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582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透视,鉴赏,形象,评价,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11分。

象,境,情,A描写了什么形象,B营造了什么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D运用了什么语言,E运用了什么技巧,怎样写,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入诗境如何品诗情,考点透视,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有时是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偏重写景的诗歌),事物形象,(偏重咏物的诗歌),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作品塑造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2.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作品刻画的其他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课文回顾: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少年英雄:

周瑜,壮志未酬的诗人苏轼,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描写与其他人物形象的关系,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

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侧面:

烘托渲染法(环境)、对比衬托法(其他形象),一、了解命题特点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本诗中形象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诗或词中诗人所塑造的形象。

(有时与其他考点交叉,技巧、语言),二、掌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表面上:

新婚燕尔的少妇形象实质上:

渴望金榜题名的学子形象,一、看题目,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二、看作者,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国土沦陷却收复无望而痛苦愤慨的诗人形象。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三、看注释,二、掌握鉴赏方法2、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长干曲唐崔颢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萦波:

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

在水中摇摆。

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新嫁娘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问:

三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怎样表现出来的?

热情大方、聪慧率真的船家女朴素的口头语言、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羞涩纯真的采莲姑娘。

(神态和细节描写),谨慎小心、聪明机敏的新嫁娘。

动作描写,二、掌握鉴赏方法3、分析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从军行唐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问:

诗中战士形象有何特点?

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

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的战士。

边地苦寒、环境恶劣衬托战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三、明确答题步骤第一步:

概括指出是什么形象(人物特点+身份地位)(特点如:

不慕权贵、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身份如:

英雄、游子、思妇、隐者、征人等)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怎样表现出来(方法)第三步:

指出表达的情感或形象的意义。

答题范示:

本诗刻画了形象。

诗中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1、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亲人的闺中少妇形象。

(点性格身份)时值春日,黄莺鸣叫,女子被叫声吵醒而不得与丈夫在梦中相会。

(析例句手法)曲折地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明情感作用),2、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试分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词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3、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靠近外城。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参考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2年江苏卷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

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13年辽宁卷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

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

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景物形象:

自然景象(客观)或意象(诗歌)2、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3、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是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图景。

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第一种类型:

鉴赏写景特点类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写景的顺序(组合方式):

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时间变化2、看描景的角度:

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主客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看手法: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正侧描写、白描、叠词、意象叠加),(05T)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08T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3、12年广东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朱樱:

樱桃的一种。

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明确答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指出写景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第三步:

指出表达的效果、情感。

答题模式:

手法分析效果,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槎(ch):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1T,2004T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外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用“渐觉”一词,将春天美景描写得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蓬勃生机和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

第二种类型:

意象类提问方式:

诗中某个意象内涵是什么?

意象有什么作用?

表达什么情感?

方法:

掌握意象特定内涵,联系具体诗境分析。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

暮春飞花,2010T,溪亭宋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答: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007T,2012T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变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2012T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贫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贫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贫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第三种类型:

分析意境型,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析境)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绘景、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悟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等。

术语积累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高远深邃、淡雅幽远、繁华热闹等。

读啊读,1、双调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步骤一)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步骤二)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步骤三),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槎(ch):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011T,2,(2011T)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3、,2012湖南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鹈泉:

泉水名pt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5、,答案: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一)“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第四种类型:

景物描写作用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2.渲染气氛、烘托心情3.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4.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5.奠定感情基调6.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7.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对比,第四种类型:

景物描写作用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内容上的作用(时间地点景物本身写出了什么)2、情感上的作用(奠定情感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3、结构上的作用(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对比),2012江苏卷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标准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思念远人(2分)增添思念之情(3分),2012课标卷,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lu确:

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词中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事物形象,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咏物诗概念,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特点:

表现主题: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拟人,初步感知,表现手法:

咏物诗设题特点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

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案构成】

(1)概括物象特点

(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鉴赏梅的形象),思路:

分析“梅”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样?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组织答案落脚点:

1、抓住描写物象特点的词语,分析、概括物的突出特点;(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物所用到的表现手法)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鉴赏梅的形象),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一树梅花在偏僻的小桥边迎寒开放,孤单却始终保持其洁白如玉。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