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90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 北京版选修3.docx

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北京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反割头税大会》教案北京版选修3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红旗谱》的相关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通过学生的个性阅读,分析小说的情节;分析严运涛、严萍、朱大贵、朱老忠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

3、体会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生的个性阅读,分析小说的情节;分析严运涛、严萍、朱大贵、朱老忠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

2、体会老一代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文章的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场面描写,探究语言特色,总结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己查阅作者梁斌及《红旗谱》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了解《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4、阅读节选部分,扫除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二、课上活动:

1、导入: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诚然,承燕赵大地灵气的滋养与培育,这里有胡服骑射、敢为天下先的英明国君赵武灵王;有英勇大义、智慧宏达的蔺相如等贤臣名相;有廉颇、乐毅等慷慨重义、勇气过人的猛将;有荆轲、高渐离等不畏强暴、挺身抗命的豪杰侠士。

而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这里又有许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从万古流芳的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到惊心动魄的地道战、地雷战……河北大地上上演的这一幕幕英雄传奇,在作家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一部部讴歌英雄业绩,描绘英雄壮举的鸿篇巨制带着炫目的光彩,向我们走来,那一位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也一一走进了我们心里,令我们热血奔涌,豪气干云。

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几位这样的英雄。

2、学生交流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

3、教师补充。

(1)作者与创作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青少年时期即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第二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和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梁斌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他的《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

《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小说以发生在冀中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斗争为背景,通过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霸势力几代人的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和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所以《红旗谱》被称为“农民革命历史长卷”、“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壮丽史诗”,继《水浒》以来又一部农民革命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两家三代农民和一家两代地主的矛盾斗争。

(2)与小说节选部分有关的情节: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

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作为四十八村公产凭证的古钟。

农民朱老巩和伙伴严老祥奋力保护古钟,却中了冯兰池的诡计,大钟被砸毁了。

朱老巩悲愤交加,离开人间。

冯兰池斩草除根,逼死了朱的女儿,逼走朱的幼子小虎子。

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小,怀着复仇的愿望回到故乡。

冯兰池惊恐万分。

这年秋天,严志和(严老祥的儿子)的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逮到一只价值连城的脯红鸟,冯兰池想据为己有,被孩子们拒绝。

冯老兰为了报复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兵。

第二年春天,运涛出外做工,遇到共产党员贾湘农,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朱老忠说共产党是农民的“靠山”。

运涛在村里宣传革命,和少女春兰相爱,这一切都让冯兰池嫉恨。

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运涛南下参加了北伐军。

大革命失败后,身为共产党员的运涛被投入监狱,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

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

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

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

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

从济南归来,已是保定二师学生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继续革命。

1929年冬,中共保定特委决定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

江涛回到锁井镇发动群众,朱老忠等农民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举行大游行,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兰池的儿子冯贵堂勾结官府,疯狂反扑,全县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1931年秋,日本侵略东北,保定二师发动学潮斗争,反对日本侵略和政府不抵抗。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

学潮失败,江涛被捕,学生多有死伤。

但是朱老忠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憧憬着革命胜利。

(3)重点字词积累:

注音:

脊梁嘈杂密密匝匝呱呱叫锃明彻亮簸箕喀嚓惊惶打颤

字形:

戳费解

近义词:

装扮妆扮

成语:

万人空巷

4、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让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一位同学来复述故事梗概,其他同学做补充,抓住文章脉络(可在课前布置预习)

5、质疑研讨

方法:

分小组研讨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结构(教师提示)

会前——准备

朱老忠、大贵、纠察队的人们各司其职;江涛的细心与严萍的装扮

会上——演讲,散传单

江涛战前动员、严萍散传单

会后——游行

江涛按照贾老师的意图指挥群众游行斗争(闯税局,抢盐店,冲县衙)

(2)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给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

学生讨论后明确: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心里描写、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刻画了江涛、朱老忠、严萍、大贵等人物。

(1)严江涛:

找出描写江涛的语句,仔细品读,综合分析严江涛的性格。

①当看到严萍的妆扮时,江涛是什么表现?

反映他什么性格?

讨论后明确:

江涛“从上到下”地打量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他是一个精细、做事谨慎的人。

②赴反割头大会的途中,江涛与严萍的对话,反映他什么性格?

讨论后明确:

江涛盛赞“脸上黑黑的,身子壮壮的”农民,说明他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巧妙偷换概念说明他不仅是一个聪慧的人,而且是一个对党领导的工作热情高涨、讲究工作方法的人。

③在反割头大会上,江涛是怎样表现的?

反映他什么性格?

讨论后明确:

他的演讲有声有色,内容直戳土豪劣绅的要害,直指农民的心病,揭示了农民悲惨命运的根源问题,说明他有聪慧的头脑,革命热情高涨,勇于斗争,并且看问题深刻、透彻。

④在反割头大会上,江涛在严萍、朱老忠、严志和的眼中是怎样的?

运用的什么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

在严萍的眼里,平时,江涛是一个端庄、安详、娴静的可爱的人,但在反割头税大会上,他却雷厉风行,讲的话震动人们的心灵,是一个准英雄。

在朱老忠的眼里,江涛已由孩子变成了大人,演讲得有条有理。

在父亲严志和的眼中,江涛是个呱呱叫的好小伙子。

在众人眼中,江涛由小犊儿变成了了不起的气候。

⑤在游行斗争“闯税局”后,江涛是怎样看待形势的?

反映他什么性格?

他认为,土豪劣绅虽然逃走了,但并没有被打倒,还须狠狠的打。

说明他头脑清醒,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⑥“冲县衙”时,在骑着马的黑警察,穿着黄军装、端着插刺刀的枪的保安队面前,江涛是怎样表现的?

反映他什么性格?

讨论后明确:

江涛伸手大喊“不要怕”,“还睁着雪亮的眼睛,盯着刺刀尖上的光芒向前闯”,突出了他英勇无敌的英雄本色。

在反割头税运动取得胜利后,江涛是怎样表现的?

反映他什么性格?

江涛用事实教育群众:

只要群众团结起来,一起战斗,斗争就会取得胜利,并且趁势加强群众的斗争意识——反对验契验照、反对盐斤加价、反对高利贷——这些都说明江涛能够审时度势,在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

他嘱咐群众回去时要搭伴走,说明他对工作缜密负责,考虑问题很周全,对斗争形势估计准确,对土豪劣绅的丑恶的嘴脸认知深刻。

总结:

在严江涛身上表现出的是第三代农民的反抗精神,他有智有谋、善于学习,勇于斗争,充满热情;在“反割头税”运动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一个少年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

(2)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朱老忠、严萍、大贵的性格特征。

(进行此环节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人物性格的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在这里教师只做些必要的引导和总结即可)

(3)体会场面描写

课文中有不少场面描写,举例分析这些场面描写的特定作用。

年集热闹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烘托了年集的热闹和过年的气氛,又为江涛的登场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同时更好地表现江涛的机智——抓住好时机,适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

“闯税局”一节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这一场面的描写,不仅营造特殊的气氛,而且还把农民的雄壮的气势与土豪劣绅的狼狈相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表明农民的觉醒,烘托出人物的性格,还表明团结起来的群众的强大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4)探究课文的语言特色与艺术效果,谈自己对《红旗谱》语言的评价。

讨论后明确:

作品大量采用精彩的群众语言,通俗简练,自然流畅,雅俗共赏。

不但人物对话口语化,而且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冀中乡土芬芳。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什么内容?

作者对土豪恶霸和严运涛、严萍、朱大贵、朱老忠等人物的态度怎样?

《红旗谱》中主要描写的四场斗争,只有“反割头税运动”是四场斗争中农民取得的唯一胜利,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讨论交流:

水到渠成的完成文章主旨的总结。

教师提示: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江涛回乡发动群众,领导“反割头税运动”的故事,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丑恶的嘴脸,赞扬了严江涛、朱大贵、朱老忠、严志和等两代农民的觉醒和敢于抗争的精神。

同时告示人们,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才能获得斗争的胜利。

三、作业布置:

用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描写,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四、学生确定专题,完成专题小论文

教师预设专题:

1、结合课文《反割头税大会》的内容,探究《红旗谱》的人物语言的特色与艺术效果。

2、参阅《红旗谱》中的“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丁”、“保定二师学潮”等情节,思考:

为什么广大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挣脱地主阶级的统治而获得解放?

3、探究《红旗谱》的语言特色与艺术效果。

4、从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农民朱老忠、严志和,第三代农民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身上体会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反对党八股》教案1北京版选修2

一、教学建议

【抛砖引玉】

  1 . 本文课文长,内容多,但语言浅显,层次结构分明,授课时可采取长文短教的方法,通过其中一个段落的分析,掌握其它段落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达到举一反三。

  2 . 本文的思路:

批判每一罪状时,一般都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论述的,这个思路也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一个线索。

  3 .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这是毛泽东政论文的一大特色,可联系中学学过的毛泽东的其他文章,对比分析,归纳总纳。

  4 . 本文重要的词语:

  量体裁文 津津有味 祸国殃民 对牛弹琴 檄文 接洽 恐吓

  5 . 辩析两组词语:

  1 . 津、 津津

  津 jīn —— 名词①渡口②唾液,津液③汗④补助费

  例子:

 ①津梁 ( 渡口和桥梁 ) ②身居津要 ( 比喻重要地位 ) “津泽皆归其根”③津贴

  津津jīnjīn——形容词①形容有滋味、有趣味②形容汗、汁水流出的样子。

  例子:

 ①津津有味,津津乐道  ②汗津津,水津津

  2 . 精粹、精炼:

都是形容词,都有既少又好的意思。

但“精炼”侧重于“少”,指文章或讲话有多余词句;而“精粹”侧重于“好”,纯而不杂。

“精粹”还可作名词,相当于“精华”。

【指点迷津】

  1 . 本文的中心:

  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内容,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战斗檄文。

 2 . 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在层次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色。

  首先,从全文来看,纲目分明,结构完整。

课文开宗明义,在第一段就揭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 —— 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然后逐段一一列出罪状加以剖析,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从文章的主体部分来看,八大罪状的排列也很有讲究。

1 — 5条是讲党八股的具体表现,其中1 — 3条可以说是属于思想方面的: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内容空洞,“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动机不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目的不明;4、5两条可以说是属于艺术方法的: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是缺少文采,“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是形式主义。

先讲思想方法的,再讲艺术方面的,体现了先主后次的原则。

第6条挖根源: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是“责任心不足”,这是党八股产生的根源之一。

7、8两条讲危害 ——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及后果 ——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八条罪状由表现到根源到危害,又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这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从对每一条罪状的剖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先提出问题 ( 摆情况 ) ,然后分析问题 ( 挖根源、揭目的、论危害 ) ,最后解决问题 ( 提办法 ) 的思路来安排的,有条不紊,逐层深入。

  这种条分缕析的层次结构,值得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借鉴。

  3 .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赖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

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4 . 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方法多变,形式生动多样。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的是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得其要领。

从各自然段看,有例证法、引证法、类比法,还间或使用喻证法、设问法。

由于方法多变,使得形式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的抽象说理,读者也在强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论证面前,受到一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列主义文风的教育。

  5 .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本文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语言泼辣。

如作者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把“语言无味”则直斥为“面目可憎,象个瘪三”;把现象罗列的形式主义称为“开中药铺”,而且“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而对于搞这种党八股的人,作者则予以辛辣的嘲风,“我们的老爷”“仿佛像个才子”。

真是一针见血,观点鲜明。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 . 第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

第一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

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说明写作方法和思路是“以毒攻毒”,即从八个方面来揭露党八股的罪状。

  2 . 阅读第三段,先用着重号标出表达准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表达生动的语句,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①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 ?

 只有一种解释,②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

 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④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

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⑤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 ?

 ⑥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

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

可是怎么敢看泥 ?

 ⑦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么 ?

 也不好。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⑧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⑨或者有人要说:

《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 ?

 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

俗话说: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又说: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⑩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洞,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

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

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起到什么作用 ?

 

  ②把“只有”的“只”去掉行不行 ?

 

  ③把这句改为“谁还肯看呢 ?

 ”不是更简洁吗 ?

 

  ④为什么要用“那么大”形容“反侵略战争” ?

 

  ⑤把“老爷”改为“同志”好不好 ?

 

  ⑥改为“谁看 !

 ”不是更能表达作者的气愤吗 ?

 

  ⑦“敢”字用得很好,为什么 ?

 

  ⑧这两个修饰语说明了什么 ?

 次序可否颠倒 ?

 

  ⑨此处修辞手法的运用与①处有何异同 ?

 

  ⑩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提示:

本道例题侧重对《反对党八股》进行语言训练。

训练的重点要放在该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上。

从语言的准确方面说,该文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严密;从语言的生动性方面说,该文大量引譬设喻,恰当运用成语俗语而且常常翻出新意,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根据以上分析,在读懂全文的基本上,例题所列的13个小问题应该这样回答: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起到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去掉“只”不行,因为去掉“只”就没有了唯一性。

③改了之后虽然表面简洁,但是失去了原文的委婉性。

④用远指代词“那么”形容“大”,包含比“很大很大”更丰富的感谢。

⑤不好,一改就失去了讽剌意味。

⑥作者当时设有那么气愤。

⑦一个“敢”字写出工作太忙,想看又怕耽误工作的心情。

⑧前一个说明哪个为主,后一个说明哪个在先。

前一个说主次,后一个说先后,不能颠倒。

⑨都是比喻。

此处是借喻,①处是暗喻。

⑩引用。

  3 .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适时恰当地运用谚语、歇后语、成语和俗语,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比较鉴别。

  提示: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等。

 歇后语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比喻的解释。

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张飞穿针 —— 大眼瞪小眼”等。

  成语与俗语 ( 谚后、歇后语等 ) 的区别是:

①来源不同。

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典籍,俗语全都来自口头。

②风格不同。

成语文而雅,俗语野而俗。

③语法结构不同。

成语为短语,俗语为句子。

现略举数例,以作比较。

    

成 语

 俗    语

 

班门弄斧

 关公面前舞大刀

 

各执已见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众矢之的

 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

 

率由旧章

 外甥打灯笼 —— 照舅 ( 旧 )

 

【妙文赏析】  

爬 山 虎

  暑假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不经意地发现对面邻居的屋顶一角,竟爬满了爬山虎。

手掌大小的叶片,舒坦地领略着阳光。

记得小时候随妈妈到乡下,见到农家满墙一片碧绿,枝叶间一支支小小的吸盘将一幅绿色屏幕覆在了笔直的墙上。

农民们说,爬山虎爬在屋墙上,夏天清新凉爽,又有一种特殊气味可驱蚊虫,所以几乎家家都种。

如今,又见到了,真的有那么一份亲切。

  想不到的是,几天后我却再也觅不到那一点绿色了,想必是邻居将其连根“铲除”了吧。

下午上街,很巧地便遇上邻居,忍不往地打听:

  “哎,你家屋顶上的爬山虎呢 ?

 ”

  “爬山虎 ?

 哦,……那东西怪讨厌的,又招惹虫子,所以那天收拾屋顶,就全给拔了……”

  我默然了,毕竟,那只是一株小小的爬山虎,任何人对它都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又是几天过去了,本已对爬山虎渐渐谈忘的我,又碰上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我居然在我自己的窗口看到了几茎绿叶,哦,原来爬山虎在邻居家屋顶上生长的时候,悄无声息地,竟也在我家的屋顶上生根发芽了。

当那边的被毁坏,被消除的时候,这边的正蓬勃生长着,甚至,超越了屋顶的界限,如窗帘般,从我的窗口垂下,多美 !

 

  它们不断地生长着,没多久,已有五六根枝条挂在我的窗口,我欣赏着那一份绿意,也为它们惋惜 —— 没有依靠,就这样空荡荡地垂在窗口,它们必定存活不了,几天后,一定会枯萎。

  然而,我又一次错了。

几天后的窗口依旧翠绿一片,仔细看时,才发现它们互相缠绕着,以彼此为依靠,丝毫不见枯萎的迹象,相反的,倒像是又长大了许多。

我不由得欣喜起来。

  九月 —— 我已开学了,功课渐忙,也就忽视了爬山虎的存在。

直到今年冬天的第二次寒潮到来,我才在窗台上发现了几片爬山虎的落叶,没有苍白虚弱的枯黄,而是一片绚烂的红色,单形白叶片,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迎着寒风,伴着窗口仅剩下的几茎细茎,飞舞到空中。

我不由得轻轻地说:

明年,一定还能见到爬山虎 !

 

  [ 赏析 ]

  本文是托物抒情的小文,此类文字一要选好所托之物,二要注意与所抒之情相吻合,文贵含蓄,又忌晦涩,故掌握说与不说的分寸是较困难的。

本文在这些方面是否给你了一个启示呢 ?

 

【思维体操】

  古时候,有位有钱的人修了座桥,但他立了个古怪的规矩:

凡过桥者都要说明过桥的目的,如果说了假话就要被处死。

一天,有一个人说,他不想活了,过桥是为了被处死。

当时,执法人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可有人认为如果不处死他,他岂不是说了假话吗 ?

 而立的规矩是:

说假话是要被处死的。

又有人认为如果处死他,他的话岂不是真话了吗 ?

 而立的规矩是:

说真话是不会被处死的。

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判决,都会自相矛盾,这件案子真是太不容易断了,太奇了。

  同学们请想一想,这个案子该怎么断 ?

 

  提示:

这是一个千年奇案,至今无明确答案,这个推理在数学上叫“悖论”,很难推证,如果你有兴趣,可深入探讨研究。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常考内容举例及方法总结。

  辨析病句的试题,每年高考都有,而在这类试题上每年失分者也不乏人在。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病句,一般说来,都是结构复杂的长句。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考题中的这道试题: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 .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 .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 .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答案提示:

这几句都是结构复杂的长单句。

B句“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