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72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向1非连续性材料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

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

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供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

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

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

网友“美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

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0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

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

受访青年的建议有:

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也都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

答:

——————————————————————————————————————————————————————————————————————————————————————————————————————————————————————————————————————————————————-—————————————————————————————————————————————————————————————————————————————————————————————————————————————————————————————————————————————————————————————————

考向2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

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

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

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

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

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

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

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

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

他说:

“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

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

“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

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

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

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

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即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

他证明了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炭疽杆菌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产生免疫力。

巴斯德公开演示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个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他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旅店服务人员见他衣着朴素、行李简单,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客人,就把他安排在一间偏僻阴暗的小房间里。

后来服务员知道他的身份时,跑来帮他更换房间,并道歉说:

“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地位,和他所携带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认错了,很抱歉!

”巴斯德笑着回答说:

“不!

我认为一个人的摆阔和他的无知才是成正比的!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

他说:

“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

”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

“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

”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

(摘编自《科学与信仰》,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神不一定是虚无的迷信意识,而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其中也包括对科学的追求,甚至就是科学本身。

②巴斯德年迈时回到母校演讲,他认为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

二是热心,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

(张文亮著,《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

1.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斯德用腐草化萤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生命生成的观点,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B.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并把它运用在了内外科的临床医学中。

C.巴斯德发明的巴斯德氏消毒法,可以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

D.巴斯德发明了弱株炭疽杆菌,用该菌给牛注射后会产生免疫力,这一成果有利于人类对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2.下列各项对传主巴斯德品质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巴斯德敢于质疑,挑战权威。

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生成说”的错误,驳斥了一些科学家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B.巴斯德年轻有为,成果突出。

因为研究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26岁的他就跻身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C.巴斯德热爱科学,淡泊名利。

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比如他发现了这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

D.巴斯德生活节俭,和蔼可亲。

巴黎学术会议时,服务员怠慢衣着朴素的巴斯德,他笑着委婉责备。

E.巴斯德坚守信仰,至死不渝。

他愈老信仰愈坚定,用“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

3.巴斯德始终坚守信仰,他在微生物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

请结合材料,分析坚守信仰与取得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

答:

——————————————————————————————————————————————————————————————————————————————————————————————————————————————————————————————————————————————————-—————————————————————————————————————————————————————————————————————————————————————————————————————————————————————————————————————————————————————————————————————

考向3人物访谈类文本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

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

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

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

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

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

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

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

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

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吴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

每一句都有5个方法记录下来。

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

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

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

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

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

律诗和绝句它的吟诵是否一样?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

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

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

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

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

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

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

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

是很自然的。

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

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

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

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

已经不用了吗?

周:

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

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

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

不是给人看的。

访:

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

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

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

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

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

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中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

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

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

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

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

还有打拳。

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

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

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

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

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

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关先生访谈实录》)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D.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吟诵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自由散漫状态,周有光认为今人可以自己为其创造规则,目的是将其规范化,更有利于传承。

C.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D.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

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E.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

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考向4新闻科普类文本阅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

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

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

”指令长号海鹏说。

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

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

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

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

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

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

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

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

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

“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

”“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

”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

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

”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

难忘的经历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

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

“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

”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

“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

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

“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

”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

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

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

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

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

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

“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

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

“可以理解,不能原谅。

”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

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

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

“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

”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

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

“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

”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

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2.下列针对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