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23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每个小组:

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

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预设: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

(预设:

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

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

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

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

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

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预设:

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

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

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

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

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

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

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

“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三、研讨:

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

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

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

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

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

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

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

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

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拓展:

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

(预设:

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提问:

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

(预设:

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

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

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单】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3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

加热前,塑料袋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方,比如:

袋子飞到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作业设计】

1.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

B.加热到“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

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

2.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会被压缩B.会往上升C.会往下降

3.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

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5.水能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5.水能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

(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

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

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

溶解(字稍大一点)

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颗粒状)

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

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

(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

(没有)              

4、小结:

(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

(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谁可以再补充完整?

(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

(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

你们猜猜看。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我们必须验证一下了。

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

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

孩子们开始吧。

(老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说说,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

四、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

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

过滤装置   

教师演示:

我们把滤纸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沿着一条边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中,但要注意,滤纸一定要紧贴漏斗内壁。

我们在过滤时一定要注意: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投影打出)

3、由于过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过滤一种混合物,前面6个小组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后面5个小组就过滤食盐溶液。

孩子们,老师注意到,你们在过滤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谁说说,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怎么解决呢?

4、教师看到过滤完成后,请同学们坐好。

现在我们就把滤纸拿出来,打开,看看滤纸上有什么?

    

谁来说说结果?

    

5、小结:

原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有两个标准,现在有几个标准了?

孩子们,你们要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

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

五、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经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谁愿意来谈谈呢?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请同学们在课下调查一下,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反思

这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这个词,但前概念还是有的,只是不够明确。

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他们简单地认为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或“熔化”了,但他们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了。

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这是第二单元的第一堂课,但实验操作的量很大,所以需要思考的地方还是很多,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在反思中不断地调整、改进。

1.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语言比较简练,学生的实验操作很轻松快乐,而且能较好地突破学生对现象描述上的难点,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小组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与描述,纠正不足和错误的地方。

既节省了时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纠正错误的机会。

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把握得当,为学生争取了充分的实验、交流的时间。

2.对过滤实验的反思

过滤实验是实验中规范操作的典型,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来说是个难点。

规范的操作要做到“一贴两低三靠”,即: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斜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学生做实验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把滤纸弄破了;有的液体顺着漏斗和滤纸之间流下去……造成耗时低效。

因此,老师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必要的,但对于初次接触过滤实验的学生来说,是否完全掌握了这种规范操作技能很难说。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给科学教师灵活调整的机会,我认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目标设置更切合实际。

学生知道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即使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只要在倾倒液体时注意不要倒在外面,不要让液面超过滤纸边缘,为了节省时间,我只要求倒到滤纸一半就可以了,在既定的时间看到实验效果,都是有效教学。

3.对教材处理的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实验操作内容多,由此带来的“教学时间不够”让老师感到很无奈。

作为“溶解”单元的第一课,学生第一次做实验观察、描述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一个难点,第一次进行过滤实验规范的操作,这更是一个难点,多个难点同时集中在一节课,教师难以各个击破,同时让学生消化、吸收。

由于课容量大,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了两课时,过滤实验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落到实处。

4、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反思。

实验过程中,由扶到放,学生也经历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操作中,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很强,热情很高,能很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善于总结,而且结果非常准确,出乎我的意料。

唯一不足的是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总是大声的讲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取实验要求,还没有养成做实验的习惯,不知道轻声讨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虽然已经做好分工,但实验的魅力,让学生忘了一切,大家争先恐后各忙各的,实验过程有些乱。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时候,深入学生中,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小组进行帮助指导,对一些不遵守操作规范的学生小组进行批评并教育其改正。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习惯和思考习惯,以及小组合作意识,更加规范实验的操作。

另外,实验结束后要给时间让学生整理器材、擦干净桌子。

离开教室前把桌子、椅子排放整齐,这些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都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实验后就明白。

相信这些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实验课中,良好的习惯会慢慢地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