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83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      导  言

Ø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Ø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理解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

(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

研究对象:

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解决问题:

资源的利用问题

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 (IS—LM模型)

2经济增长理论          3经济周期理论                 4失业理论

5通货膨胀理论          6开放经济理论                 7宏观经济政策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1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2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3实现充分就业

4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斯密: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

1、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2、财政和税收理论:

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其核心思想:

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

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各种赋税问题。

3、经济危机。

4、货币数量论

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产生标志—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

2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3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

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

(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

(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

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新剑桥学派:

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凯恩斯理论的实践运用————罗斯福新政

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变革的背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

代表性人物和学派————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领袖

供给学派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

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

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不同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

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

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

争论的焦点:

市场机制是否完全有效&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1GDP及其核算

§2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3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一节    GDP及其核算

⏹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理解

1.国内生产总值是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

2.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本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4.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没有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换的地下经济

和非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5.国内生产总值既包括有形的商品的价值,也包括无形服务的价值。

所谓最终产品(finalgoods)和服务是指最后被人们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谓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和服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品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中,而且其价值被一次性地转移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去的产品和服务。

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有的产品既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是中间产品,为避免重复计算,在计算时采用增值法,即将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所增加的价值进行加总而得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故GDP实际上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所增加的价值。

        用增值法计算产品价值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增加价值

棉花

30

30

棉纱

40

10

棉布

60

20

染整

85

25

服装

120

35

合计

235

120

(二)GDP的缺陷

1.GDP未能够完全反映社会福利和人们的闲暇享受(国内幸福总值GDH——GrossDomesticHappiness)

2.GDP未能够反映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

3.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生产的价值)

4、GDP未能够反映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社会环境的污染状况

(绿色GDP=GDP-环境资源的成本-保护环境的服务成本)

(三)GNP的含义及其理解

GNP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和GNP的比较:

GDP强调的是国土原则,而GNP强调的是公民原则。

由于GNP和GDP是按不同的口径进行统计的,所以二者在量上有一定的差距。

二者之差称为净要素支付。

即净要素支付NEP=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名义的GDP是指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的GDP是指按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年份

单价(元)

产量(吨)

2000

100

15000

2008

250

35000

2000年的名义GDP=15000×100=1500000元

 2008年的名义GDP=35000×250=8750000元

 2008年的实际GDP=35000×100=3500000元

GDP折算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工具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三、潜在的GDP和现实的GDP

潜在的GDP:

木桶的最大容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GDP。

现实的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生产要素所实际生产的GDP。

潜在GDP与现实GDP的关系:

现实的GDP有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潜在的GDP。

潜在GDP>现实GDP时,存在失业,经济萧条潜在GDP=现实GDP时,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无膨胀。

潜在GDP<现实GDP时,经济膨胀。

潜在的GDP-现实的GDP=GDP缺口

四、人均GDP

第t年人均GDP=第t年GDP/第t年人口数量它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五、GDP的计算

(一)按支出法(产品法)所计算的GDP

是根据最终使用者的类型,从支出的角度,将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所有开支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

它包括:

⏹      1.消费支出(Consumption—C):

是指本国个人或家庭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包括国内和进口)的支出。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支出。

⏹      2.投资支出(Investment—I):

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存货支出、住房支出。

⏹      注意:

金融投资不能够算在投资支出中

⏹      3.政府购买支出(Governmentpurchase—G,“阳光下的交易”):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但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不能计入GDP中,因为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再分配。

⏹      4.净出口支出(Netexports—NX):

是指净出口差额。

 

⏹       即NX=出口-进口=X-M

⏹      所以按支出法所计算的GDP=C+I+G+NX

⏹      理解要点:

谁购买?

各支出多少?

(二) 按收入法所计算的GDP

就是从收入的角度,将一定时期内企业出售最终产品和服务所得到的各种收入(企业的收入是企业出售产品的收益中扣除中间产品的支付。

)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

用收入法核算GDP

1、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1)雇员薪金收入:

为别人提供劳动的报酬。

(2)利息净额:

个人从企业得到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不包括个人之间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利息及国家发行国债所支付的利息。

(3)租金收入:

出租固定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

2、非公司业主收入:

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

3、企业间接税

4、折旧(depreciation)

5、公司企业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公司股东红利、未分配利润

GDP=工资+利息净额+租金+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间接税+折旧

按收入法所计算的GDP理解要点:

社会成员是谁?

他们收入多少?

间接税:

(1)含义:

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与劳务时支付的税收。

其特点是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应包括在产品的价格中,通过企业抬高产品价格来实现。

(2)为何计入GDP:

是消费者的购买支出,形成政府收入。

折旧

(1)含义:

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企业提取折旧实际是为了用于将来固定资产

的更新换代。

(2)为何计入?

损耗后,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

(三)按生产法(增值法)所计算的GDP

就是将一定时期内各部门所新增加的价值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

(四)GDP三种计量方法的比较

上述三种方法中,从不同的角度对GDP进行了测算,它们有各自的用途。

从理论上说,三种计量方法所计算的GDP结果是相同的。

(P30~31)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一、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称NDP)

含义:

一国一年内真正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      

(二)NDP的构成:

⏹      NDP=C+In+G+(X-M)因为:

In——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      (三)NDP与GDP的牵手:

⏹      NDP=GDP-折旧

二、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

含义:

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

⏹      二)NI的构成:

NI=工资收入+净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非公司制企业主收入

⏹      (三)NI与GDP牵手:

NI=NDP-间接税+政府补贴

减间接税:

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

加政府补贴:

对有些产品(如教育、卫生、体育、公共交通等),其生产者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故应作为企业收入。

三、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

(一)含义:

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二)PI与NI的牵手: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息(股东红利)

或者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1、减公司利润:

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

补助金、退休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

4、加利息调整:

(1)消费者个人之间借贷关系产生的利息:

它是债权人的个人收入,所以要计入。

(2)政府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构成个人收入。

5、加股息(红利):

是股东的个人收入。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  Income简称DPI)

(一)含义:

是个人可实际支配的收入部分。

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及非税性负担以后的余额。

(二)DPI与PI牵手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

(三)DPI构成

DPI=C+S+居民支付的利息

⏹      五、练习: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雇员酬金     1866.6

  企业利息支付  264.9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8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9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的转移支付 374.5       个人消费支出     1991.9

 

 从上表所列资料中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1)NI=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  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

(2)国民生产净值=NI+间接税=2451.2+266.3=2717.5

(3)GDP=NDP+折旧=2717.5+356.4=3073.9

(4)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消费者支付的利息+股息

     =2451.2-164.8-253.9+374.5+105.1+64.4+66.4=2642.9

(5)DPI=PI-个人所得税=2642.9-402.1=2240.8

(6)个人储蓄=DPI-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240.8-1991.9-64.4=184.5

第三节  国民收入恒等式 ——宏观经济模型

总原则:

支出=收入

一、经济部门的构成以及经济循环

经济部门的构成:

两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和居民两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

又称自然经济。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和政府三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

又称封闭经济。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四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

又称开放经济。

(二)四部门经济的经济循环

1、 循环图:

2.漏出和注入

☐     

(1)漏出:

是指人们的收入中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那一部分收入。

其结果会减少总需求。

☐     总漏出=储蓄+税收+进口=S+T+M

☐     

(2)注入:

是指不取决于收入,但却形成了对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的支出。

其结果是增加总需求。

☐     总注入=投资+政府购买+出口=I+G+X

二、核算恒等式

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

投资与储蓄恒等式

(一)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

C+I+G+NX=GDP=C+S+T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S和税收T在此的构成:

储蓄包括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也合称私人储蓄。

包括四个方面:

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和统计误差。

政府税收分为四个方面:

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

在此的T是指政府的净税收,是在政府总税收中减去政府返还给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它包括政府给企业的补贴、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利息支出。

T-G称为公共储蓄。

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

(二)投资与储蓄恒等式

总体原则:

收入=支出

1、两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

(2)假设:

没有税收、政府支出、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4)收入=C+S

S:

企业和个人储蓄的总和,即私人储蓄。

包括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统计误差。

(5)支出=收入:

C+I=C+S恒等式I=S

2、三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政府

(2)假设:

出现了税收、政府支出,没有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G(4)收入=C+S+T,T:

政府净税收,(5)支出=收入:

C+I+G=C+S+T

恒等式:

I+G=S+T→I=S+(T-G)

即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

3、四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政府、外国

(2)假设:

出现了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G+NX(4)收入=C+S+T(5)支出=收入:

C+I+G+NX=C+S+T

恒等式:

I+NX=S+(T-G)

表示私人国内总投资+对外净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MPC与APC相比较

跨时预算约束

棘轮效应: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消费。

示范效应:

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消费函数:

C=αYd

 

平均消费倾向:

 

货币幻觉:

如果物价与名义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假如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的上升,就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2、物价水平变动3、收入分配

注意:

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我们仍然运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消费理论。

三、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住房投资

(一)资本存量与合意的资本存量

1.资本存量:

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所存在的资本数量。

影响因素:

投资,折旧

2.合意的资本存量:

使企业获得最大预期利润的资本量。

即当企业使用资本的边际收益与使用资本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利润达到最大,此时的资本存量即为合意的资本存量。

(二)存货投资:

是企业库存价值的变化量

类型:

合意存货:

企业希望保持的存货,

非合意存货:

企业实际存货与合意存货之差

乘数作用的过程

假定边际储蓄倾向C/=80%,增加投资ΔI=100

     

(二)影响投资乘数实际作用发挥的因素

1、乘数作用发挥的时滞2、储蓄的缓冲作用

3、政府税收的缓冲作用4、消费惯性的缓冲作用

5、政府转移支付的缓冲作用

∙假定消费函数C=1000+0.8Y,则储蓄函数S=-1000+0.2Y,投资I=600,则均衡的国民收入Y0=8000,储蓄S=600。

∙如果人们打算增加储蓄△S=100,那么:

∙S=-1000+△S+0.2Y=-900+0.2Y

∙令I=S,则600=-900+0.2Y

∙Y1=7500

∙S1=-900+0.2Y=600

二、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1) C=C0+C’Yd=C0+C’(Y-T+R)             消费函数

(2)T=T0+t’Y                                 税收函数  

(3)Y=C+I+G                                收入恒等式

二、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R=80,税率t’=0.25。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

增加政府购买和减少税收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参考答案:

(1)Y=C+I+G=100+0.8(Y-0.25Y+80)+50+200=414+0.6Y

         所以0.4Y=414     Y=1035

    

(2)KI=2.5,KG=2.5,KT=-2

    (3)△Y=1200-1035=165  

         △G=△Y/KG=165/2.5=66

         △T=△Y/KT=165/-2=-82.5

 

第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的含义:

总需求(aggregate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的物价水平下,全社会的人们(所有的经济主体)对国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总量。

总需求的构成

AD=C+I+G+NX其中C+I+G为国内需求,简称内需

二、 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的原因分析(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实际资产效应(财富效应或庇古效应)

即人们都有保持实际资产不变的愿望和要求。

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上升→名义资产增加→当前的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所以物价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或凯恩斯效应)

即在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数量会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转移,从而会影响到当前的消费数量。

具体而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L>M→利率上升→当前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所以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3.开放经济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效应)

4、税收效应

物价水平P↑→出现收入泡沫(名义收入↑)→T↑(个人所得税收自动上升)→实际DPI↓→消费C↓→国民收入Y↓,所以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1.预期(包括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预期)

2.消费需求的变动   3.投资需求的变动     4.国家的经济政策   5.世界经济

四、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需求函数(可通过IS——LM模型确定)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含义:

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物价水平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物价水平与供给总量(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