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55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货币理论

一、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P482:

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

货币层次P478: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

其粗略的分类为:

M0:

现金流通量;M1:

M0+各种活期存款;M2:

M1+各种定期存款。

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流动性偏好P:

凯恩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个人对收入支配的心理因素决定。

个人对收入支配有消费和储蓄两种形式。

其中储蓄部分是以现金货币形式持有还是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认为影响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倒逼机制P484: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生性与外生性。

P483-484

货币供给的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P485-486

费雪方程为: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费雪方程表明,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剑桥方程为:

,其中,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名义收入的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它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两方程的比较:

相同点:

(1)形式相同,其中k与v是倒数关系;

(2)结论相同,都说明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不同点: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从货币的交易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2)费雪方程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重视货币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费雪方程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为现金余额说。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着利率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P

(1)什么是单一规则:

弗里德曼认为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佳选择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而且该增长率一经确定和公布在年和季不应任意变动。

(2)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其中,Md/P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3)结论:

弗里德曼认为:

第一,在货币需求忠,利率的影响很小,因为利率变化后,发生相应的变动,相互之间有抵消作用,或者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稳定的、可以预期的。

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

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

三、论述题:

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在逻辑。

P484-488

(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

代表性理论为: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

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

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

货币需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

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

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

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

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

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由于短期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不稳定的结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

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

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

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

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

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性货币需求动机。

(5)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

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一个稳定的函数。

既然货币需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

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2、试述现代经济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P479-482

(1)现代经济用货币是通过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扩过程被供应和扩展的。

因而可以通过对银行体系信贷机制的实证分析,来揭示信用货币供应和扩展的过程。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中央银行信用创造与基础货币供应的过程。

由于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

其基本过程是:

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将客户贴现和抵押的资产如汇票、抵押凭证、外汇等抵押给中央银行,以取得贷款;同时当财政出现赤子时,也会从中央银行透支,或中央银行从政府债券二极市场上购政府债券。

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此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经营中需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一步分解为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我们把这两部分的和称作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

附: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P481

(3)商业银行的信用扩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在中央银行扩基础货币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在扩其信贷,并创造出存款货币增量。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可通过以下实证分析来表示:

P479-P480

(4)在上述两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的新增基础货币发行,它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基础货币的增加成为商业银行成倍扩信用货币的基础。

当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能力达到最大。

这一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s=KB。

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表明中央银行对信用货币的扩;K为货币乘数,表示商业银行扩货币量的倍数。

3、试述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

P490-491

(1)货币经济学中一般用IS—LM模型来反映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IS—LM模型(图P432)表示在不考虑国际收支情况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宏观经济均衡状态,即通过产出(Y)和利率(i)的不断调整,最终能找到一组产出与利率的组合(Y*,i*),使得I=S,L=M,此时为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状态,(Y*,i*)组合为均衡条件。

而且,这种均衡是在经济体系部自动形成的,市场经济部存在一种力量,能够使得货币市场、产品市场同时趋于均衡。

例如,在经济萧条状态下,产出下降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投资下降和收入下降。

(2)P491—P492宏观经济均衡动态过程中市场与政策的作用。

第二章:

利率理论

一、名词解释: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P495: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表现出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币值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两种利率的关系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基准利率P493:

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基准利率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的银行收取的利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该利率影响银行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利率与回报率P495: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状况。

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状况的指标是回报率,即向证券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

持有债券从时间t到时间t+1的回报率公式为:

RET=C+Pt+1—Pt/Pt。

其中:

Pt为t时该债券的价格;Pt+1为t+1时该证券的价格;C为息票利息。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P494: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反映的是货币市场上各种借贷利率,长期利率反映资本市场上各种借贷利率,因此利率在两个市场上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

但是,由于两个市场是密切联系的,利率的变动会导致资金在各个市场间的流动,同时资金的流动又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因而,利率在两个市场是被联系在一起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的波动幅度往往大于长期利率。

二、简答题:

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

P496-P499

(1)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释

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

(2)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

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

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

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4)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

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

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

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

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

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1、试论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P499-P502

(1)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多运用IS—LM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在运用该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和货币方面的整体均衡,(图解释图:

IS曲线、LM曲线和E点的含义)。

(2)当IS、LM总水平变化时,两曲线会发生位置的移动,均衡利率必然也会变化:

如果货币供求水平扩大或缩小,LM曲线会右移或左移,因而均衡利率会下降或上升;如果储蓄和投资水平扩大或缩小,IS曲线也会向右或左移动,使均衡利率上升或下降。

所以,在该模型中非利率变量的变动都将引起均衡利率的变化,而影响这些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因素:

P501—P502。

(3)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决定利率的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们总是在同一经济条件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立率发挥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影响作用。

2、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P502-P503

(1)利率的定义。

它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具体表现为:

a、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

利率上升,人们把收入用于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用于储蓄的收益会上升,从而会促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因而,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b、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者利率反映他们资金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因此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

此外,在存在客观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利率会引导资金投向资本边际效率相对高的项目或企业,从而起到激励微观主体提高效率,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的作用。

c、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利率过低过度刺激投资时,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

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d、利率与金融机构。

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求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

这种影响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影响信贷量和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

e、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

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

……其次,在资本国际流动方面。

f、利率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作用由于其决定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而难以用以上几个方面给予全面解释,只能择其要点而概之。

(3)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利率以上作用的发挥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利率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复杂的,可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a、一国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独立性程度,及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利率调节是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利益来实现的,因而微观主体是否是独立决策的经济实体,关系到它们预算约束的有效性,对及利率变动能否作出及时快速反映。

b、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信息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c、利率结构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因素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利率能否直接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中央银行能否借助工具影响市场利率,决定利率是否可以作为调节宏观经济工具,和发挥调节作用的程度。

3、结合我国利率体制的变革过程谈谈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P503-P505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是利率管理体制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我国也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建立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借贷市场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管理体制。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体制的变革:

两个阶段一个趋势P504

(3)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a、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b、是发挥利率反映并引导市场供求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效率的要求。

c、是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要求。

(4)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为条件。

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些条件:

P504

(5)展望:

P505

第三章:

通货膨胀理论

一、名词解释: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P507:

指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

(1)其第一推动直接来源于货币因素,即货币的过量发行;

(2)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P507:

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升的通货膨胀。

工资率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的条件是:

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收入攀比机制。

结构型通货膨胀P508:

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失衡求或部分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P509:

是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现实生活中,纯粹意义上的需求拉上、供给推进或结构型等都不可能持续地作为单独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最终会演化为复杂的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

“螺旋式”和“直线式”通货膨胀两种形式。

前者是先由供给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总需求上升,演变为混合型通货膨胀;后者是先由需求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成本上升,形成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二、简答题:

1、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P509-511

(1)定义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短期(静态)分析:

A、分析的前提: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供求和货币供求存在四方联关系。

P509;B、传导过程:

Ms>MdAd,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短期物价上涨。

见P510图。

第二:

长期(动态)分析:

A、分析的前提:

分析的相关变量即货币供求和总产出量(总供给量)的关系为三角关系见P510;理论上讲,在经济(产出)增长极限(充分就业)MsY*和P。

B、传导过程:

MsAdY*和P。

在离产出极限点较远时,Ms>Y*>P。

但在产出趋向极限点时,三个变量的关系变为Ms>P>Y*,而且,Y*趋近于零增长。

见P511图。

C、由于短期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总需求的增加,存在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对于产出量的增长的刺激大于对物价上涨率的刺激的现象,人们便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量能带来较大的产出量,因而试图通过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扩大总需求量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动态分析表明,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同时也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得以进一步恶化的重要诱因。

2、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P511-512

(1)定义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短期(静态)分析:

A、分析的前提: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B、传导过程:

成本上升引发物价上涨和产出下降。

见P512图,进行图解分析。

第二,长期(动态)分析:

A、分析的前提:

在总需求变动的情况下。

B、传导过程:

成本上升引发物价上涨和产出下降,政府为增加就业而扩大货币供给量进而扩大总需求,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演变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三、论述题:

1、“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有那几个基本要点?

请描述其动态形成过程。

P513-514

(1)概念:

最初起因于成本方面,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

首先表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当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得到总需求扩的支持后,便演化为“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2)基本要点:

见P513

(3)动态形成过程:

P513图解:

成本上升价格上升和产出下降,为了抑制产出就业下降,政府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扩总需求,进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同时产出会到原起点。

物价上升引起成本进一步上升,导致产出又一次下降,因而,政府进一步扩总需求,使物价进一步上升,产出则又会到原起点。

所以,物价上涨率沿着动态均衡点螺旋上升,产出不变。

(4)在现实经济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