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5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娜塔莎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娜塔莎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娜塔莎教案.doc

《娜塔莎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娜塔莎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娜塔莎教案.doc

《娜塔莎》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建议:

1、运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第一部分少女娜塔莎思想感情分析、确定第二部分有关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典型内容,第二课时完成对娜塔莎内心世界的分析和对娜塔莎形象的理解。

2、可采取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3、课后或课前观看《战争与和平》(导演:

King.Vidor)。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中点了解第二卷第三部和第五部内容。

2、教室准备好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3、学生阅读课文,写出课文内容概况。

4、词语积累。

宅邸dǐ花翎líng勋绶shòu砰pēng然搽chá香粉耽搁迸bèng流

皱襞bì从cóng容怯qiè场袒tǎn露怜悯mǐn饶恕撩liāo一下

茶(寮)liáo同(僚)liáo(潦)liǎo草(燎)liáo原惊惶撩liáo拨

(缭)liáo乱(镣)liào铐撩liào(撂)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明确:

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教师补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

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

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

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

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

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

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

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

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

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

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

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可以先不要介绍后半部分,留给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推断)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

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

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

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

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得来--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得来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在出征之前,安得来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

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

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

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得来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

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

安得来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得来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

可是安得来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

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

安得来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得来•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

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吸引了。

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得来•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

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得来•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得来•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

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得来•保尔康斯基。

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得来•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 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

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且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得来•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三、检查预习:

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明确:

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

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

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

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

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明确:

能。

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

”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

披着母亲的短宽服。

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

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

“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因为要参加舞会怕迟到,同时也是兴奋之情的表现。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P50~51的对话,体会娜塔莎的心情。

3、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

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4、我们读了这段小说后,看看娜塔莎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

我们是否可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女参加盛大的舞会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让学生想像,帮助理解“贴着人物写”)

明确:

一位被兴奋、激动包围着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五、阅读第二部分

1、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

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焦之处。

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

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2、“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

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的?

明确:

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

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第一支舞。

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人认同。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娜塔莎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3、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

明确:

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

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附加:

你觉得这位少女可爱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心理发展规律,你觉得她会怎样发展呢?

故事究竟会怎样发展呢?

我们明天再来学习。

明确:

大胆让学生推断,提醒学生为自己的推断设定以帝国的背景(条件)。

第二课时

4、请筛选你认为最能体现娜塔莎见到安德莱公爵心情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明确:

如①“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

”等语句。

通过对娜塔莎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写出了一位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

②“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

5、文中有一段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的文字,我们请同学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怎样一个娜塔莎呢?

明确: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6、你觉得风度翩翩的安德莱公爵与“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一见钟情有可靠的依据吗?

思考一下,别急于回答,这样一位可爱的姑娘她的婚姻会是怎样的?

明确:

安德莱公爵“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令他厌烦的拘束”,因此他选择了清纯的娜塔莎。

而娜塔莎在跳舞时的种种表现,也正是其可爱性格的体现。

对朦胧爱情的寻觅是两人一见钟情的基础。

过渡:

一位对爱情如此渴望的女孩在爱人离开身边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按着她的性格推想一下。

(让学生想像,帮助理解“贴着人物写”)

六、阅读第三部分

1、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简要说说娜塔莎的故事。

明确:

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了安德莱,并与好友索尼亚发生争执。

2、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娜塔莎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幸福爱情的内容。

明确:

(1)幸福的表情:

“她的脸是安静的、温顺的、幸福的”

(2)疯狂的话语:

‘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

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

”“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

”“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

”等。

(3)不惜和索尼娅翻脸

(4)轻易地拒绝安得来公爵

3、你认为此时的娜塔莎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

那么又如何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呢?

作者这样的安排合乎情理吗?

明确:

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

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

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

七、拓展

1、读完了这三部分内容,你喜欢这位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吗?

说说理由。

明确:

只要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也可,如联系一些对爱情忠贞不移的人物——刘兰芝、李香君,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人物——杜十娘)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重点说明:

娜塔莎这一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具有“圆形人物”的特性。

也正因为这样,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就更具有典型人物的经典意义。

2、结合阅读过的小说,说说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解。

明确: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更具有丰富的特点。

(具体区别见课文第61页)

如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

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

圆形人物理论上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或集合了几种类型。

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

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

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3、课堂小结:

明确:

1、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

语言、行动、心理等;2、对“圆形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板书设计:

《娜塔莎》

列夫·托尔斯泰

娜塔莎

天真可爱

背叛爱情

情窦初开

《素芭》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

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素芭生活的环境。

二、分析素芭的生活环境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小说的第二章,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看起来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和谐社会,下面我们再走进这个小小的社会仔细观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纯净美好。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

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问:

素芭的父母、村里的人们是这样对待她的,再看她唯一的人类朋友、唯一的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

他真的关心素芭?

(3)朋友:

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

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

‘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

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

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动物

素芭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们是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

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问: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明确:

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

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却从动物们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大自然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素芭的那个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扑倒在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

三、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

1、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

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

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泰戈尔,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