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81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66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2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

中国传统文化

教案

(附:

思考题)

德州学院历史系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化概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第四节、伊斯兰教

第五节、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第六章中国传统衣食住行

第一节、中国传统服饰

第二节、中国传统饮食

第三节、中国传统建筑

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工具

第五节、中国传统节日

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

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

第八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

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

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

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科举

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

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十章中国传统谋略

第一节、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第二节、中国传统军事谋略

第三节、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

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

第二节、中国古代玉器

第三节、中国古代青铜器

第四节、中国古代钱币

第五节、中国古代兵器

第十二章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

第二节、中西价值取向比较

第三节、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一章绪论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方向性大问题。

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学贯古今,会通中西,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文化的本义“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写作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

“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

“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悖,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拉丁文原义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祀、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至1951年西方学者对文化已有164种定义(参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考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文化热,文化的定义越来越多,据200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之《文化周刊》141期许嘉璐《文化与语言》一文,目前已有500种之多。

我国对文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前后,以张之洞、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五四运动时期,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曾热烈一时。

“文革”中,对传统文化的大清剿、大革命,则让国人从思想言行上不得不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

然而,历史是不可能被割断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热”现象经久不衰,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一致接受、没有争议的确切定义。

相对来说,1979年以来每10年修订一次的《辞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与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的含义是文德、光明、文采,《尚书·尧典》赞美虞舜“睿哲文明”,孔颖达解释曰:

“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则是这两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具体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以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为标志。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不是文化古国之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文化的分类与构成

分类文化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类。

从时间角度上,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等;

从空间角度上,可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南亚文化等等;

从地理环境上,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河谷文化等等;

从生产方式上,可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旅游文化等等;

从社会阶层上,可分为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等;

从社会功用上,可分为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从文化的地位上,可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次文化、副文化)、反文化、俗文化等等;

从文化的构成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等。

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并逐渐丰富和改变着自身的物质文化。

为了维持生存,原始人使用粗糙简陋的石器获取食物,穿的是树叶和兽皮,住的是树洞、山洞或窝棚,行走当然靠徒步。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随着劳动工具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物质文化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穿着逐渐美丽讲究,以至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服饰文化;食物逐渐丰富多样,以至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居住逐渐舒适美观,以至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行走逐渐快捷方便,以至形成了匠心独蕴的车船文化。

这些都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为必要前提的。

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

单就服饰而言,封建时代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饰的颜色、形制、质地、图案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

《唐会要》载:

唐朝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而这又是传统精神文化中等级观念的反映。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它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一般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人生轨迹,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行为准则,而普通百姓除了希望皇帝圣明、官吏清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以外,对政治的态度历来比较冷漠,体现出的是一种臣民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

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

封建时代,一方面法律规定“杀人偿命”,另一方面道德又要求“朋友有义”、“仗义行侠”,因此,对那些“为朋友两肋插刀”、愤而杀人的血性男儿,人们往往是既惋惜又敬佩。

再比如自古至今并没有规定数年不回乡省亲违法,但受“父母在不远游”和“孝悌”、“团圆”等观念的影响,即便是因工作等原因数年不回家探亲的人也会时常感到歉疚。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同样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就文学艺术而言,人们特定时代的愿望、要求、情趣必然通过当时的作品表现出来。

以文学为例,中国人喜欢欣赏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的伦理叙事作品,西方人则更注重作品中人物深刻细致的心理刻划,体味人物的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虽属文化构成的不同层次,但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文化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时代性。

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每一民族的文化世界,都是一个不断延续、不断发展的存在系统,这个永远处于演变状态的存在系统,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人类文化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时代文化。

因此,文化的第一特征是时代性。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他们很自然地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传统文化,并根据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以使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时代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承传性和变异性。

正是通过世代承传积累,人类文化才会日益丰富起来。

正是通过不断变异更新,人类文化才会不断进步。

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变异的结果。

2、地域性。

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因此,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地域性。

差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就世界而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迥异;就亚洲而言,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各具特色;就中国而言,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香港文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因特定的地域条件而产生的差别。

3、民族性。

当不同的社会集团分化整合为社会集团的时候,反映这种以社会集团利益为活动目的的社会文化,便自然地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特定民族所恪守的共同语言、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及利益,是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

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日本民族、阿拉伯民族、中华民族、甚至藏族、蒙古族等等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

因负羞而切腹自杀这种在日本常见的事,在美国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以颜色为例,楚人尚红,可能是源于对太阳、对火的崇拜;藏民尚白,是源于对冰雪、对雪山的崇拜;彝族尚黑,则是源于对黑虎祖先神的崇拜。

4、同一性。

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

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文化,必须是人化,有人的活动痕迹,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概念。

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把自然加工改造成为物质或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是文化。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本来不属于文化范畴,但面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云雷电的变幻,人们一方面感到惊恐惶惑,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控制它们的愿望,于是在想象中把它们人格化,创造出有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的神话,则就是文化了。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本来也不属于文化,但人们在一些高山峻岭上刻字作画,建寺造观,甚至美其名曰“神女峰”、“仙人洞”,编出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也就是文化了。

文化的超个体性是指:

文化是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拥有的,不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

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自身所处文化的直接或间接制约,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喷嚏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说嚏喷》一文中说:

英国人、德国人一打喷嚏,旁边的人连忙祝愿健康;印度佛教长老打喷嚏,众徒就会齐声祝愿长寿;古希腊、罗马以打喷嚏为占预之事;而中国人认为打喷嚏与亲人想念和别人议论有关。

文化的功能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聚合体和一种绵延持续的社会现象,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重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人类有多种需要,首先是饮食、性等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包括个人理想的实现、能力与才赋的充分发挥等。

人类这些需要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即使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日益获得了文化的内涵。

饮食以解饥渴,异性结合以繁衍后代,看起来似乎只是建立在生物本能基础上的纯生理需要,但实际上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以后,在“饮食男女”方面就实现了文化转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注重“色”、“香”、“味”,还强调“美”,将菜肴制作成花鸟鱼虫等艺术品,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还让人获得了美的享受。

酒、茶最初也只是简单地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但随着酒文化、茶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原来单纯的物质文化中就蕴含了浓厚的精神文化。

男女结合更是远远超出了生物本能的需要,从彼此相爱、缔结婚姻、建立家庭到生儿育女,不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亲属网络,影响到社会结构,而且婚姻的美满与否,还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以深刻影响,并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这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生物需要的社会转化”。

随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征程中,中国人必然对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个人理想的实现给予更多的关注。

2、认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积累的成果的总和。

通过文化的积累延续,人类得以将有关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加以充实。

借助文化的积累,人类在改造地球的基础上,如今又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

3、规范的功能。

人类的行为,几乎都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而规范有时是强制性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违犯了就要受到制裁或惩罚;有时又是自觉和习惯性的,是约定俗成的惯性行为定势。

4、凝聚的功能。

文化是社会群体特别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因为有了共同文化,人们才感到自己属于某一民族,从而很自然地仿效自己同胞的语言、服饰、习俗、风度甚至思维方式。

这样,共同文化就成了民族成员紧密团结的基础,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

就中华民族而言,其凝聚力的核心,既不是经济利益聚合力,也不是单纯的种族血缘认同力,而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即文化凝聚力。

具体表现为: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恋土归根、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向互济、贵中尚和的处世精神,给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动力和条件。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对举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最初,“中国”并不具有国家实体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地域概念。

中国的“国”字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城邑,“中”是中心。

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由氏族部落联盟首领演变而来的国君,普遍采用筑城而居的方式,统治本城邑及其周围地区(“野”)。

由于居住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处在地望的中心,故最早的“中国”指夏人所居之城,指的是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

夏人也就是中国人,《说文解字》:

“夏,中国之人也。

”随着华夏族及后来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也在扩大。

商人灭夏,周人灭商,中国版图已不仅限于黄河中游,而且黄河下游、江汉流域、今华北大部都被纳入了“中国”,由此出现了“中国”一词的其它说法,如“九州”、“华夏”、“中华”等。

中国之外则被称为“四夷”、“四方”、“四国”。

西周以后,无论谁占居中原,都以“中国”自居,即便是少数民族也不例外。

如十六国北朝之际,北魏孝文帝等人就斥说东晋南朝为“南伪”。

然而,“中国”一词虽历朝沿用,却没有一个朝代以“中国”为国名。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们习惯上称明朝或清朝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

从此,“中国”才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廷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清朝首席谈判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大臣、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且具有根本性的事物、行为、制度、信念的总和。

“传”本义是“驿”。

古代国家政令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驿站,依靠在驿站不停地更换车马才能达到。

后引申为传授、延续、继承、相传等。

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统”本义是蚕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后引申为纲要、根本、世代相承和彼此联系的事物。

传统作为单一概念是汉代以后出现的,它正是取了“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根本之意。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任何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实现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深厚物质基础。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除东南及东部面向海洋外,东北、北部、西北、西部、西南皆与欧亚大陆连接,但却被河流、沙漠或高原峻岭所阻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因此,四周都有天然阻隔、相对封闭便成为中国地理的第一大特点。

具体来说,中国西部是被称为亚洲中轴的帕米尔高原,它向四方伸延出几条大山脉,把亚洲分为东亚、西亚、南亚和北亚。

这里高山峻岭,山路崎岖,虽有一线可通,且汉代已开通了丝绸之路,然而这干寒荒凉之地,在古代却是难以逾越的;中国西南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它是中国与南亚的天然分界,难以逾越。

另外,西南的横断山脉及其江河、热带丛林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天然阻隔;中国北部是广漠无垠的草原和沙漠,地势起伏不大,然而中国古代,从贝加尔湖到外兴安岭一线南、北族人因严寒等原因又几无交往,形成了一个人文空间带;中国东部及东南是广阔的海岸线。

中国地理的第二大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具体来说,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北、以东为第二阶梯,海拔在2000-1000米,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复杂多样;第三阶梯为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云贵高原东侧一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海拔200米以下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红土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中国地理的第三大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各地干湿冷暖差别悬殊。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离海洋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的逐渐递变。

东部阶梯除华北以外一般湿润多雨,中部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干旱气候,西北内陆则成为最干旱地区。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向北以名山大川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具体说,台南、滇南一线以南为热带,以北至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以北至长城一线为暖温带,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黑龙江一带为寒温带。

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永恒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也不例外,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地形地貌方面,从辽东湾到杭州湾的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最近二三千年陆续成为陆地的。

许多大江大河都有过决口和改道的历史,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最为突出。

许多湖泊的形状、面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消亡,如洞庭湖、罗布泊、梁山泊等。

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扩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西北地区,许多绿洲和繁华城市消失,如古楼兰文明。

气候方面,西北内陆在地质史上曾经是温暖湿润的地方,猿人时期今华北一带也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那时,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沼泽四布,虎、豹等凶禽猛兽时常出没,马、牛、羊、鹿等食草动物成群结队。

尧舜禹时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近万年来,中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干凉,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在华北燕山一线。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近3000年来,我国先后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出现了四次低温期。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然地理的第二、第三大特点是东部低平而湿润,西部高亢而凉干,由此,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东南、中原以农耕为主,而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生产景观。

这与欧洲农牧相间结合、亦农亦牧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同时,由于从南到北温度和干湿度的变化,决定了淮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长城的中国北方以粟作农业为主,而长城以北则以游牧业为主。

1933年,我国学者胡焕庸就提出,自东北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占地42.9%,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4.4%;西北占地57.1%,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5.6%,这便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胡焕庸线”。

由于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文明起步较早,历史上还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元文化类型融合的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是文化的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中国四周的天然阻隔和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特点,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条件和动力。

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使古代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因而产生了“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中原、东南农耕区域,因而造成了人口增长与土地面积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对土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时日积久,便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安分守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