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997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齐桓晋文之事文本素材1Word下载.docx

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

度;

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否,吾不为是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是其甚与?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可得闻与?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楚人胜。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于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于他们“不为”。

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

2.齐宣王:

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

闻:

使……闻。

3.仲尼之徒:

孔子的弟子。

道:

述说,谈论。

4.传:

传述。

焉:

语气助词。

⑤无以,则王(wà

ng)乎: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停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即称王。

5.保:

安。

莫之能御:

即“莫能御之”的倒装,意思是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

6.若:

像。

乎哉:

两个疑问语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

7.何由:

即“由何”,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

8.之:

指下面的一番话。

胡龁(hé

):

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9.何之:

即“之何”,到哪里。

之,到……去。

10.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牛。

11.舍:

放开。

觳觫(hù

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

好像。

就:

靠近,走向。

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却(平白地)走向杀场。

12.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13.易:

换。

14.识:

知道。

诸:

“之乎”的合音。

15.是心:

这种心。

足以王:

足够用来。

16.以为:

认为……是。

爱:

吝啬,吝惜。

⒀固:

确实。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然:

对,正确。

18.诚有百姓者: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19.虽:

虽然,尽管。

褊(biǎn):

狭窄。

20.即:

就(是)。

21.无异:

莫怪。

异,对……感到奇怪。

22.恶(wū):

代词,表疑问,怎么。

他们怎么了解(您的想法)呢?

23.若:

如果。

隐:

心里难过,哀怜。

何择焉:

即“择何焉”,挑选什么呢?

24.是诚何心哉:

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

诚:

的确,真是。

2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倒装。

宜,应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6.无伤:

没有损害,等于说没有关系。

乃:

就是。

仁术:

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27.之:

衬字(音节助词),无意义。

28.远:

远离,作动词。

庖厨:

厨房。

29.说:

同“悦”,高兴。

3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见《诗经·

小雅·

巧言》。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忖,揣测。

度:

衡量。

31.夫子之谓也:

即“谓夫子”的倒装,提宾句。

说的就是先生你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固定结构,意思是“说的就是……” 

3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于是(这样)做了,反过来探究一下我的这种行动,(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夫,句首助词。

乃,于是,就。

33.戚戚: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34.所以:

……的原因。

合:

符合。

35.复:

报告。

36.钧:

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0斤。

37.明:

视力。

秋毫:

鸟兽秋天生的新绒毛,,最细。

末:

尖端。

舆薪:

整车的柴。

38.许:

相信,认可。

39.功:

功德,功绩。

独何与:

单单是为什么呢?

独,单单、仅仅,副词。

40.一羽之不举:

“不举一羽”的倒装,下文“舆薪之不见”同。

为:

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

百姓不被安抚。

见,被。

主谓之间。

41.行:

具体表现。

何以异:

“以何异”的倒装,用什么区分。

42.挟:

夹在胳膊下。

太山:

泰山。

超:

跳过。

北海:

渤海,在齐之北。

语:

告诉。

的确。

43.为长者折枝:

替长者按摩一下肢体。

折,弯,使……弯。

枝,通“肢”,肢体。

一说指对老者弯腰作揖。

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枝。

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作动词,敬爱;

第二个“老”作名词,老者。

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

第二个“幼”作名词,幼者,孩子。

及:

推及。

45.天下可运于掌:

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

⒅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大雅·

思齐》。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示范,作榜样。

寡妻,寡德之妻,自己的妻子的谦辞。

御,治理。

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这是)说拿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在别人身上罢了。

举,拿。

斯,这。

诸,之于,合音词。

推:

推广。

四海:

代指整个天下。

47.大过:

大大胜过。

他:

别的。

48.权:

用秤称。

用尺量。

物皆然,心为甚:

事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

49.请:

表敬副词。

考虑。

50.抑:

连词,还是,或者。

兴甲兵:

使甲兵动起来,即发动战争。

兴,使……起。

危士臣:

使士臣陷于危险。

危,使……陷于危险境地。

构:

制造。

51.所大欲:

最想得到的东西。

52.为:

肥甘:

指肥美的食品。

轻暖:

又轻又暖的衣服。

53.抑:

还是。

连词,表示选择。

采:

同“彩”。

54.便嬖(piá

nbì

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5.岂:

难道。

56.⑥⑦已:

同“矣”。

57.辟:

同“闢”,开辟。

辟土地,即扩大领土。

朝:

使……朝见。

朝秦楚,即使秦楚入朝称臣。

58.莅中国:

统治中原地区。

莅,临、统治。

中国,指中原。

四夷:

指四方少数民族。

这是一种轻蔑的称呼。

59.若:

你。

一说“如此,这样”。

⑾缘木而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

缘:

攀登。

60.若是其甚与:

即“其甚若是与”的倒装,主谓倒装。

它的厉害像这样吗?

61.殆:

大概,只怕。

表推测。

兼词,于此。

62.尽:

完,用完。

63.固:

本来。

小、大、寡、众、弱、强:

皆为名词。

64.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海内,天下。

地方,地域方圆。

齐集有其一:

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

集,会集。

65.服:

使……降服。

66.盖亦反其本矣:

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盖,同“盍”,何不。

亦,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

反,同“返”,回到。

本,指王道。

67.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68.仕者:

做官的人。

商贾:

商人的统称。

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

藏:

囤积。

行旅:

外出行路的人。

出:

“出入”的省略。

涂:

同“途”。

69.疾:

憎恨。

赴愬(sù

跑来申诉。

愬,同“诉”。

70.其:

语气词,在这里可以译为“如果”。

御:

阻挡。

71.惛(hūn):

同“昏”,不明白,糊涂。

进于是:

在这件事上进一步。

72.辅吾志:

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明以教我:

明白地用王政之道教导我。

73.敏:

聪慧,通达。

请:

请允许我。

74.恒产:

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

恒,常、长久。

恒心:

长久不变的心,这里指善心。

惟士为能:

只有士是能够这样的。

士,这里指有志之士。

下面的“民”,指一般人。

75.放辟邪侈:

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

放,放荡。

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邪,和“辟”同义。

侈,和“放”同义。

76.然后从而刑之:

这以后才跟着对他施加刑罚。

刑,施加刑罚,名词作动词。

罔民:

对人民张罗网,也就是使民自陷于罪的意思。

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罗网。

77.制:

规定。

78.畜:

养活。

79.乐岁:

丰年。

凶年:

收成不好的年份。

80.驱而之善:

驱使他们做好事。

之,往、到。

从之也轻:

跟着国君走挺容易。

之,指国君。

轻,容易。

8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却恐怕来不及呢。

惟,只。

赡,足。

82.奚暇治礼义哉:

哪里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83.树:

种植。

衣:

穿,名词作动词。

据说古代人一般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8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豚,小猪。

彘,猪。

畜,家畜。

时,指繁殖的时机。

85.谨:

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

庠序:

学校。

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教:

教化。

86.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

申,反复。

义,道理。

87.颁白:

同“斑白”,头发半白。

负:

背。

戴:

把东西顶在头上。

88.黎民:

百姓。

黎,众。

然而:

这样却。

89.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的倒。

译文:

齐宣王问: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

‘牵牛上哪儿去?

’他回答说:

‘要杀了它祭钟。

’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那人问:

‘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羊去换牛吧。

’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

“有这回事。

“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

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

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

“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

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

“《诗》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有人向大王禀白道:

‘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

’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

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

‘我不能做。

’这的确是不能做。

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

’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

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

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诗》里面说过: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

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

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

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

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

“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

“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

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

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

琴瑟歌唱不够听吗?

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

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不,我不是为这些。

“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

“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恐怕比这还严重哩。

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

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

“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

“当然楚国胜。

“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

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

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

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

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

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

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

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

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

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

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

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

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

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