表现了万树杏花一齐盛开异常灿烂的美景。

②映衬。

“满园”杏花的“深浅色”,和一池“绿波”相互映衬,景色分外明艳。

③整首诗语言明快而绚丽。

宿石邑山中(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意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飞”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飞”字妙在化动为静,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

“飞”又明写月而暗写浮云,浮云飘飞,使时隐时现的明月,好像在高高的树丛里迅飞,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

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卜算子·齿落(南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和蕴涵的义理。

【参考答案】语言特色:

口语化的朴素,如“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是典型的口语,显得直白;风趣幽默,如“狗窦从君过”,说牙豁得像狗洞,你们可以从中钻过。

义理:

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刚直者为世俗不容,奸佞奉承者却活得很好。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用“花开”“直须折”“无花”“空折枝”等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能蹉跎青春。

清平乐(南宋)晁元礼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

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有人认为,“搓得”一词用的生动传神。

你认为如何?

试加以分析。

再简评一下这首词的音律。

【参考答案】“搓得”用的传神在于:

用拟人,把春风吹柳,写成像有人在揉搓、抚摸柳枝似的,使柳树长出嫩黄的新叶。

音律:

整首词用“柳、就、候,门、魂、昏”押韵,显得音韵和谐。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四)

解材料关系析表达技巧

一、对比——反衬: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答案】诗歌将“去岁”“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情景对比,表达作者访人而不得见的遗憾。

杨花(唐)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参考答案】作者用“百花长恨风吹落”反衬“杨花独爱风”,托物言志,表现对自由的追求。

次韵梨花(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参考答案】诗中用“各相红”“桃花人面”反衬“天然玉作容”的梨花,表现梨花的天然无饰、冰清玉洁。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参考答案】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赋予菊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二、烘托——渲染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对比,说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鲜艳亮丽地开放。

主要用烘托的方法。

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

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用“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大雁南飞、北风劲吹、大雪纷下的情景,极力渲染送别时天气的恶劣,更能反衬出作者激励友人的一腔豪迈之情。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

让人仿佛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参考答案】诗中写道,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暖和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静睡不动。

全诗紧扣春天这个中心,动静结合,色彩明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芦花(唐)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参考答案】诗中“摇浪花”“浑似雪”两个比喻,一个偏重于动态形象的描绘,一个偏重于静态色彩的描绘,把秋风吹动芦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并通过月光下芦花茫茫一片的景象,营造了朦胧、安谧、纯净的美好境界。

四、虚实相生(虚实相衬、虚实对比):

春思(唐)李白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参考答案】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像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

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

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

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望江南(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五、比兴:

离思(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参考答案】作者用历经沧海其他的水就不能算水、看过巫山云彩其他的云就不能算云,用“花丛”比喻“女群”,并说自己“懒回顾”,来比喻自己只钟情于妻子一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参考答案】诗歌开头用眼前之景“杨柳青青江水平”起兴,引出下文,听到“郎”在“江上踏歌”之声,进而引发想念之情。

六、托物言志: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参考答案】:

作者将“南陌”杏花与“北陂杏花”对比,托“北陂杏花”言诗人刚强耿介、高尚纯洁的自我人格。

云(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参考答案】诗歌托物言志。

夏天,大片旱苗将要枯死。

但云彩却忽而倒映水中,忽而隐藏山后,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总是高高在上,悠悠化作奇峰,就是不肯下雨。

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疾苦。

七、细节: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索波荷颭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等细节描写,把女子的羞涩、纯真和内心的慌乱生动地表现出来。

夜笛词(唐)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笛声寥亮入东家”,引动“灯下裁衣妇”的思绪,竟然把衣服剪成了一朵同心花。

就是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对吹笛人的相思之情。

八、悬念: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设置悬念,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原来是黄莺惊醒女子的梦,让她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

可见相思之切。

九、铺垫:

诮山中叟(唐)施肩吾

老人今年八十几,口中零落残牙齿。

天阴伛偻带咳行,犹向岩前种松子。

【参考答案】诗歌前三句交代老人已经“八十几”,而且“牙齿”“零落”,“天阴”“佝偻”咳嗽,铺垫中设尽悬念,这样的老人应该享福了吧,作者到此笔锋一转,形成对比,揭示谜底,他“犹向岩前种松子”。

沉痛地表现出人民的痛苦和辛酸。

十、移情:

赠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答案】作者在与友人离别之时,不说自己如何悲伤,而是将惜别之情移之于蜡烛,说它“有心”“惜别”,“替人垂泪”,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惜别悲伤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参考答案】同为送别之作,作者没有直接表现自己的凄苦,而是将这种凄苦之情移诸“萋萋”的“原上草”,说它充满了“别情”,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者就这样生动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凄凉、忧伤。

十一、移位: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构思新颖。

本来是思念妻子儿女,但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而是想像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说妻子“闺中只独看”月,并且直到夜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构建出两地看月,两地相思的情景,把自己的思念生动地表达出来。

十二、卒章显志: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一副天光云影倒映图,鲜活美好。

三句发问,四句才揭示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们,要想思想出新意,就得经常读书。

十三、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参考答案】诗歌表达的是送别之情。

结尾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寒鸦”全部归巢,而朋友却远行千里,孤独凄凉之情毕现;江水悠悠东流,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就像这江水一样绵绵不绝,感到令人情深意切。

十四、抑扬: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参考答案】诗歌开始写“求贤”又交代“贾生才调更无伦”,为人才“得其所哉”感到高兴和喜悦。

但最后指出,原来“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扬后抑,令人痛心疾首。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作者先写主人爱惜青苔,怕留下鞋印,似有不欢迎人来之意;而轻轻敲响柴门,却久久无人来开,很是失望。

但就在这失望之际,却突然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来,那么鲜艳,可见“春色”是“关不住”的,令人感到喜悦、振奋,觉得不虚此行。

先抑后扬,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作者的激动之情顿现。

以上举例,旨在说明一些经常使用却又不太容易区分的表现方法。

那些容易掌握的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等,以及修辞方法,我们没有举例。

当然,不管是容易掌握的,还是不容易掌握的,同学们都应在阅读实践中,慢慢加以探究,学会分析,争取能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五)

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酬张少府(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内容:

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

思想情怀:

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

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

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

三联写失群之苦楚。

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

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北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

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景象:

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

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

思想情怀:

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

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情景?

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情景:

上片回忆故乡早春的景况。

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柔弱,但风已变得柔和;刚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心情很愉快。

毕竟是早春,睡起还感到微寒,梅花插在鬓发上已经凋落。

下片写思乡之情。

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

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

思想感情:

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乡思强烈,也就是不忘被金国侵占的中原失地。

从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的深切恨意。

高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对策(六)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

①萦波:

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

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①同:

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异:

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②同:

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异:

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悠。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三、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