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15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docx

复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教学理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1、第一语言:

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

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一语、二语是按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2、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

本民族的语言,此术语可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

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

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二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5、关于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体现了学科特点,但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反映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

(2)汉语教学(只适用于中国)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CSL(从学术上较能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

(4)应用语言学(最早、最普遍的名称,早在19世界末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

(5)外语教学法(6)外语教育学(7)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主要指: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外部因素主要指:

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

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以及哲学,又包括一些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

这七个学科本身都是独立的学科,不能算作本学科的理论,而且从一般说来这些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第二部分:

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

(1)基础理论:

第一,对外汉语语言学:

这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第二,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对外汉语语言学的主体之一——学习者的研究,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第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上述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理;

第四,学科研究方法学也是本学科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的成果,甚至影响到整个研究的成败。

(2)应用研究:

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

第三部分:

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它是学科理论服务思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3、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1)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强调这一学科性质就是要把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其他学科、包括语言学学科区分开来;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就把它与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文教学明显地区分开来;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不同于英语、俄语、日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6)集中、强化的教学

5、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它的学科任务决定了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

十年初创阶段在教学机构、师资队伍、预备教育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了个好头,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953年周祖谟发表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出版的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2)巩固阶段(1962-1966)

进入该阶段的标志是,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恢复阶段(1972-1977)

70年代初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美国总统访华所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等一系列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很多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

2、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开始于1978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从政府渠道共接受了130多个国家的、学习期限一年以上的长期留学生13126名。

(1)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特点

1、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依靠语言在生产劳动及与大自然交往中,相互沟通、团结协作以求得生存发展;

(2)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与人、社团与社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工具;

(3)语言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础。

2、当前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特点:

(1)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

(2)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称为独立的学科

(3)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文化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教育学、心理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对外汉语的语言学基础

(一)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启示: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语言有生成性

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启示: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启示: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介绍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药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见血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许多共同之处。

8、语言学的发展:

最早的辞书《尔雅》出现在秦汉之交(BC2世纪);

西汉扬雄《方言》(公元前后)是中国第一部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公元1世纪)是中国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

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印度,公元前4世纪语法家巴尼尼写成了《梵语语法》;

在希腊,公元前3世纪狄奥尼修斯《希腊语语法》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字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于1786年发表论文,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这一发现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谱系树”理论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精神以及语言类型等问题提出来新的见解,对以后的索绪尔、乔姆斯基等人有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其学生整理出版)——语言学的圣经

理论核心: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由许多小系统组成;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式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0年代三大学派:

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最主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语言论》

(3)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中期产生,标志是1957年MIT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

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

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4)功能主义语言学:

60年代末、70年代初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法国的马丁内,中心在欧洲

以弗斯为奠基人的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主张从社会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二)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1)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功能”和“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

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最根本的一点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2)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60年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否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

海姆斯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语法性(语法上是否正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对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做进一步阐述,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所以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共识。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过程,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使有关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是评估语言学习效果的标准。

这一理论使得交际法(功能法)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学法流派

2、语言形式:

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

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所涉及到的语言功能也往往是结构功能和语法功能;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人们更为重视交际功能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话语:

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

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克斯等分析自然话语,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

话轮是指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会话中每次必须保持一人说话;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角色,轮流发话

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即会话双方的发话与应对一前一后紧密相连

会话规则主要体现在语义的连贯性和双方有共识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所说出来的话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以“屋里很热”为例:

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声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进屋后的感觉);

言外行为,通过这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应该把窗户打开);

言后行为,这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去打开窗户)

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

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

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英国学者利奇还提出“礼貌原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语法方面:

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汉语的语法规则是比较简便的;

(2)语音方面:

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省的区别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3)词汇方面:

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相关,也便于记忆。

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

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等特点;

(2)语音方面:

语音最大的难点是声调;由于音节少所以过多的同音形式需要区分造成的困难;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辅音的区别;

(3)词汇方面:

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的四字成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的词语;

(4)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意音方块文字,难认、难记、难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1、教学过程的模式:

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发展式

对我们的启示:

(1)应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2、普遍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7)直观性原则

(8)巩固性原则

(9)量力性原则

3、课程:

广义上是指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除了作为“正式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外,还包括作为“隐性课程”的学习教育的环境;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

4、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1)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2)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

(3)课程的改革

5、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即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

(2)创造某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法或局限于几种限定的教学法的主张,早被证明是不现实的

6、主要教学方法:

(1)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

(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语言习得关键期:

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2、记忆的类型:

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4、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1)对遗忘的解释:

一是认为由于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这是衰退说;二是认为由于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这是干扰说

(2)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第一,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之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第二,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的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第二语言教材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同时注意合理安排识记材料;

第三,从识记的数量来看,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的越多,因此每课的内容要适量,采取分散识记的原则,每次识记的材料不宜过多,复习也应采取分散的方式;

第四,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应鼓励学习者采用“过渡学习”的策略;

第五,从识记的方式来看,第二语言教学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增强记忆力。

5、就第二语言教学而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影响最大,从而也对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3)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的体系

(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启示:

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4、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文化的差距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

文化的相互影响

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5、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6、跨文化交际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8文化教学方法:

(1)通过注释直接阐释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1、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一是行为主义理论,二是认知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是在经典学习作用和操作性学习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桑代克:

“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斯金纳:

“操作学习理论”

操作是指:

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特定刺激乡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关于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顿悟学习可以避免盲目的试误学习,学生通过顿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才能成为其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可以运用于解决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