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09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科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数学高考复习(基础知识、常见结论)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如:

,,求;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注意:

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如: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

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如:

,如果,求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2);;

(3)对于任意集合,则:

①;;;

②;;

;;

③;;

(4)①若为偶数,则;若为奇数,则;

②若被3除余0,则;若被3除余1,则;若被3除余2,则;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2)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四、满足条件,满足条件,

若;则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若;则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若;则是的充要条件;

若;则是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注意:

“若,则”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的条件。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

(3)函数的概念:

如:

若,;问:

到的映射有个,到的映射有个;到的函数有个,若,则到的一一映射有个。

函数的图象与直线交点的个数为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

①;②(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

②换元法:

③待定系数法:

④赋值法(方程组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则;②则;

③,则;④如:

,则;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求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如:

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扇形面积为,则;定义域为。

(3)函数值域的求法:

1.配方法:

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2.换元法:

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3.三角有界法:

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4.基本不等式法:

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5.单调性法:

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6.数形结合:

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种方法);

②(2种方法);③(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1.单调性:

定义:

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

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导数法(适用于复杂函数);复合函数法。

应用:

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2.奇偶性:

定义:

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

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

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

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3.周期性:

定义:

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

(1)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a)=f(x-a),则T=2a为函数f(x)的周期.

(2)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a)=-f(x),则T=2a为函数f(x)的周期.

(3)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a)=,则T=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

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

函数图像变换:

(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

(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

(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

如:

把函数y=f(2x)经过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2.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y=f(x)→y=,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把y轴左侧部分去掉,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注意:

它是一个偶函数)

3.伸缩变换:

y=f(x)→y=f(ωx),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

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x

O

y

y=f(x)

(2,0)

(0,-100)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3);

(4);(5);(6);

(7);(8);

五、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时,是增函数;当时,是减函数;

b=0时为奇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与轴的交点为;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u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当时:

为增函数;为减函数;当时:

为增函数;为减函数;(对称轴在区间外含端点时二次函数在区间内单调)

b=0时为偶函数

u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

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内,则

时:

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

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外,则

时:

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

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

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u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上有两根

在区间上有两根

在区间或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

若在闭区间讨论方程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和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一般的一次比一次的分式函数分离常数后的结果)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指数函数:

y=重点是图像及性质:

(列表)

(5)对数函数:

对数运算法则:

;;;

换底公式:

;重要恒等式:

;;;

对数函数:

y=(a>o,a≠1)的图象及性质:

(列表)

注意:

(1)与的图象关系是;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3)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求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的值域为,求的取值范围。

六、的图象:

u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单调性:

是增函数;是减函数。

u定义域:

;单调性: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正比例函数

②;;

③;;

三、导数

1.求导公式及法则: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和差积商的导数法则: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1)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2)V=s/(t) 表示即时速度。

a=v/(t)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㈠与为增函数的关系。

能推出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

如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但,∴是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㈡时,与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时,是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㈢与为增函数的关系。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但反之不一定,因为,即为或。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则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

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㈣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

(1)分析的定义域;

(2)求导数(3)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

极值≠最值。

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f(b)中最大的一个。

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

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

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则(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

①;;

②若,则,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常数),当且仅当时,;

当(常数),当且仅当时,;

常用的方法为:

拆、凑、平方;

如:

①函数的最小值。

②若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

三、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则(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2)(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3);;

四、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

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

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

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

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

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五、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则;⑵若,则;

Ⅱ、:

⑴若,则;⑵若,则;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意考虑的顺序为:

A.二次项系数的符号

B.判别式的符号

C.根的大小

(3)绝对值不等式:

若,则;;

注意:

(1).几何意义: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①讨论绝对值内的符号。

②.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③.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⑵;

⑶;⑷;

(5)不等式组的解法: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6)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讨论。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项和,则其通项为若满足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

(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及;已知求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

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

3、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

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an=ak+(n-k)d(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Sn=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an=akqn-k(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中:

Sm、S2m-Sm、S3m-S2m、S4m-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中,Sm、S2m-Sm、S3m-S2m、S4m-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bn}、、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

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

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

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

a/q3,a/q,aq,aq3(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c>0且c1)是等差数列。

26.在等差数列中:

(1)若项数为,则

(2)若数为则,,

27.在等比数列中:

(1)若项数为,则

(2)若数为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

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

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

如an=1/n(n+1)

31、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an+1-an=……如an=-2n2+29n-3

②(an>0)如an=

③an=f(n)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如an=

32、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2)若a=(),b=()则ab=().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

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且有︱︱-︱︱≤︱︱≤︱︱+︱︱.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c)=(+)+c(结合律);

+0=+(-)=0.

3.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2)当>0时,与的方向相同;当<0时,与的方向相反;当=0时,=0.

(3)若=(),则·=().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2)若=(),b=()则∥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e1+e2.

4.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b,作=,=b,则∠AOB=()叫做向量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b,它们的夹角为,则·b=︱︱·︱b︱cos.

其中︱b︱cos称为向量b在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b=()则e·=·e=︱︱cos(e为单位向量);

⊥b·b=0(,b为非零向量);︱︱=;

cos==.

(4)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b=(·b)=·(b);(+b)·c=·c+b·c.

5.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